中醫(yī)古籍
  • 下果藤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下果藤拼音注音Xià Guǒ Ténɡ別名

    亞泵礴

    來源

    為鼠李科嘴簽屬植物大苞嘴簽Gouania leptostachya DC. var. tonkinensis Pitard.,以莖、葉入藥。全年可采,切碎,曬干備用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林緣及空曠處或疏林中。分布于我國(guó)廣西和云南等省區(qū)。

    原形態(tài)

    無刺藤狀灌木,高達(dá)10米。莖圓柱形,有縱條紋。小枝頂端常卷曲。單葉互生,革質(zhì),卵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zhǎng)4~10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或微心形,邊緣波狀或有疏淺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較淡,沿脈有疏毛,側(cè)脈5~6對(duì),期間細(xì)脈平行;托葉大,2枚,葉狀,具齒,抱莖,邊緣有尖鋸齒。春季開花,苞片較大,花萼5裂,花瓣5;花盤5裂超出子房之上,使萼筒與子房上部全部愈合。朔果圓形,徑約1厘米,頂冠以宿存的花萼,有3翅。

    性味

    酸、澀,涼。

    功能主治

    涼血解毒,舒筋活絡(luò)。用于肢體麻木;外用治燒燙傷,瘡瘍。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以冷開水浸泡,取液外搽患處。

    備注

    大苞嘴簽與嘴簽Gouania leptostachya DC. 的主要區(qū)別為前者具有大型托葉和苞片。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下果藤拼音注音Xià Guǒ Ténɡ別名

    嘴簽(《云南中草藥選》),亞奔波(傣名)。

    出處

    《云南中草藥》

    來源

    為鼠李種植物下果藤莖葉。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雜木林中或林緣空曠地。分布云南、貴州、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

    攀援狀灌木,高達(dá)10米。莖圓柱形,有縱條紋,枝端常卷曲。單葉互生;革質(zhì);卵圓形,長(zhǎng)5~7厘米,寬3~4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綠色,下面色較汶,側(cè)脈5~6對(duì),其間細(xì)脈平行;葉柄長(zhǎng)1~1.5厘米;托葉2,半圓形,邊緣有鋸齒,抱莖??偁罨ㄐ蝽斏蛞干?;花小,雜性;花萼5裂;花瓣5;子房3室。蒴果圓形,徑約1厘米,有3翅。

    性味

    澀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消炎。

    復(fù)方

    治燒傷燙傷:下果藤鮮莖葉,搗爛,加適量冷開水浸泡,取浸出液涂搽創(chuàng)面。(性味以下出《云南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下果藤拼音注音Xià Guǒ Ténɡ別名

    吹風(fēng)藤。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Slender-spike Gouania出處

    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咀簽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Gouania leptostachya DC.

    采收和儲(chǔ)藏:夏末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中海拔疏林緣,常攀援于樹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云南。

    原形態(tài)

    咀簽 攀援灌木,高達(dá)10m。莖圓柱形,有縱條紋,枝端常卷曲。葉互生;葉柄長(zhǎng)1-2.5cm,被疏或密柔毛;托葉披針形,脫落;葉片革質(zhì),卵形或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5-7cm,寬3-4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綠色,下面色較淡,側(cè)脈5-6對(duì),細(xì)脈平行,光滑無毛??偁罨ㄐ蝽斏蛞干?,長(zhǎng)達(dá)30cm,花小,雜性同株;花萼5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爪;子房藏于花盤內(nèi),3室,花柱較短,3淺裂。蒴果圓形,徑約1cm,有3翅,先端冠以宿存花萼。種子倒卵形,淡褐色,有光澤?;ㄆ?-9月,果期10-12月。

    歸經(jīng)

    脾經(jīng)

    性味

    澀;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痛;止血。主發(fā)熱;燒燙傷;瘡瘍;胃痛;風(fēng)濕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粉撒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斑茅拼音注音Bān Máo別名大密(《嶺南科學(xué)》),芭茅(江西《草藥手冊(cè)》)。出處江西《草藥手冊(cè)》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根。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和河岸草地及村落附近。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
  • 《中藥大辭典》:斑茅花拼音注音Bān Máo Huā出處江西《草藥手冊(cè)》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花穗。夏、秋季采收。功能主治止血。治咯血,嘔血,衄血,創(chuàng)傷出血。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0.5~2兩。外用:適量,搗敷。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 《中國(guó)藥典》:斑蝥拼音注音Bān Móu別名花斑蝥、花殼蟲來源本品為芫菁科昆蟲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或黃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干燥體。夏、秋二季捕捉,悶死或燙......
  • 《中藥大辭典》:斑鳩拼音注音Bān Jiū別名斑鵻、錦鳩(《范汪方》),斑鷦(《本草衍義》),鵓鳩(《六書故》),祝鳩(《綱目》)。出處《嘉佑本草》來源為鳩鴿科動(dòng)物山斑鳩等的肉。生境分布棲于樹林間,常成群活動(dòng),營(yíng)巢于樹枝。繁殖期4~7月。分......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斑鳩占拼音注音Bān Jiū Zhàn別名神仙豆腐柴、狐臭柴來源馬鞭草科斑鳩占Premna fulva Graib,以根、葉入藥。生境分布貴州。功能主治清濕熱,解毒,調(diào)經(jīng)。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水腫瘡毒。用法用量1~2兩。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