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二陳湯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二陳湯處方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

    炮制

    上為俰咀。

    功能主治

    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

    每服四錢,用水一錢,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二陳湯拼音注音èr Chén Tāng處方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150克 白茯苓90克 甘草(炙)45克

    制法

    上藥為粗散。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主痰濕內(nèi)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烏梅1個,同煎至9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侯。

    備注

    本方是治療濕痰的要方。濕痰之成,多因飲食生冷,脾胃不和,運(yùn)化失健,以致濕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止嘔;橘紅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降。氣行則痰化;痰由濕生,故以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和中益脾。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協(xié)同半夏、橘紅和胃祛痰止嘔;少用烏梅,味酸收斂,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過。凡是痰濕為患,均可用本方增損治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萬病回春》卷三:二陳湯處方

    陳皮 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術(shù) (去蘆)蒼術(shù)(米泔制)砂仁 山藥(炒)車前 木通 厚樸(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藥銼為一劑。

    功能主治

    主痰濕中阻,泄瀉或多或少,脈象沉滑者。

    用法用量

    用生姜3片,烏梅1個,燈草1團(tuán),水煎,溫服。

    泄瀉不止,加肉蔻,訶子,去厚樸。

    摘錄《萬病回春》卷三《萬病回春》卷四:二陳湯處方

    陳皮 半夏(姜汁炒)茯苓 枳殼(麩炒)牛膝(去蘆)豬苓 木通 山桅 麥門冬(去心)車前子 黃柏(酒炒)各等分 甘草減半

    制法

    上藥銼為一劑。

    功能主治

    主痰氣閉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用燈草1團(tuán),水煎,空腹時服。

    摘錄《萬病回春》卷四《誠書》卷八:二陳湯處方

    半夏(炒,去臍)枳實(炒)酸棗仁(炒)陳皮各6克 茯苓15克 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

    主頑痰所致的驚悸。

    用法用量

    上藥加生姜、大棗、竹茹,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八《普濟(jì)方》卷二○六引《指南方》:二陳湯別名

    治中湯、補(bǔ)脾湯、正料治中湯

    處方

    人參、白術(shù)、甘草(炙)、干姜(炮)、青皮、陳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

    脾胃虛寒,胸腹脹滿,嘔逆不食,自利不渴,因傷宿食,或吐后噫敗脾氣。傷寒汗后,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尋常血?dú)獠缓停惶巶?,手足溫,自利不渴,腹?jié)M時痛,咽干,脈尺寸俱沉細(xì);飲食傷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氣復(fù)熱,四肢冷痹,三焦不調(diào),及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并爭,但出不入,嘔不得食;中寒,飲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則膨亨,脹滿嘔逆;脾胃不和,飲食減少,短氣虛羸而復(fù)嘔逆,霍亂吐瀉,胸痹心痛,逆氣短氣,中滿虛痞,膈塞不通,或大病愈后,胸中有寒,時加咳唾;霍亂吐瀉,瀉血不止;臟寒冷氣,腹痛腸鳴,下痢青黑;食積,心腹?jié)M痛;憂思郁結(jié),脾肺氣凝,脹滿上沖,飲食不下,腹?jié)M痞悶,兼食積者;冷食粘滯。

    臨床應(yīng)用

    傷寒勞復(fù)《本事》:有人患傷寒得汗數(shù)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shù),心不得寧,真勞復(fù)也。予診曰:勞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復(fù)其初,而又勞傷其神,榮衛(wèi)失度,當(dāng)補(bǔ)其子,益其脾,解發(fā)其勞,庶幾得愈。授以本方,佐以小柴胡得解。

    用法用量

    治中湯(原書同卷)、補(bǔ)脾湯(《本事》卷九)、正料治中湯(《直指》卷二十六)。

    大便秘,加大黃(棋子大)2枚。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六引《指南方》《局方》卷四(紹興續(xù)添方):二陳湯處方

    半夏(湯洗7次)5兩,橘紅5兩,白茯苓3兩,甘草(炙)1兩半。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去痰和中。和中理氣,健脾胃,消痰,進(jìn)飲食。健脾燥濕,順氣和中化痰,安胃氣,降逆氣。主濕痰為患,脾胃不和。胸膈痞悶,嘔吐惡心,頭痛眩暈,心悸嘈雜,或咳嗽痰多者。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妊娠惡阻,產(chǎn)后飲食不進(jìn)。氣郁痰多眩暈,及酒食所傷眩暈;食瘧,諸瘧??人試I痰;痰壅吐食。臀癰,流注。中風(fēng)風(fēng)盛痰壅。上中下一身之痰。瘍癰,中脘停痰。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痰嘈,痰多氣滯,似饑非饑,不喜食者,或兼惡心,脈象必滑;呃有痰聲而脈滑者。肥盛之人,濕痰為患,喘嗽,脹滿。心痛,腹痛;膏粱太過,脾胃濕熱遺精;脾胃濕痰下注而淋。婦人月水準(zhǔn)信,因痰閉子宮而不受胎者。子眩。

    臨床應(yīng)用

    1.氣厥:倪維德治一婦病氣厥,哭笑不常,人以為鬼祟所憑,倪診脈俱沉,胃脘必有積,有所積必作疼,遂以二陳湯導(dǎo)之,吐痰升許而愈。此蓋積痰類祟也。

    2.咬牙:咬牙一證,多見于小兒蟲積,成年人則很少見。友人一子,25歲,每夜入睡后,即上下齒相切磋,震震有聲,可聞于戶外,同屋之人,往往驚醒。因切其脈滑象顯露,望其體,肥壯面色光亮,斷為痰飲蓄于中焦,足陽明之脈入上齒,痰阻經(jīng)絡(luò),滯礙氣機(jī),或?qū)е乱а?。為擬二陳湯加焦荷葉以燥濕化痰,水煎服十劑。服五劑后,咬牙聲即減少。十劑后,同屋之人已不復(fù)聞其齒牙相擊聲了。囑再服數(shù)劑,以鞏固療效。

    3.夜咳:舒某,男,教師,1980年3月31日初診,干咳痰滯,胸悶已三月,晝輕夜甚,苔薄白,脈弦滑,予二陳湯加當(dāng)歸,五劑后諸癥大減,原方續(xù)服五劑而愈。

    用法用量

    本方改為丸劑,名“二陳丸”(見《飼鶴亭集方》)。

    注意

    熱痰,燥痰,吐血,消渴,陰虛,血虛均忌用。

    各家論述

    1.《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濕,橘紅消痰利氣,茯苓降氣滲濕,甘草補(bǔ)脾和中。蓋補(bǔ)脾則不生濕,燥濕滲濕則不生痰,利氣降氣則痰消解,可謂體用兼賅,標(biāo)本兩盡之藥也。今人但見半夏性燥,便以他藥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虛燥癥,用姜汁制用何妨。抑嘗論之,二陳湯治痰之主藥也。

    2.《醫(yī)方考》:名曰二陳,以橘、半二物貴乎陳久耳。

    3.《古今名醫(yī)方論》:李士才曰,肥人多濕,濕挾熱而生痰,火載氣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濕;陳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氣;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濕之功;甘草佐陳皮,同致調(diào)和之力,成無己曰,半夏行水氣而潤腎燥,《經(jīng)》曰,辛以潤之是也。行水則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

    4.《張氏醫(yī)通》:此方本《內(nèi)經(jīng)》半夏湯及《金匱》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氣,烏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濕之專劑也。

    5.《醫(yī)林纂要》:痰者,水濕之滯而不行也,半夏之辛,本潤腎補(bǔ)肝,開胃瀉肺,去濕行水之藥,而滑能通利關(guān)節(jié),出陰入陽,是能治水滯下行,故主為治痰君藥;水隨氣運(yùn),水濕之滯而成痰,以氣不行故也,橘皮之甘苦辛溫,主于行氣,潤命門,舒肝木,和中氣,燥脾濕,瀉肺邪,降逆氣,故每合半夏為治痰之佐;痰本水也,水漬土中則為濕,濕積不化則為痰,茯苓生土中而味淡,專主滲土中之濕;脾不厚不能勝濕,故甘草以厚脾,然不多用者,以甘主緩,過緩則恐生濕也;生姜之辛,亦以行濕祛痰,非徒以制半夏毒也。

    6.《時方歌括》:此方為祛痰之通劑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動,濕也,茯苓滲濕以鎮(zhèn)其動。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藥,其余半夏降逆,陳皮順氣,甘草調(diào)中,皆取之以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書風(fēng)痰多者俱加茯苓,嘔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窮古訓(xùn),以半夏為祛痰之專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礬,致降逆之品反為涌吐,堪發(fā)一嘆。

    7.《浙江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6;2:40):烏梅滋陰斂肝,佐甘草合和,取其酸甘化陰以滋胃津。方中夏、橘雖貴在陳久,仍不失劫陰之弊,伍以烏梅兼制半夏之燥性,使半夏之燥性盡失,而無傷陰之虞,烏梅生津而無滋膩之慮,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烏梅之功厥偉,其功不可泯也,為方中畫龍點睛之處。二陳湯中烏梅滋養(yǎng)胃陰,收斂肝氣之功,后世多忽而不察,失其制方之本旨。

    摘錄《局方》卷四(紹興續(xù)添方)《嵩崖尊生》卷七:二陳湯處方

    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干葛、青皮。

    功能主治

    酒厥。

    摘錄《嵩崖尊生》卷七《回春》卷四:二陳湯處方

    陳皮、半夏(姜汁炒)、茯苓、枳殼(麩炒)、牛膝(去蘆)、豬苓、木通、山梔、麥門冬(去心)、車前子、黃柏(酒炒)各等分,甘草減半。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咳喘,痰氣閉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加燈心1團(tuán),水煎,空心服。

    摘錄《回春》卷四《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二陳湯處方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玄參、升麻、桔梗、天花粉、牛蒡子(研)、連翹、當(dāng)歸、生地黃、赤芍藥、黃連、白術(shù)、黃芩、青皮、紫蘇梗、山梔仁。

    功能主治

    弄舌喉風(fēng),啞不能言,舌出,常將手拿者。

    摘錄《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回春》卷三:二陳湯處方

    陳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術(shù)(去蘆)、蒼術(shù)(米泔制)砂仁、山藥(炒)、車前、木通、厚樸(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痰瀉。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烏梅1個,燈草1團(tuán),水煎,溫服?;瑸a不止,灸百會1穴,天樞2穴,中脘1穴,氣海1穴。

    瀉不止,加肉蔻、訶子,去厚樸;渴,加干葛、烏梅;嘔噦惡心,加藿香、烏梅、半夏;夏月加炒黃連、白扁豆;冬月加煨干姜。

    摘錄《回春》卷三《回春》卷三:二陳湯處方

    陳皮、半夏(姜炒)、茯苓(去皮)、甘草、加人參、白術(shù)、竹茹、砂仁、山梔(炒)、麥門冬(去心)各等分,烏梅1個。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痰火嘔吐。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引作“清熱二陳湯”。

    摘錄《回春》卷三《古今醫(yī)徹》卷一:二陳湯處方

    蘇子1錢半(焙,研)1錢,半夏1錢,茯苓1錢,陳皮1錢,杜仲(鹽水炒)1錢,甘草3分(炙),前胡1錢,桔梗1錢,杏仁1錢(湯泡,去皮尖)。

    功能主治

    傷寒夾痰,寒熱往來,脈滑而喘逆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水煎服。

    如有火,加瓜蔞霜。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一《外科全生集》卷四:二陳湯處方

    橘紅5錢,半夏2錢,白芥子(炒)2錢(研),茯苓1錢,生甘草3分。

    功能主治

    流注初起,皮色不異,唯腫唯疼,雖身體發(fā)熱,內(nèi)未作膿。

    用法用量

    加陽和丸,同煎服。

    摘錄《外科全生集》卷四《回春》卷四:二陳湯處方

    茯苓(去皮)1錢,南星(姜制)1錢,陳皮1錢,瓜蔞仁1錢,枳實(麩炒)1錢,桔梗1錢,梔子1錢,半夏1錢,黃芩1錢,甘草3分,木香5分(研),辰砂(為末)5分。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一切癇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臨服入竹瀝、姜汁,磨木香,調(diào)辰砂末服。

    摘錄《回春》卷四《種痘新書》卷十二:二陳湯處方

    陳皮、茯苓、法夏、甘草、桔梗、黃芩(炒)各等分。

    功能主治

    痰涎咳嗽。

    用法用量

    水煎服。感風(fēng)寒,加生姜為引。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二陳湯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各15g) ,白茯苓三兩(9g) ,甘草炙一兩半(4.5g)。

    用法

    上藥畋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F(xiàn)代用法:共為粗末,加生姜七片,烏梅一個,水煎溫服。

    功效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

    濕痰證。咳嗽痰多易咯,胸膈滿悶,惡心嘔吐,肢體困倦,頭眩心悸,舌苔白膩,脈沉滑。

    方解

    本方證為脾失健運(yùn),水濕凝聚成痰犯肺所致。濕痰犯肺,故咳嗽痰多易咯;痰阻氣機(jī),胃失和降,故胸膈滿悶,惡心嘔吐;濕困脾陽,則肢體困倦;痰濕中阻,清陽不升,則頭眩;痰濁凌心,則為心悸;舌苔白膩,脈沉滑,均為濕痰之征。治宜健脾燥濕化痰。方中半夏辛溫性燥,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為君藥。橘紅理氣化痰,芳香醒脾,使氣順痰消,為臣藥。君臣相配,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qiáng)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xiàn)了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茯苓甘淡,健脾滲濕,使?jié)耢钐迪?,治其生痰之源,為佐藥。甘草化痰和中,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煎時加生姜降逆止嘔,又制半夏之毒;烏梅收斂肺氣,使散中有收。諸藥合用,標(biāo)本兼顧,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為祛痰的通用方劑。

    臨床應(yīng)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燥濕化痰的代表方,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膩,脈沉滑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yùn)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jīng)性嘔吐等屬濕痰者。

    1.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6g)陳皮三兩(9g) 甘草炙,一兩(3g) 茯苓一兩半(4.5g) 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12g),水一盅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蜃鳒珓┘由迤髼條枚,水煎服。功效: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主治:肝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證。癥見虛煩不眠,驚悸不安,或嘔吐呃逆,口苦,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2.導(dǎo)痰湯(《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半夏湯洗七次,四兩(9g) 天南星炮,去皮 橘紅枳實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各一兩(6g) 甘草炙,半兩(3g) 生姜十片(3g) 水煎服。功效:燥濕祛痰,行氣開郁。主治:痰阻氣滯證。癥見痰涎壅盛,胸膈痞塞,脅肋脹痛,頭痛嘔逆,喘急痰嗽,坐臥不安,不思飲食。

    3.滌痰湯(《奇效良方》):南星姜制半夏湯洗七次,各二錢半(各7. Sg) 枳實麩炒,二錢(6g)茯苓去皮,二錢(6g)橘紅一錢半(4.5g) 石菖蒲 人參各一錢(4.5g) 竹茹七分(2g)甘草半錢(1.5g)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F(xiàn)代用法,加生姜五片,水煎服。功效:滌痰開竅。主治:中風(fēng)痰迷心竅證。癥見舌強(qiáng)不能言,喉中痰鳴,轆轆有聲,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

    以上三方皆由二陳湯化裁而成,均有燥濕化痰之功。溫膽湯由二陳湯去烏梅,加竹茹、枳實、大棗而成。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枳實降氣消痰除痞,二者藥性偏涼,故適宜于肝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證;導(dǎo)痰湯由二陳湯去烏梅,加天南星、枳實而成。天南星增加燥濕化痰之力,枳實增強(qiáng)理氣化痰之功,故其燥濕化痰行氣的作用較二陳湯為著,適宜于痰濁內(nèi)阻,氣機(jī)不暢之痰阻氣滯證;滌痰湯又在導(dǎo)痰湯的基礎(chǔ)上加石菖蒲、竹茹、人參而成,較之導(dǎo)痰湯又增加開竅扶正之功,適宜于中風(fēng)痰迷心竅,舌強(qiáng)不能言之證。

    方歌

    二陳湯用半夏陳,輔以茯苓甘草臣,理氣和中燥濕痰,煎加生姜烏梅真。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南沙參3錢,麥冬3錢,百合5錢,貝母3錢,筍尖5錢,糯米5錢,鯽魚1尾。功能主治瘡癥誤治,毒氣入肺,諸證悉急。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雜癥會心錄》卷下......
  • 處方人參、玉竹、百合。功能主治痰嗽喘急虛勞之人,不宜用麥冬、五味子者。用法用量豬肺清湯煎服??人哉撸予凌巳~、款冬花;食少泄瀉者,加苡仁、扁豆;虛汗者,加桑葉、浮麥;見血者,加丹參、紫菀;便血者,加地榆、扁豆、白芍。各家論述宏格曰;肺為嬌臟......
  • 處方辰砂1兩(細(xì)研如塵),椒(揀大粒色紅者,去枝梗并合口者,不用目)1兩半。制法上以生絹袋盛,用無灰醇濃酒浸椒袋,令酒在袋上2-3分,1宿取出,空少時,入朱砂缽內(nèi)滾之為丸,余者清浸椒酒少許滾之,令朱砂盡為度,曬干。功能主治暖水臟,降氣明目,......
  • 處方南沙參3錢,麥冬(去心)3錢,五味子9粒,桔梗1錢,蘇梗1錢5分,黃芩1錢5分,知母1錢,貝母1錢,橘紅8分,桑葉2錢,神曲2錢。功能主治夏月陰虛陽勝,感熱邪而致頭痛發(fā)熱,項強(qiáng)口渴,不惡寒,反惡熱,脈虛者。用法用量上加竹葉20片,生姜1......
  • 《景岳全書》卷五十一:保陰煎處方生地 熟地 芍藥各6克 山藥 川續(xù)斷 黃芩 黃柏各4.5克 生甘草3克功能主治主婦帶濁遺淋,色赤帶血,脈滑多熱,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經(jīng)期太早,一切陰虛內(nèi)熱動血。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