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荊芥穗、鹽(炒),各三斤;雞蘇葉七斤半,瓜蔞根十一兩,縮砂仁三兩,甘草(炒)四斤。
上為末。
消風壅,化痰涎。治頭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煩悶,精神不爽。
每服一錢,沸湯點,食后服。
荊芥穗 鹽(炒)各1.5千克 雞蘇葉3.75千克 瓜蔞根330克 縮砂仁90克 甘草(銼,炒)2千克
上藥為末。
消風化痰。主風熱上壅,頭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煩悶,精神不爽。
每服3克,沸湯點,食后服。
縮砂仁3兩,瓜蔞根11兩,甘草(炒,銼)4斤,雞蘇葉7斤半,荊芥穗3斤,鹽(炒)3斤。
消風壅,化痰涎。主頭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煩悶,精神不爽。
每服1錢,食后沸湯點服。
薄荷1兩,葛根半兩,炙甘草半兩,防風半兩,人參7錢半。
傷寒邪入陽明。
水煎服。
薄荷1兩,葛根半兩,人參2分,甘草(炙)半兩,防風(去蘆)半兩。
中風,兩手脈浮數(shù)而緩。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熱服。如3-5服,寸脈力尚小,加薄荷2分。
二號姤象方
薄荷1錢,香薷1錢,連翹1錢,紫樸7分,金銀花7分,木通7分。
瘀之因于暑者。
二號姤象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
龍腦薄荷4兩(陰干),荊芥穗2兩,甘草1兩。
上為細散。
順風氣,清頭目。主
每服1錢,沸湯調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荊芥穗、鹽(炒),各三斤;雞蘇葉七斤半,瓜蔞根十一兩,縮砂仁三兩,甘草(炒)四斤。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消風壅,化痰涎。治頭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煩悶,精神不爽。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沸湯點,食后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薄荷湯處方荊芥穗 鹽(炒)各1.5千克 雞蘇葉3.75千克 瓜蔞根330克 縮砂仁90克 甘草(銼,炒)2千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消風化痰。主風熱上壅,頭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煩悶,精神不爽。
用法用量每服3克,沸湯點,食后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局方》卷十:薄荷湯處方縮砂仁3兩,瓜蔞根11兩,甘草(炒,銼)4斤,雞蘇葉7斤半,荊芥穗3斤,鹽(炒)3斤。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消風壅,化痰涎。主頭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煩悶,精神不爽。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后沸湯點服。
摘錄《局方》卷十《此事難知》:薄荷湯處方薄荷1兩,葛根半兩,炙甘草半兩,防風半兩,人參7錢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邪入陽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此事難知》《傷寒微旨論》卷上:薄荷湯處方薄荷1兩,葛根半兩,人參2分,甘草(炙)半兩,防風(去蘆)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中風,兩手脈浮數(shù)而緩。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熱服。如3-5服,寸脈力尚小,加薄荷2分。
摘錄《傷寒微旨論》卷上《痧脹玉衡》卷下:薄荷湯別名二號姤象方
處方薄荷1錢,香薷1錢,連翹1錢,紫樸7分,金銀花7分,木通7分。
功能主治瘀之因于暑者。
用法用量二號姤象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
摘錄《痧脹玉衡》卷下《醫(yī)方類聚》卷一九七引《御醫(yī)撮要》:薄荷湯處方龍腦薄荷4兩(陰干),荊芥穗2兩,甘草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順風氣,清頭目。主
用法用量每服1錢,沸湯調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九七引《御醫(yī)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