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疣果景天、小鵝兒腸[陜西]
景天科景天屬植物細葉景天Sedum elatinoides Franch.,以帶根全草入藥。春夏采,洗凈陰干或鮮用。
酸、澀,寒。
清熱解毒,止痢。用于小兒丹毒,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睪丸炎;外用治燒燙傷。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汁涂患處。
小鵝兒腸
《陜西中草藥》
為景天科植物細葉景天的帶根全草。春、夏采挖帶根全草,洗凈,陰干或鮮用。
生草地、荒坡、石上。分布陜西、山西、河南、湖北、甘肅、四川等地。
一年生草本,全體無毛,具須根。莖單生或叢生,高5~30厘米。葉3~5片輪生,長圓狀匙形,長8~20毫米,寬2~4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漸狹,全緣,無柄或幾無柄?;ㄐ驁A錐狀或傘房狀,分枝長,下部葉腋也生有花序;花稀疏;花梗長5~8毫米,細弱;萼片5,狹三角形至卵狀披針形;花瓣5,白色,矩圓狀卵形;雄蕊10;鱗片寬匙形,頂端有深缺刻;心皮5,近直立,下部合生,有小乳頭狀突起。蓇葖成熟時上半部斜展;種子少數(shù),微小。
酸澀,寒。
清熱解毒。治小兒丹毒,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湯火傷,睪丸炎。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汁涂。
小鵝兒腸、半邊蓮。
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藥材基源:為景天科植物細葉景天的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dum elatinoides Franch.[S.silvestrii Pamp.]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挖取帶全草,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或山谷石崖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湖南、湖北、四川及去南等地。
細葉景天 一年生草本,高5-30cm。全株無毛。根須狀。莖單生或叢生,分枝或不分枝,莖上有棱,基部節(jié)上常生不定根。葉3-6片輪生,無柄或幾柄;葉長圓狀匙形或狹倒披針形,長8-20mm,寬2-7mm,先端微鈍或急尖,基部漸狹,全緣?;ㄐ驁A錐狀或傘狀,分枝長,花稀疏,花西風細,長3-8mm;萼片5,狹三角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1.5mm,先端近急尖,花瓣5,白色,披針狀卵形,長2-3mm,先端急尖,基部離生;雄蕊10,2輪,較花瓣短;鱗片5,寬匙形,先端有缺刻;心皮5,橢圓形,下部合生,背部有微乳狀突起。蓇葖果,成熟時上半部斜展。種子卵形,褐色,平滑,長0.4mm?;ㄆ?-7月,果期8-9月。
肺;大腸經(jīng)
酸;澀;寒
清熱解毒。主熱毒癰腫;丹毒;睪丸炎;燙火傷;濕瘡;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鮮品50-100g。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涂;或煎水洗。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疣果景天、小鵝兒腸[陜西]
來源景天科景天屬植物細葉景天Sedum elatinoides Franch.,以帶根全草入藥。春夏采,洗凈陰干或鮮用。
性味酸、澀,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痢。用于小兒丹毒,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睪丸炎;外用治燒燙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汁涂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崖松拼音注音Yá Sōnɡ別名小鵝兒腸
出處《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景天科植物細葉景天的帶根全草。春、夏采挖帶根全草,洗凈,陰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草地、荒坡、石上。分布陜西、山西、河南、湖北、甘肅、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全體無毛,具須根。莖單生或叢生,高5~30厘米。葉3~5片輪生,長圓狀匙形,長8~20毫米,寬2~4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漸狹,全緣,無柄或幾無柄?;ㄐ驁A錐狀或傘房狀,分枝長,下部葉腋也生有花序;花稀疏;花梗長5~8毫米,細弱;萼片5,狹三角形至卵狀披針形;花瓣5,白色,矩圓狀卵形;雄蕊10;鱗片寬匙形,頂端有深缺刻;心皮5,近直立,下部合生,有小乳頭狀突起。蓇葖成熟時上半部斜展;種子少數(shù),微小。
性味酸澀,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小兒丹毒,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湯火傷,睪丸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汁涂。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崖松拼音注音Yá Sōnɡ別名小鵝兒腸、半邊蓮。
英文名Herb of Slenderleaf Stonecrop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景天科植物細葉景天的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dum elatinoides Franch.[S.silvestrii Pamp.]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挖取帶全草,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或山谷石崖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湖南、湖北、四川及去南等地。
原形態(tài)細葉景天 一年生草本,高5-30cm。全株無毛。根須狀。莖單生或叢生,分枝或不分枝,莖上有棱,基部節(jié)上常生不定根。葉3-6片輪生,無柄或幾柄;葉長圓狀匙形或狹倒披針形,長8-20mm,寬2-7mm,先端微鈍或急尖,基部漸狹,全緣?;ㄐ驁A錐狀或傘狀,分枝長,花稀疏,花西風細,長3-8mm;萼片5,狹三角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1.5mm,先端近急尖,花瓣5,白色,披針狀卵形,長2-3mm,先端急尖,基部離生;雄蕊10,2輪,較花瓣短;鱗片5,寬匙形,先端有缺刻;心皮5,橢圓形,下部合生,背部有微乳狀突起。蓇葖果,成熟時上半部斜展。種子卵形,褐色,平滑,長0.4mm?;ㄆ?-7月,果期8-9月。
歸經(jīng)肺;大腸經(jīng)
性味酸;澀;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熱毒癰腫;丹毒;睪丸炎;燙火傷;濕瘡;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鮮品50-100g。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涂;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