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羊肚菜、羊肚蘑、編笠菌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藥材基源:為羊肚菌科真菌羊肚菌、小頂羊肚菌、尖頂羊肚菌、粗柄羊肚菌、小羊肚菌等的子實(shí)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orchella esculenta(L.)Pers.;Morchella angusticeps Peck.;Morchella conica Pers.;Morchella crassipes(Vent.)Pers.;Morchella deliciosa Fr.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800-1000m的闊葉林中地上及林緣空曠處。
2.生于云杉林中地上。
3.生于闊葉林及混交林地上、林緣空曠處以及防護(hù)林內(nèi)草叢中。
4.生于混交林的林緣地上。
5.生于稀疏林中的地上。
資源分布:1.分布于吉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江蘇、四川、云南等地。
2.分布于內(nèi)蒙古、山西、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3.分布于河北、山西、甘肅、新疆、江蘇、湖南、云南等地。
4.分布于黑龍江、山西、新疆等地。
5.分布于山西、陜西、寧夏、新疆、四川等地。
1.羊肚菌 菌蓋近球形、卵形至橢圓形,高4-10cm,寬3-6cm,頂端鈍圓,表面有似羊肚狀 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圓 形,寬4-12mm,蛋殼色至淡黃褐色,棱紋色較淺,不規(guī)則地交叉。柄近圓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并有不規(guī)則的淺凹槽,長5-7cm,粗約為菌蓋的2/3。子囊圓筒形,(280-320)μm×μm。孢子長橢圓 形,無色,每個(gè)子囊內(nèi)含8個(gè),呈單行排列。側(cè)絲頂端膨大,粗達(dá)12μm。
2.小頂羊肚菌 菌蓋狹圓錐形,頂端尖,高2-5cm。基部寬1.7-3.3cm,凹坑多長方形,蛋殼色。棱紋黑色,縱向排列,由橫脈連接。柄乳白色,近圓 柱形,長3-5cm,粗11-20mm,上部平,基部稍有凹槽。子囊(210-250)μm×(15-20)μm。孢子單行排列,(22-26)μm×(12-14)μm,側(cè)絲頂端膨大,直徑達(dá)11μm。
3.尖頂羊肚菌 菌蓋長,近圓 錐形,頂端尖或稍尖,長達(dá)5cm,直徑達(dá)2.5cm。凹坑多長方形,淺褐色,棱紋色較淺,多縱向排列,由橫脈 相連。柄白色,長達(dá)6cm,直徑約等于菌蓋基部的2/3,上部平,下部有不規(guī)則凹槽。子囊(250-300)μm×(17-20)μm,孢子單行排列,(20-24)μm×(12-15)μm。側(cè)絲頂部膨大,直徑達(dá)9-12μm。
4.粗柄羊肚菌 菌蓋近圓 錐形,高約7cm,寬5cm。凹坑近圓 形,大而淺,淺黃色,棱紋薄,不規(guī)則地相互交織。柄粗壯,淡黃色,長約10cm,基部粗5cm,稍有凹槽,向上漸細(xì)。子囊圓 柱形,有孢子部分150×18μm。孢子8個(gè),單行排列,橢圓 形,無色,(22-25)μm×(15-17)μm。側(cè)絲無色,頂部膨大。
5.小羊肚菌 菌蓋圓錐形至近圓 錐形,高17-33mm,寬8-15mm。凹坑往往長形,淺褐色。棱紋??v向排列,不規(guī)則相互交織,顏色較凹坑淺。柄長15-25mm,粗5-8mm,近白色或淺黃色,基部往往膨大,并有凹槽。子囊近圓 柱形,有孢子部分約100×16μm,孢子單行排列,橢圓 形,(18-20)μm×(10-11)μm。側(cè)絲頂部膨大。
生物學(xué)特性 羊肚菌絲體在多種真菌培養(yǎng)基上都能生長。菌絲生長期間,4月及5月上旬平均溫度分別為10-11℃及13-14℃,而子實(shí)體發(fā)生盛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平均溫度12℃。子實(shí)體生長時(shí),森林內(nèi)空氣相對(duì)濕度約80%,土壤含水量一般為40-50%。羊肚菌生長的適宜Ph略高于一般真菌。土壤的酸堿度(pH)7-7.9。
培育技術(shù) 人工栽培一般采取菌土接種和子實(shí)體接種兩種方式。菌土接種: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羊肚菌生長良好的地塊上,挖取10cm見方、厚約7cm的土塊,移植到與取土不幸相似地方的穴中,然后用30cm見方的塑料薄膜覆蓋。進(jìn)入梅雨季節(jié)去掉覆蓋物。子實(shí)體接種:取子實(shí)體切成4片,埋入理想的地段。移植時(shí)子囊盤向下,四周培土,留一小部露出地面。上蓋少許葉,然后用30cm見方的塑料薄膜覆蓋。子實(shí)體接種以秋季易成活。
性狀鑒別 (1)羊肚菌 菌蓋橢圓形或卵圓形,頂端鈍圓,長4-8cm,直徑3-6cm,表面有多數(shù)小凹坑,外觀似羊肚。小凹坑呈不規(guī)則形或類圓形,棕褐色,直徑4-12mm,棱紋黃棕色。菌柄近圓柱形,長5.5-8cm,直徑2-4cm,類白色,基部略膨大,有的具不規(guī)則溝槽,中空。體輕,質(zhì)酥脆。氣弱,味淡、微酸澀。
(2)小頂羊肚菌 菌蓋狹圓錐形,頂端稍尖,長1-4cm,直徑約2.5cm;小凹坑多呈類長方形,長5-10mm,直徑2-5mm,淡棕色,棱紋色較深。菌柄近圓柱形,中空。體輕,質(zhì)酥脆。氣微,味淡。
(3)尖頂羊肚菌 菌蓋類圓錐形,頂端尖或較尖,長約4cm,直徑約2cm;小凹坑多為類長方形,淡褐色,棱紋色較淺。菌柄黃白色,下部有的具不規(guī)則溝槽,中空。體輕,易碎。氣微,味淡。
(4)粗柄羊肚菌 菌蓋類圓錐形,長約6cm,直徑約4cm;小凹坑類圓形,大而較淺,淡黃色,棱紋較薄。菌柄粗壯,長約10cm,上部漸狹細(xì),基部膨大,直徑約5cm。近白色,表面縱向皺縮,呈扭曲縱條紋,中空。體輕,質(zhì)脆。氣微,味淡。
(5)小羊肚菌 菌蓋類圓錐形,長1.7-3.3cm,直徑1-1.5cm;小凹坑多為類長方形,淡褐色,棱紋色較淺。菌柄長1.5-2.5cm,直徑5-8mm,基部膨大,微有溝槽,中空。類白色或淡黃色。體輕,質(zhì)酥脆。氣微,味淡。
1.羊肚菌 含蛋白質(zhì),多糖,甲殼質(zhì),脂,磷酸鹽。Γ-L-谷氨酰-順-3-氨基-L-脯氨酸(γ-L-glutamyl-cis-3-amino-L-proline),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類(γ-glutamyltranspeptidase),順-3-氨基-L-脯氨酸(cis-3-amino-L-proline),又含氨基酸,基中含量較高的為丙氨酸(ala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及脯氨酸(proline),其他含量較低,特別低的是色氨酸(tryptophane)、酪氨酸(tyrosine)、半胱氨酸(cysteine)和胱氨酸(cystine),還含有β-丙氨酸(β-alanine)。還含3種胡蘿卜素類(carotene)和4種葉黃素類(xanthophyll),包括蝦黃質(zhì)(astaxanthin)和玉蜀黍黃質(zhì)(zeaxanthin)。麥角甾醇(ergosterol),麥角甾-5,7-二烯醇(ergosta-5,7-dienol)。
2.尖頂羊肚菌 含3種胡蘿卜素類,包括δ-胡蘿卜素(δ-carotene)及5種葉黃素類。
3.粗柄羊肚菌 含蛋白質(zhì),多糖,甲殼質(zhì),脂,磷酸鹽。
4.小羊肚菌 含蛋白質(zhì),多糖,甲殼質(zhì),脂,磷酸鹽,飲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
從羊肚菌中分離出一種血小板取集抑制物,它的IC50為22.9μg/ml。研究表明:這種血小板取集抑制的效力比阿司匹林強(qiáng)2.57倍。
脾;胃經(jīng)
甘;平
和胃消食;理氣化痰。主消化不良;痰多咳嗽
內(nèi)服:煎湯,30-60g。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甘,性平。有和胃消食,化痰理氣的功能。用于消化不良、痰多氣短。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羊肚菜、羊肚蘑、編笠菌
英文名Morel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來源藥材基源:為羊肚菌科真菌羊肚菌、小頂羊肚菌、尖頂羊肚菌、粗柄羊肚菌、小羊肚菌等的子實(shí)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orchella esculenta(L.)Pers.;Morchella angusticeps Peck.;Morchella conica Pers.;Morchella crassipes(Vent.)Pers.;Morchella deliciosa Fr.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800-1000m的闊葉林中地上及林緣空曠處。
2.生于云杉林中地上。
3.生于闊葉林及混交林地上、林緣空曠處以及防護(hù)林內(nèi)草叢中。
4.生于混交林的林緣地上。
5.生于稀疏林中的地上。
資源分布:1.分布于吉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江蘇、四川、云南等地。
2.分布于內(nèi)蒙古、山西、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3.分布于河北、山西、甘肅、新疆、江蘇、湖南、云南等地。
4.分布于黑龍江、山西、新疆等地。
5.分布于山西、陜西、寧夏、新疆、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1.羊肚菌 菌蓋近球形、卵形至橢圓形,高4-10cm,寬3-6cm,頂端鈍圓,表面有似羊肚狀 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圓 形,寬4-12mm,蛋殼色至淡黃褐色,棱紋色較淺,不規(guī)則地交叉。柄近圓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并有不規(guī)則的淺凹槽,長5-7cm,粗約為菌蓋的2/3。子囊圓筒形,(280-320)μm×μm。孢子長橢圓 形,無色,每個(gè)子囊內(nèi)含8個(gè),呈單行排列。側(cè)絲頂端膨大,粗達(dá)12μm。
2.小頂羊肚菌 菌蓋狹圓錐形,頂端尖,高2-5cm。基部寬1.7-3.3cm,凹坑多長方形,蛋殼色。棱紋黑色,縱向排列,由橫脈連接。柄乳白色,近圓 柱形,長3-5cm,粗11-20mm,上部平,基部稍有凹槽。子囊(210-250)μm×(15-20)μm。孢子單行排列,(22-26)μm×(12-14)μm,側(cè)絲頂端膨大,直徑達(dá)11μm。
3.尖頂羊肚菌 菌蓋長,近圓 錐形,頂端尖或稍尖,長達(dá)5cm,直徑達(dá)2.5cm。凹坑多長方形,淺褐色,棱紋色較淺,多縱向排列,由橫脈 相連。柄白色,長達(dá)6cm,直徑約等于菌蓋基部的2/3,上部平,下部有不規(guī)則凹槽。子囊(250-300)μm×(17-20)μm,孢子單行排列,(20-24)μm×(12-15)μm。側(cè)絲頂部膨大,直徑達(dá)9-12μm。
4.粗柄羊肚菌 菌蓋近圓 錐形,高約7cm,寬5cm。凹坑近圓 形,大而淺,淺黃色,棱紋薄,不規(guī)則地相互交織。柄粗壯,淡黃色,長約10cm,基部粗5cm,稍有凹槽,向上漸細(xì)。子囊圓 柱形,有孢子部分150×18μm。孢子8個(gè),單行排列,橢圓 形,無色,(22-25)μm×(15-17)μm。側(cè)絲無色,頂部膨大。
5.小羊肚菌 菌蓋圓錐形至近圓 錐形,高17-33mm,寬8-15mm。凹坑往往長形,淺褐色。棱紋??v向排列,不規(guī)則相互交織,顏色較凹坑淺。柄長15-25mm,粗5-8mm,近白色或淺黃色,基部往往膨大,并有凹槽。子囊近圓 柱形,有孢子部分約100×16μm,孢子單行排列,橢圓 形,(18-20)μm×(10-11)μm。側(cè)絲頂部膨大。
栽培生物學(xué)特性 羊肚菌絲體在多種真菌培養(yǎng)基上都能生長。菌絲生長期間,4月及5月上旬平均溫度分別為10-11℃及13-14℃,而子實(shí)體發(fā)生盛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平均溫度12℃。子實(shí)體生長時(shí),森林內(nèi)空氣相對(duì)濕度約80%,土壤含水量一般為40-50%。羊肚菌生長的適宜Ph略高于一般真菌。土壤的酸堿度(pH)7-7.9。
培育技術(shù) 人工栽培一般采取菌土接種和子實(shí)體接種兩種方式。菌土接種: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羊肚菌生長良好的地塊上,挖取10cm見方、厚約7cm的土塊,移植到與取土不幸相似地方的穴中,然后用30cm見方的塑料薄膜覆蓋。進(jìn)入梅雨季節(jié)去掉覆蓋物。子實(shí)體接種:取子實(shí)體切成4片,埋入理想的地段。移植時(shí)子囊盤向下,四周培土,留一小部露出地面。上蓋少許葉,然后用30cm見方的塑料薄膜覆蓋。子實(shí)體接種以秋季易成活。
性狀性狀鑒別 (1)羊肚菌 菌蓋橢圓形或卵圓形,頂端鈍圓,長4-8cm,直徑3-6cm,表面有多數(shù)小凹坑,外觀似羊肚。小凹坑呈不規(guī)則形或類圓形,棕褐色,直徑4-12mm,棱紋黃棕色。菌柄近圓柱形,長5.5-8cm,直徑2-4cm,類白色,基部略膨大,有的具不規(guī)則溝槽,中空。體輕,質(zhì)酥脆。氣弱,味淡、微酸澀。
(2)小頂羊肚菌 菌蓋狹圓錐形,頂端稍尖,長1-4cm,直徑約2.5cm;小凹坑多呈類長方形,長5-10mm,直徑2-5mm,淡棕色,棱紋色較深。菌柄近圓柱形,中空。體輕,質(zhì)酥脆。氣微,味淡。
(3)尖頂羊肚菌 菌蓋類圓錐形,頂端尖或較尖,長約4cm,直徑約2cm;小凹坑多為類長方形,淡褐色,棱紋色較淺。菌柄黃白色,下部有的具不規(guī)則溝槽,中空。體輕,易碎。氣微,味淡。
(4)粗柄羊肚菌 菌蓋類圓錐形,長約6cm,直徑約4cm;小凹坑類圓形,大而較淺,淡黃色,棱紋較薄。菌柄粗壯,長約10cm,上部漸狹細(xì),基部膨大,直徑約5cm。近白色,表面縱向皺縮,呈扭曲縱條紋,中空。體輕,質(zhì)脆。氣微,味淡。
(5)小羊肚菌 菌蓋類圓錐形,長1.7-3.3cm,直徑1-1.5cm;小凹坑多為類長方形,淡褐色,棱紋色較淺。菌柄長1.5-2.5cm,直徑5-8mm,基部膨大,微有溝槽,中空。類白色或淡黃色。體輕,質(zhì)酥脆。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分1.羊肚菌 含蛋白質(zhì),多糖,甲殼質(zhì),脂,磷酸鹽。Γ-L-谷氨酰-順-3-氨基-L-脯氨酸(γ-L-glutamyl-cis-3-amino-L-proline),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類(γ-glutamyltranspeptidase),順-3-氨基-L-脯氨酸(cis-3-amino-L-proline),又含氨基酸,基中含量較高的為丙氨酸(ala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及脯氨酸(proline),其他含量較低,特別低的是色氨酸(tryptophane)、酪氨酸(tyrosine)、半胱氨酸(cysteine)和胱氨酸(cystine),還含有β-丙氨酸(β-alanine)。還含3種胡蘿卜素類(carotene)和4種葉黃素類(xanthophyll),包括蝦黃質(zhì)(astaxanthin)和玉蜀黍黃質(zhì)(zeaxanthin)。麥角甾醇(ergosterol),麥角甾-5,7-二烯醇(ergosta-5,7-dienol)。
2.尖頂羊肚菌 含3種胡蘿卜素類,包括δ-胡蘿卜素(δ-carotene)及5種葉黃素類。
3.粗柄羊肚菌 含蛋白質(zhì),多糖,甲殼質(zhì),脂,磷酸鹽。
4.小羊肚菌 含蛋白質(zhì),多糖,甲殼質(zhì),脂,磷酸鹽,飲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
藥理作用從羊肚菌中分離出一種血小板取集抑制物,它的IC50為22.9μg/ml。研究表明:這種血小板取集抑制的效力比阿司匹林強(qiáng)2.57倍。
歸經(jīng)脾;胃經(jīng)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和胃消食;理氣化痰。主消化不良;痰多咳嗽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甘,性平。有和胃消食,化痰理氣的功能。用于消化不良、痰多氣短。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