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蟋蟀

    《全國中草藥匯編》:蟋蟀拼音注音Xī Shuài別名

    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斗雞

    來源

    蟋蟀科昆蟲蟋蟀Gryllulus chinensis Weber,以干燥全體入藥。夏秋捕捉,開水燙死,曬干。

    性味

    辛、咸,溫。有毒。

    注意

    體虛及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利尿,破血。用于水腫,小便不通,尿路結(jié)石,肝硬化腹水。

    用法用量

    2~6只,水煎或焙干研粉服。

    備注

    (1)東北地區(qū)產(chǎn)一種蟋蟀為Seapsipedu aspersus Walker,另有棺頭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等在不同地區(qū)也供藥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蟋蟀拼音注音Xī Shuài別名

    蛬(《爾雅》),蜻蛚、蚟孫(《方言》),促織(《廣雅》),吟蛩(崔豹《古今注》),將軍(《綱目拾遺》),叫雞、唧唧(《貴州民間方藥集》),斗雞(《藥材資料匯編》),蛐蛐(《河北藥材》),夜鳴蟲(《中藥志》)。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蟋蟀科昆蟲蟋蟀的干燥全蟲。8~9月間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焙干。

    生境分布

    成蟲性前期喜隱居田埂、屋角及磚塊堆下的縫隙中和雜草叢生處,晝伏夜出。有趨旋旋旋旋光性,飛翔力強(qiáng),夜間能群集遷移。分布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等地。主產(chǎn)江蘇、上海、浙江、河北等地。

    原形態(tài)

    體長圓形,長13~16毫米,全身黑色并有光澤,有黃褐色微毛與褐色剛毛。頭棕褐色,頭頂短圓,略向前方突出,頭后有6條不規(guī)則的短縱溝。復(fù)眼1對,甚大,如半球形突出,呈黑褐色。單眼3個,黃色,位于頭頂?shù)膬啥?。觸角細(xì)長,淡褐色,長于身體的半倍。前胸背板左右平行如橫方形,背中線稍向下陷,黑褐色,上生不規(guī)則的剛毛和棕褐色花斑;前胸背側(cè)片向下垂斜。翅2對,前翅棕褐色,側(cè)部上半面黑色,下半面淡黃色,雄蟲的翅長過腹部,基部有比較堅硬透明的發(fā)音器,雌的短于腹部,后翅甚長,灰黃色,卷迭呈尾狀,突出腹端。足3對,淡黃色,有黑褐斑及斜線,且有棕褐色微毛;后足脛節(jié)背面有刺10個,單行排列,腿節(jié)十分膨大而向側(cè)方呈扁狀。腹部近圓筒形,背面呈黑褐色,節(jié)間有污黃色斑紋;腹面呈灰黃色。尾毛褐色,雌蟲有1產(chǎn)卵管,幾與后脛節(jié)等長。

    性狀

    干燥蟲體長1.5~2.2厘米,寬約5毫米,頭略呈三角形;復(fù)眼1對,橢圓形,長徑約1毫米,觸角1對,多數(shù)脫落。前胸背板略呈長方形,中、后胸被翅所覆蓋,尾毛1對,長1~3毫米;雌蟲在尾毛間有1產(chǎn)卵管,長約1厘米。足3對,多數(shù)脫落。氣臭。以身干、完整、色黑、腿壯、無泥、無蛀者為佳。

    藥理作用

    同屬的一種蟋蟀含退熱成分,曾暫名為蟋蟀退熱素,并能擴(kuò)張血管,降低血壓。此物質(zhì)的理化性質(zhì)不詳,只知其能溶子水及低級醇(例如正丁醇),而不溶于乙醚、丙酮、氯仿。學(xué)名來詳?shù)捏邦?,雄全蟲含維生素B12_58毫微克,雌者含76毫微克,又含精氨酸、α-酮-δ-胍基戊酸、γ-胍基丁酸等胍基化合物。

    性味

    《藥性考》:"辛咸,溫。"

    注意

    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利尿。治尿閉,水腫,臌脹。

    ①《藥性考》:"能發(fā)痘。"

    ②《任城日記》:"洽水蠱。"

    ③《綱目拾遺》:"性通利,治小便閉。""趙際昌:凡產(chǎn)不下,用干者一枚,煎湯服。"

    ④《四川中藥志》:"治陽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4~6只;或入散劑。

    復(fù)方

    ①治小水不道,痛脹不止:蟋嬸一個。陰陽瓦焙干,為末。白滾湯下,小兒減半。(《醫(yī)方集聽》)

    ②治跌撲傷小肚,尿閉不出:蟋蟀一枚。煎服。(《養(yǎng)素園傳信方》)

    ③治老人尿閉:蟋蟀四只,螻蛄四只,生甘草一錢。煎湯,分三次溫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④治小兒遺尿:蟋蟀一個。焙,末,滾水下,照歲(數(shù))服,如兒十一歲者,每次服一個,服至十一個為止。(《慈航活人書》)

    ⑤治腎虛陽痿:蟋蟀、蜻蜒,狗腎。共為末,兌酒服。(《四川中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蟋蟀拼音注音Xī Shuài別名

    蚟孫、促織、吟蛩、將軍、屈屈、蛆蛆、叫雞、唧唧、斗雞、蛐蛐、夜鳴蟲

    英文名Chinese Cricket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蟋蟀科動物蟋蟀的成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aopipedus aspersus Walke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于田間雜草堆下捕捉,捕后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雜草叢中也見于枯枝爛葉及磚石之下。若蟲在洞中越冬,3-4月間開始爬出洞穴活動,以各種作物幼苗為食。6月初變?yōu)槌上x,7-8月間交尾產(chǎn)卵,9月后陸續(xù)死亡。卵期約30天。多夜間外出覓食。雄性善鳴喜斗。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蟋蟀,全體黑色,有光澤。頭棕褐色,頭頂短圓,頭后有6條短而不規(guī)則縱溝。復(fù)眼大,半球形,黑褐色。單眼3個,位于頭頂兩端的較小,位于頭頂中間的1個較大。觸角細(xì)長,淡褐色。前翅棕褐色,后翅灰黃色。足3對,淡黃色,并在黑褐斑及彎曲的斜線,后足發(fā)達(dá),背面有單行排列的棘,腿節(jié)膨大。腹部近似圓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灰黃色。

    栽培

    野生

    性狀

    性狀鑒別,全體呈長圓形,黑色,長1.5-2.2cm,寬約5mm。頭略呈三角形;復(fù)眼1對,橢圓形,長徑1mm,觸角1對多脫落。前胸背板略呈長方形,中后胸被翅所遮蓋,后胸末端有尾毛1對,長1-3mm。雌蟲在尾毛之間有一產(chǎn)卵管,長約1cm。胸足3對,多脫落。氣臭,味咸。

    化學(xué)成分

    蟋蟀含4.86%總脂肪酸,其中棕櫚酸(palmitic acid)占22.36%,硬脂酸(stearic acid)5.97%,油酸(oleic acid)29.32%,亞油酸(linoleic acid)24.20%,亞麻酸(linolenic acid)2.88%及其他未鑒定的酸15.24%。

    非洲蟋蟀(Gryllotalpa africana)中含精氨酸(arginine),胱氨酸(cystine),組氨酸(histidine),賴氨酸(lysine),?;撬幔╰au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等,且含量較高,而亮氨酸(leucine)僅含微量。

    藥理作用

    解痙攣作用,退熱作用,降壓作用。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灰屑。

    歸經(jīng)

    膀胱;小腸經(jīng)

    性味

    味辛;咸;性溫;小毒

    注意

    孕婦禁服。

    功能主治

    利尿消腫。主癃閉;水腫;腹水;小兒遺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4-6只;研末,1-3只。外用:適量,研末敷。

    復(fù)方

    ①治小水不通,痛脹不止:蟋蟀一個。陰陽瓦焙干,為末。白滾湯下,小兒減半。(《醫(yī)方集聽》)②治跌撲傷小肚,尿閉不出:蟋蟀一枚。煎服。(《養(yǎng)素園傳信方》)③治老人尿閉:蟋蟀四只,螻蛄四只,生甘草一錢。煎湯,分三次溫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④治小兒遺尿:蟋蟀一個。焙,末,滾水下,照歲(數(shù))服,如兒十一歲者,每次服一個,服至十一個為止。(《慈航活人書》)⑤治腎虛陽痿:蟋蟀、晴蜓、狗腎。共為末,兌酒服。(《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1.《藥性考》:能發(fā)痘。

    2.《任城日記》:治水蠱。

    3.《綱目拾遺》:性通利,治小便切。

    4.《四川中藥志》:治陽痿。

    5. 趙際昌:凡產(chǎn)不下,用干看一枚,煎湯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矮莖朱砂根拼音注音ǎi Jīnɡ Zhū Shā Gēn別名血黨、矮八爪金龍、九管血、開喉箭來源紫金??谱辖鹋僦参锇o朱砂根Ardisia brevicaulis Diels,以根入藥。秋冬采挖,洗凈曬干。性味苦、澀,......
  • 拼音注音ǎi Cù Lì別名黃果矮茶藨。英文名swamp Currant出處始載于《拉漢種子植物名稱》。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矮茶蔍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ibes humile Jancz.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300m......
  • 《全國中草藥匯編》:矮陀陀別名金絲矮陀陀、白花矮陀陀來源楝科地黃連屬植物滇黔地黃連Munronia henryi Harms,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碎,曬干或鮮用。性味辛、微苦,涼。有小毒。功能主治舒筋活絡(luò),祛風(fēng)止痛,解熱截瘧。用于跌......
  • 《全國中草藥匯編》:艾葉拼音注音ài Yè別名艾、艾蒿、家艾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zhì),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艾實拼音注音ài Shí別名艾子(《食療本草》)。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果實。9~10月,果實成熟后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艾葉“條。性味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阿凇毒V目》:“苦辛,熱,無毒?!肮δ苤髦微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