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鰩魚膽

    拼音注音Yáo Yú Dǎn別名

    勞子魚膽、老板魚膽

    來源

    藥材基源:為鰩科動(dòng)物孔鰩、何氏鰩及近緣種的膽囊。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Raja porosa Gunther2.Raja hollandi Jordan et Richardson

    采收和儲(chǔ)藏:捕殺后,取出膽囊,洗凈,鮮用或陰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棲息于較寒水性海區(qū)的海底。以蟹、蝦、端足類、小型甲殼動(dòng)物,以及多毛類、貝類、小型魚類和頭足類動(dòng)物為食。

    2.為暖水性底層魚類,主食貝類等軟體動(dòng)物。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于渤海、黃海、東海。

    2.我國分布于東海、南海。

    原形態(tài)

    1.孔鰩,體盤亞圓形。吻稍突出,吻軟骨前端愈合部比后端分離部約大2倍,尾較寬扁,尾上的結(jié)刺,雌體5行,雄體3行,每行結(jié)刺10-20余個(gè)。眼小。背鰭2個(gè),間隔短,腹鰭分裂頗深。頭后脊板上第1結(jié)刺前面正中具橢圓形或直條狀綜合粘液孔一群,有時(shí)呈“入”或“人”字形,上部連合,下部尚分離。腹面上腹腔后部兩側(cè),各具粘液孔一樣。

    2.何氏鰩,體盤斜方形,后部圓形。體長一般為50cm左右。吻延長而鈍尖,吻長比眼徑大4-4.4倍,噴水孔寬約等于眼徑的1/2或稍大。鼻孔位于口前方,有口鼻溝與口相通??跍\弧形,頗大,上下頜牙顆粒狀,鋪石狀排列。體般背面基本光滑,但在眼前方和上方環(huán)列著1條7-9枚的小刺;在眼后方、背部中央有少數(shù)小刺;在尾部背面有向后方傾斜的小刺4-5行。背鰭2個(gè),位于尾的中部以后,胸鰭大,已與軀干愈合成體盤。腹鰭分裂很深,前部分化成趾狀突出。尾鰭很小。體背淺褐色,體盤上散有眾多黑褐色斑點(diǎn)。呈圓形、卵圓形、塊狀或星芒狀。胸鰭后緣近腹鰭處有1個(gè)黑褐色多環(huán)層晴狀大斑,腹鰭背面及尾鰭基部也有黑褐色斑點(diǎn)。腹面灰褐色,具許多暗色細(xì)斑,每斑圍著1個(gè)粘液孔。

    化學(xué)成分

    含已糖-6-磷酸脫氫酶(hex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解毒斂瘡。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痛;跌打腫痛;瘡癤;潰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干膽研末,3-6g;鮮膽汁,5-10滴。外用:適量,干膽磨醋涂。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背葉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野桐、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來源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葉入藥。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
  • 《中藥大辭典》:白背葉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別名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出處《嶺南草藥志》來源為大戟種植物白楸的根。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葉“條?;瘜W(xué)成分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性味......
  •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三條筋、三根筋、香葉、糯葉(《貴州草藥》),湄潭臺(tái)烏(《貴州藥植目錄》)。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樟科植物峨嵋山胡椒的根和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間灌木林中。分布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喬木或灌木......
  • 拼音注音Bái Bèi Xiǎo Bào Chūn來源藥材基源:為報(bào)春花科植物白背小報(bào)春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rimula hypoleuca Hand.-Mazz.[P.forbesii Franch.subsp.hypoleuc......
  •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ánɡ出處《廣西植物名錄》來源為楊柳科植物銀白楊的葉。春、夏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東北、華北、西北以及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喬木,高10~35米。幼枝密生白色絨毛;冬芽圓錐形,有白色絨毛,或僅邊緣有細(xì)柔毛。單葉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