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和圓子(《雷公炮炙論》),西南木瓜(《中藥志》)。
《本草經(jīng)集注》
為薔薇科植物木桃的果實(shí)。果熟時(shí)采摘,縱剖為兩半或數(shù)片,曬干或烘干。
分布湖北、四川、陜西、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木桃(《埤雅》),又名:狹葉木瓜。
灌木,高達(dá)3米。枝棕褐色,有明顯皮孔,多刺。單葉,具柄,葉橢圓狀披針形以至披針形,長3~11厘米,寬1~3.3厘米,先端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邊緣有腺狀銳尖細(xì)密鋸齒,嫩葉下面中脈被有棕色短柔毛?;〝?shù)朵簇生,與葉同時(shí)或先葉開放;花萼5,近于長圓形,全緣,直立,紫紅色;花瓣5,近圓形;雄蕊多數(shù),花藥背著;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分離,下部稍連合,基部密被白色柔毛。梨果。圓錐狀卵形至卵圓形,色微黃,味酸。種子呈三角形,扁平,兩頭尖,暗褐色,光滑?;ㄆ?~4月。果期9~10月。
干燥果實(shí)略呈橢圓形,長約5~9厘米,直徑約3~5厘米。頂端有凹窩,下端較窄,有凹入的果柄痕。多縱剖為卵狀半球形,表面棕紅色至暗紅色,微有光澤,有不規(guī)則深皺紋。縱剖面中心有凹隙,赤褐色,平滑光澤,邊緣成溝槽,赤黃色,顆粒性,有時(shí)可見子房隔壁和略呈三角形的種子。質(zhì)堅(jiān)實(shí)。氣微香,味酸澀。以個(gè)大、色棕紅者為佳。
酸澀,平。
①《雷公炮炙論》:"味澀微酸。"
②孟詵:"平。"
①《雷公炮炙論》:"傷人氣。"
②孟詵:"損齒及筋,不可食。"
治吐瀉轉(zhuǎn)筋,惡心泛酸,痢疾。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斷痢。"
②孟詵:"主霍亂轉(zhuǎn)筋,煮汁食之。"
③《本草拾遺》:"去惡心酸咽,止酒痰黃水。"
和圓子、樝、西南木瓜、木挑、狹葉木瓜、木瓜海棠。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1.《雷公炮炙論》:和圓子,色微黃,蒂核粗,子小圓。
2.孟詵:樝子,與木瓜功稍等,余無有益人處,江外常為果食。
3.《本草拾遺》:樝子,小于榅桲而相似,北土無之,中都有。
4.《綱目》:木瓜酸香而性脆,木桃酢澀而多渣,故謂之樝。《雷公炮炙論》和圓子即此也。樝子乃木瓜之酢澀者,小于木瓜,色微黃,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圓也。按王禎《農(nóng)書》云,樝似小梨,西川唐鄧間多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毛葉木瓜的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haenomeles cathayensis(Hemsl.) Schneid.[Pyrus cathayensis Hemsl.;Chaenomeles lagenaria(Loisel.) Koidz.var. cathayensis(Hemsl.) Rehd.;C.lagenaria var.(Loisel.)Koidz.wilsonii Rehd.]
采收和儲(chǔ)藏:9-10月采摘成熟的果實(shí)。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2500m的山坡、林邊、道旁。
資源分布:分布西南及陜西、甘肅、江西、福建、湖北、廣西等地。
毛葉木瓜 落葉灌木至小喬木,高達(dá)2-6m。枝條直立,具短枝刺;小枝圓柱形,微屈曲,無毛,紫褐色,有疏生淺棕色皮孔,單葉,互生;葉柄,長約1cm,有毛或無毛;葉片橢圓形、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1cm,寬2-4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闊楔形,邊緣有芒狀細(xì)尖鋸齒,幼時(shí)上面無毛,下面密被褐色絨毛,以后脫落近無毛?;ㄏ乳_放,2-3朵簇生于二年生枝上,花梗短粗或近于無梗;花直徑2-4cm;萼筒鐘狀,萼片直立;花瓣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0-15mm,寬8-15mm,淡紅色或白色;雄蕊45-50,長約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合生,下半部被柔毛或綿毛,柱頭頭狀。梨果卵球形或近圓柱形,先端有突起,長8-12cm,直徑6-7cm,黃色有紅暈,芳香?;ㄆ?-5月,果期9-10月。
1.果實(shí)卵球形或近圓柱形,長6-10cm,直徑5-6cm,多縱剖為2-4瓣。表面棕色至棕黑色,有多數(shù)不規(guī)則皺紋。果肉較薄,厚約0.5cm,棕紅色。中央凹陷,每室有種子20-30粒,多數(shù)脫落,紅棕色,扁平三角形。氣微,味酸澀。
脾;胃;大腸經(jīng)
酸澀;平
1.《雷公炮炙論》:傷人氣。
2.孟詵:損齒及筋,不可食。
和胃化濕,舒筋活絡(luò)。主嘔吐腹瀉,腰膝酸痛,腳氣腫痛,腓腸肌痙攣。
內(nèi)服:煎湯,5-10g。
1.《本草經(jīng)集注》:斷痢。
2.孟詵:主霍亂轉(zhuǎn)筋,煮汁食之。
3.《本草拾遺》:去惡心酸咽,止酒痰黃水。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和圓子(《雷公炮炙論》),西南木瓜(《中藥志》)。
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木桃的果實(shí)。果熟時(shí)采摘,縱剖為兩半或數(shù)片,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分布湖北、四川、陜西、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木桃(《埤雅》),又名:狹葉木瓜。
灌木,高達(dá)3米。枝棕褐色,有明顯皮孔,多刺。單葉,具柄,葉橢圓狀披針形以至披針形,長3~11厘米,寬1~3.3厘米,先端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邊緣有腺狀銳尖細(xì)密鋸齒,嫩葉下面中脈被有棕色短柔毛?;〝?shù)朵簇生,與葉同時(shí)或先葉開放;花萼5,近于長圓形,全緣,直立,紫紅色;花瓣5,近圓形;雄蕊多數(shù),花藥背著;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分離,下部稍連合,基部密被白色柔毛。梨果。圓錐狀卵形至卵圓形,色微黃,味酸。種子呈三角形,扁平,兩頭尖,暗褐色,光滑?;ㄆ?~4月。果期9~10月。
性狀干燥果實(shí)略呈橢圓形,長約5~9厘米,直徑約3~5厘米。頂端有凹窩,下端較窄,有凹入的果柄痕。多縱剖為卵狀半球形,表面棕紅色至暗紅色,微有光澤,有不規(guī)則深皺紋。縱剖面中心有凹隙,赤褐色,平滑光澤,邊緣成溝槽,赤黃色,顆粒性,有時(shí)可見子房隔壁和略呈三角形的種子。質(zhì)堅(jiān)實(shí)。氣微香,味酸澀。以個(gè)大、色棕紅者為佳。
性味酸澀,平。
①《雷公炮炙論》:"味澀微酸。"
②孟詵:"平。"
注意①《雷公炮炙論》:"傷人氣。"
②孟詵:"損齒及筋,不可食。"
功能主治治吐瀉轉(zhuǎn)筋,惡心泛酸,痢疾。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斷痢。"
②孟詵:"主霍亂轉(zhuǎn)筋,煮汁食之。"
③《本草拾遺》:"去惡心酸咽,止酒痰黃水。"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樝子拼音注音Zhā Zǐ別名和圓子、樝、西南木瓜、木挑、狹葉木瓜、木瓜海棠。
英文名Japanese Floweringquince出處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1.《雷公炮炙論》:和圓子,色微黃,蒂核粗,子小圓。
2.孟詵:樝子,與木瓜功稍等,余無有益人處,江外常為果食。
3.《本草拾遺》:樝子,小于榅桲而相似,北土無之,中都有。
4.《綱目》:木瓜酸香而性脆,木桃酢澀而多渣,故謂之樝。《雷公炮炙論》和圓子即此也。樝子乃木瓜之酢澀者,小于木瓜,色微黃,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圓也。按王禎《農(nóng)書》云,樝似小梨,西川唐鄧間多
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毛葉木瓜的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haenomeles cathayensis(Hemsl.) Schneid.[Pyrus cathayensis Hemsl.;Chaenomeles lagenaria(Loisel.) Koidz.var. cathayensis(Hemsl.) Rehd.;C.lagenaria var.(Loisel.)Koidz.wilsonii Rehd.]
采收和儲(chǔ)藏:9-10月采摘成熟的果實(shí)。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2500m的山坡、林邊、道旁。
資源分布:分布西南及陜西、甘肅、江西、福建、湖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毛葉木瓜 落葉灌木至小喬木,高達(dá)2-6m。枝條直立,具短枝刺;小枝圓柱形,微屈曲,無毛,紫褐色,有疏生淺棕色皮孔,單葉,互生;葉柄,長約1cm,有毛或無毛;葉片橢圓形、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1cm,寬2-4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闊楔形,邊緣有芒狀細(xì)尖鋸齒,幼時(shí)上面無毛,下面密被褐色絨毛,以后脫落近無毛?;ㄏ乳_放,2-3朵簇生于二年生枝上,花梗短粗或近于無梗;花直徑2-4cm;萼筒鐘狀,萼片直立;花瓣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0-15mm,寬8-15mm,淡紅色或白色;雄蕊45-50,長約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合生,下半部被柔毛或綿毛,柱頭頭狀。梨果卵球形或近圓柱形,先端有突起,長8-12cm,直徑6-7cm,黃色有紅暈,芳香?;ㄆ?-5月,果期9-10月。
性狀1.果實(shí)卵球形或近圓柱形,長6-10cm,直徑5-6cm,多縱剖為2-4瓣。表面棕色至棕黑色,有多數(shù)不規(guī)則皺紋。果肉較薄,厚約0.5cm,棕紅色。中央凹陷,每室有種子20-30粒,多數(shù)脫落,紅棕色,扁平三角形。氣微,味酸澀。
歸經(jīng)脾;胃;大腸經(jīng)
性味酸澀;平
注意1.《雷公炮炙論》:傷人氣。
2.孟詵:損齒及筋,不可食。
功能主治和胃化濕,舒筋活絡(luò)。主嘔吐腹瀉,腰膝酸痛,腳氣腫痛,腓腸肌痙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
各家論述1.《本草經(jīng)集注》:斷痢。
2.孟詵:主霍亂轉(zhuǎn)筋,煮汁食之。
3.《本草拾遺》:去惡心酸咽,止酒痰黃水。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