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鹽匏藤

    《全國中草藥匯編》:鹽匏藤別名

    咸匏藤、沉匏、補陽丹

    來源

    胡頹子科鹽匏藤1. Elaeagnus lanceolata Warb. ;2. E. cuprea Rehd.,以根入藥。

    生境分布

    福建、湖北、湖南、四川。

    性味

    酸、微甘,溫。

    功能主治

    溫下焦,祛寒濕。主治小便失禁,外感風寒。

    用法用量

    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鹽匏藤拼音注音Yán Páo Ténɡ別名

    咸匏藤、沉匏、補陰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披針葉胡頹子的根和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aeagnus lanccolata Warb.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挖根,洗凈,切片曬干。葉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2500m的山地林中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披針葉胡頹子 常綠灌木,高約4m。幼枝密被銀白色和淡黃褐色鱗片。單葉互生;葉柄長5-7mm,黃褐色;葉片革質,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14cm,寬1.5-3.6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稀闊楔形,全緣反卷;側脈8-12對,與中脈開展成45度角,網(wǎng)狀脈在上面不明顯。花淡黃白色,下垂,常3-5朵簇生于葉腋短小枝上;花梗長3-5mm;花被筒圓形,長5-6mm,裂片4,寬三角形;雄蕊4,花絲極短或無;花柱直立,幾無毛或疏生極少數(shù)星狀柔毛。果實橢圓形,長12-15mm,密被褐色或銀白色鱗片,成熟時紅黃色,花期8-10月,果期翌年4-5月。

    性味

    味酸;微甘;性溫

    功能主治

    活血通絡;疏風止咳;溫腎縮尿。主跌打骨折;勞傷;風寒咳嗽;小便失禁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qū)之森林中。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約10米。芽卵形,芽鱗銳形或較鈍。單葉互生;長方形或長方卵形,長9~11厘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酒草別名山地菊、假蓬、酒藥草、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鎮(zhèn)痛,祛風化痰......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千金薯、竹葉薯、金銀帶(《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夏季采集,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百解薯、銀袋、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塊根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腸炎腹瀉,菌......
  • 別名耿馬鉤藤、雙鉤藤、無柄果鉤藤、雙鉤來源茜草科白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帶鉤的藤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平肝,活血通經。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