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亞泵礴
為鼠李科嘴簽屬植物大苞嘴簽Gouania leptostachya DC. var. tonkinensis Pitard.,以莖、葉入藥。全年可采,切碎,曬干備用或鮮用。
生于山野林緣及空曠處或疏林中。分布于我國(guó)廣西和云南等省區(qū)。
無刺藤狀灌木,高達(dá)10米。莖圓柱形,有縱條紋。小枝頂端常卷曲。單葉互生,革質(zhì),卵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zhǎng)4~10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或微心形,邊緣波狀或有疏淺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較淡,沿脈有疏毛,側(cè)脈5~6對(duì),期間細(xì)脈平行;托葉大,2枚,葉狀,具齒,抱莖,邊緣有尖鋸齒。春季開花,苞片較大,花萼5裂,花瓣5;花盤5裂超出子房之上,使萼筒與子房上部全部愈合。朔果圓形,徑約1厘米,頂冠以宿存的花萼,有3翅。
酸、澀,涼。
涼血解毒,舒筋活絡(luò)。用于肢體麻木;外用治燒燙傷,瘡瘍。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以冷開水浸泡,取液外搽患處。
大苞嘴簽與嘴簽Gouania leptostachya DC. 的主要區(qū)別為前者具有大型托葉和苞片。
嘴簽(《云南中草藥選》),亞奔波(傣名)。
《云南中草藥》
為鼠李種植物下果藤的莖葉。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于山坡雜木林中或林緣空曠地。分布云南、貴州、廣東等地。
攀援狀灌木,高達(dá)10米。莖圓柱形,有縱條紋,枝端常卷曲。單葉互生;革質(zhì);卵圓形,長(zhǎng)5~7厘米,寬3~4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綠色,下面色較汶,側(cè)脈5~6對(duì),其間細(xì)脈平行;葉柄長(zhǎng)1~1.5厘米;托葉2,半圓形,邊緣有鋸齒,抱莖??偁罨ㄐ蝽斏蛞干?;花小,雜性;花萼5裂;花瓣5;子房3室。蒴果圓形,徑約1厘米,有3翅。
澀微苦,涼。
清熱消炎。
治燒傷燙傷:下果藤鮮莖葉,搗爛,加適量冷開水浸泡,取浸出液涂搽創(chuàng)面。(性味以下出《云南中草藥》)
吹風(fēng)藤。
出自《云南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咀簽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Gouania leptostachya DC.
采收和儲(chǔ)藏:夏末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中海拔疏林緣,常攀援于樹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云南。
咀簽 攀援灌木,高達(dá)10m。莖圓柱形,有縱條紋,枝端常卷曲。葉互生;葉柄長(zhǎng)1-2.5cm,被疏或密柔毛;托葉披針形,脫落;葉片革質(zhì),卵形或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5-7cm,寬3-4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綠色,下面色較淡,側(cè)脈5-6對(duì),細(xì)脈平行,光滑無毛??偁罨ㄐ蝽斏蛞干?,長(zhǎng)達(dá)30cm,花小,雜性同株;花萼5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爪;子房藏于花盤內(nèi),3室,花柱較短,3淺裂。蒴果圓形,徑約1cm,有3翅,先端冠以宿存花萼。種子倒卵形,淡褐色,有光澤?;ㄆ?-9月,果期10-12月。
脾經(jīng)
澀;苦;性涼
清熱解毒;止痛;止血。主發(fā)熱;燒燙傷;瘡瘍;胃痛;風(fēng)濕痛;外傷出血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粉撒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亞泵礴
來源為鼠李科嘴簽屬植物大苞嘴簽Gouania leptostachya DC. var. tonkinensis Pitard.,以莖、葉入藥。全年可采,切碎,曬干備用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緣及空曠處或疏林中。分布于我國(guó)廣西和云南等省區(qū)。
原形態(tài)無刺藤狀灌木,高達(dá)10米。莖圓柱形,有縱條紋。小枝頂端常卷曲。單葉互生,革質(zhì),卵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zhǎng)4~10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或微心形,邊緣波狀或有疏淺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較淡,沿脈有疏毛,側(cè)脈5~6對(duì),期間細(xì)脈平行;托葉大,2枚,葉狀,具齒,抱莖,邊緣有尖鋸齒。春季開花,苞片較大,花萼5裂,花瓣5;花盤5裂超出子房之上,使萼筒與子房上部全部愈合。朔果圓形,徑約1厘米,頂冠以宿存的花萼,有3翅。
性味酸、澀,涼。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舒筋活絡(luò)。用于肢體麻木;外用治燒燙傷,瘡瘍。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以冷開水浸泡,取液外搽患處。
備注大苞嘴簽與嘴簽Gouania leptostachya DC. 的主要區(qū)別為前者具有大型托葉和苞片。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下果藤拼音注音Xià Guǒ Ténɡ別名嘴簽(《云南中草藥選》),亞奔波(傣名)。
出處《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鼠李種植物下果藤的莖葉。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雜木林中或林緣空曠地。分布云南、貴州、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攀援狀灌木,高達(dá)10米。莖圓柱形,有縱條紋,枝端常卷曲。單葉互生;革質(zhì);卵圓形,長(zhǎng)5~7厘米,寬3~4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綠色,下面色較汶,側(cè)脈5~6對(duì),其間細(xì)脈平行;葉柄長(zhǎng)1~1.5厘米;托葉2,半圓形,邊緣有鋸齒,抱莖??偁罨ㄐ蝽斏蛞干?;花小,雜性;花萼5裂;花瓣5;子房3室。蒴果圓形,徑約1厘米,有3翅。
性味澀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消炎。
復(fù)方治燒傷燙傷:下果藤鮮莖葉,搗爛,加適量冷開水浸泡,取浸出液涂搽創(chuàng)面。(性味以下出《云南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下果藤拼音注音Xià Guǒ Ténɡ別名吹風(fēng)藤。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Slender-spike Gouania出處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咀簽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Gouania leptostachya DC.
采收和儲(chǔ)藏:夏末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中海拔疏林緣,常攀援于樹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云南。
原形態(tài)咀簽 攀援灌木,高達(dá)10m。莖圓柱形,有縱條紋,枝端常卷曲。葉互生;葉柄長(zhǎng)1-2.5cm,被疏或密柔毛;托葉披針形,脫落;葉片革質(zhì),卵形或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5-7cm,寬3-4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綠色,下面色較淡,側(cè)脈5-6對(duì),細(xì)脈平行,光滑無毛??偁罨ㄐ蝽斏蛞干?,長(zhǎng)達(dá)30cm,花小,雜性同株;花萼5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爪;子房藏于花盤內(nèi),3室,花柱較短,3淺裂。蒴果圓形,徑約1cm,有3翅,先端冠以宿存花萼。種子倒卵形,淡褐色,有光澤?;ㄆ?-9月,果期10-12月。
歸經(jīng)脾經(jīng)
性味澀;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痛;止血。主發(fā)熱;燒燙傷;瘡瘍;胃痛;風(fēng)濕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粉撒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