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雪茶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雪茶拼音注音Xuě Chá別名

    太白茶、蛔樣地衣

    來(lái)源

    地衣類(lèi)地茶科地茶屬植物雪地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 (Ach.)Asahina,以葉狀體入藥。四季可采,去雜質(zhì),曬干。

    性味

    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安神。用于中暑,心中煩熱,陰虛潮熱,肺熱咳嗽,神經(jīng)衰弱,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

    3~4錢(qián),水煎服或泡茶飲。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雪茶拼音注音Xuě Chá別名

    地茶、太白茶(《陜西中草藥》)。

    出處

    《綱目拾遺》

    來(lái)源

    為地茶科植物雪茶地衣體。積雪融化后采收,除去基部苔蘚狀物及雜草,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高寒山地。分布云南、四川、陜西等地。產(chǎn)云南、四川。

    原形態(tài)

    地衣體白色或灰白色,管狀,單一或有稀少分枝,先端稍彎曲,呈蛔蟲(chóng)狀,高3~7厘米。被子器和粉子器側(cè)生。

    性狀

    全體呈細(xì)長(zhǎng)管狀,單枝或有2~3分枝,白色,長(zhǎng)3~7厘米,直徑1~2毫米,粗者呈扁帶狀,基部有斷痕,先端漸尖細(xì),外表細(xì)致,略有皺紋凹點(diǎn)。斷面中空。質(zhì)稍柔軟。氣無(wú),味苦似茶。以粗壯、色白、味苦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含雪茶酸、鱗片酸、羊角衣酸,另含D-阿糖醇和甘露醇。

    性味

    《四川中藥志》:"淡微苦,涼,無(wú)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渴,醒腦安神。治虛勞骨蒸,肺炎咳嗽,癲癇狂躁,神經(jīng)衰弱,高血壓。

    ①《綱目拾遺》:"治胃氣積痛,療痢。"

    ②《中藥形性經(jīng)驗(yàn)鑒別法》:"清熱,解煩悶。"

    ③《四川中藥志》:"清熱醒腦。治口干舌燥,眼昏頭悶,精神疲倦。"

    ④《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渴,安神養(yǎng)心,明目。治心中煩熱,虛勞骨蒸,肺炎咳嗽,癲癇狂躁,神經(jīng)衰弱,目澀,中暑,高血壓。"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qián);或泡茶飲。

    復(fù)方

    ①治神經(jīng)衰弱:太白茶、鹿銜草各三錢(qián),羊角參二錢(qián)。黃酒為引,水煎服。

    ②治癲癇狂躁:大白茶、珠砂七各三錢(qián),水煎服。須久服。

    ③治高血壓:太白茶、羊角參、小暈雞頭各五錢(qián),水煎服。(選方出《陜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雪茶拼音注音Xuě Chá別名

    蛔樣地衣、太白茶、高山白茶、石白茶、太白針

    出處

    出自 《本草綱目拾遺》:雪茶,出滇南,色白,久則色微黃,以盞烹瀹,清香迥勝。形似蓮心,但作玉芽色耳。按雪茶出云南永善縣,其地山高積雪,入夏不消,雪中生者,本非茶類(lèi),乃天生一種草芽。土人采得炒焙,以其似茶,故名,其色白,故曰雪茶。茶片皆作筒子,如蜜筒菊蕊瓣樣。此茶大能暖胃。若患癆損及失血過(guò)多之人,腹胃必寒,最忌食茶,惟此茶不忌。烹瀹食之,入腹溫暖,味亦苦例秀美,較他茶更厚。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地茶科植物地或雪地茶的地衣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Thamnolia vermicularis(Sw.)Ach.[Lichen vermicularis Sw.]2.

    采收和儲(chǔ)藏:積雪融化后采收,拔起全株,除去基部苔蘚狀物及雜草,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高寒山地。

    2.生于高寒山地草叢中或石上。

    資源分布:1.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內(nèi)蒙古、陜西、新疆、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新疆、臺(tái)灣、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1.白色或灰白色,處置變黃紅色,單一或有稀少分枝,先端漸尖,伸直或微彎曲,蛔蟲(chóng)樣。被子器側(cè)生。

    2.稠密叢生,分枝單一或頂端略分叉,彎曲至扭曲,頂端尖銳,呈針或鉤狀,基部污黑色,逐漸腐爛。表面乳白色或灰白色,無(wú)光澤,久置不變色;光滑,有時(shí)有淺凹陷、縱裂紋或小穿孔。末見(jiàn)子實(shí)體。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圓管形,長(zhǎng)2-7cm,直徑2-4mm,稍彎曲,兩端漸細(xì),有少數(shù)分枝。表面灰白色或灰綠白色。質(zhì)輕泡易折斷;斷面呈空心管狀,內(nèi)管壁白色或淡綠色。氣微,味微苦。以條勻、色白、無(wú)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地衣體含雪茶素(vermicularin),雪茶酸(thamnolic acid),磷片酸(spuamatic acid),羊角衣酸(baeomy-cesic acid),另含D-阿糖醇(D-arabiton)和甘露醇(manni-tol).

    歸經(jīng)

    肺;胃;心;肝經(jīng)

    性味

    甘;苦;淡;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醒腦安神。主中暑;心煩口渴,肺熱咳嗽;陰虛潮熱,癲癇,失眠,目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茶。

    復(fù)方

    ①治神經(jīng)衰弱: 太白茶、鹿銜草各三錢(qián),羊角參二錢(qián)。黃酒為引,水煎服。②治癲癇狂躁: 太白茶、朱砂七各三錢(qián),水煎服。須久服。③治高血壓: 太白茶、羊角參、小暈雞頭各五錢(qián),水煎服。(選方出《陜西中草藥》)

    各家論述

    1.《綱目拾遺》:治胃氣積痛,療痢。

    2.《中藥形性經(jīng)驗(yàn)鑒別法》:清熱,解煩悶。

    3.《四川中藥志》:清熱醒腦。治口干舌燥,眼昏頭悶,精神疲倦。

    4.《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渴,安神養(yǎng)心,明目。治心中煩熱,虛勞骨蒸,肺炎咳嗽,癲癇狂躁,神經(jīng)衰弱,目澀,中暑,高血壓。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uān Tónɡ Pí?jiǎng)e名茨楸、棘揪英文名Septemlobate Kalopanax Bark來(lái)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idz.的樹(shù)皮。全年可采,以春季為好,曬干。生境......
  • 拼音注音Chuān Lí?jiǎng)e名棠梨刺來(lái)源薔薇科川梨Pyrus pashia Buch.-Ham.ex D. Don,以果實(shí)入藥。生境分布四川、貴州、云南、西藏。性味甘、酸,溫。功能主治消食積,化瘀滯。主治肉食積滯,消化不良,泄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川楝子拼音注音Chuān Liàn Zǐ別名金鈴子、川楝實(shí)英文名FRUCTUS TOOSENDAN來(lái)源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冬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除去......
  • 別名木里仙來(lái)源榛科川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 var. sutchuensis Franch.,以果實(shí)入藥。生境分布中南及西南各省。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健胃。主治食欲不佳。用法用量7~8錢(qián),......
  • 別名土大黃來(lái)源蓼科川滇大黃土Rumex hastatus D. Don,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四川、云南。性味酸、澀、微辛,溫。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潤(rùn)肺止咳。主治感冒,咳嗽,水腫,痰喘。用法用量0.5~1兩。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