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附子粥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附子粥處方

    附子7.5克(炮裂,去皮、臍)干姜30克(炮裂,銼)

    制法

    上藥搗細羅為末。

    功能主治

    治冷痢,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

    每日煮粥時納藥3~6克,空腹時食之。以愈為度。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太平圣惠方》:附子粥處方

    炮附子10克 炮姜15克 粳米100克

    制法

    先將兩藥搗細,過籮為末,每取10克,與米同煮為粥。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止痛。用于寒濕痢疾、里急后重、腹中絞痛、喜按喜暖者。

    用法用量

    空腹食用。

    摘錄《太平圣惠方》《藥粥療法》:附子粥處方

    制附子3-5g,干姜1-3g,粳米30-60g,蔥白2根,紅糖少許。

    制法

    將附子、干姜研為極細末。

    功能主治

    溫中補陽,散寒止痛。主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萎尿頻,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冷痢,或因大汗出及大吐大瀉引起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口淡不渴,舌苔白,脈微細無力,陽氣衰弱的危重病人。

    用法用量

    先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后,加入藥末及蔥白、紅糖,同煮為稀粥。或用附子、干姜煎汁,去滓后,下米、蔥、糖一并煮粥。每日分2次,溫?zé)崾秤?,一般?-5天為1療程。

    注意

    附子有小毒,煮粥時應(yīng)選用制附子,且從小劑量開始為妥。對于熱證實證的病人,不可服食。

    摘錄《藥粥療法》《圣惠》卷九十六:附子粥處方

    附子1分(炮裂,去皮臍),干姜1兩(炮裂,銼)。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冷痢,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

    每日空腹煮粥,納藥1錢食之。以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九十六
更多中藥材
  • 處方防風(fēng)1兩2錢,天麻1兩2錢,天竺黃1兩2錢,貝母1兩2錢,桑葉1兩2錢,膽南星1兩,薄荷1兩,茯苓1兩,鉤藤1兩,橘紅8錢,甘草8錢,桔梗8錢,僵蠶4錢,遠志4錢,羌活6錢,活蝎20個(上共為細粉,兌入),琥珀8錢,犀角1錢,羚羊角1錢......
  • 《古今醫(yī)鑒》卷十三:保幼化風(fēng)丹處方南星1兩,半夏1兩,川烏1兩,白附子1兩(水洗凈),郁金5錢。制法上為末,裝入臘月黃牛膽內(nèi),陰干,百日取出,研為末。功能主治祛風(fēng)痰,散驚熱。主小兒驚風(fēng),四證八候。用法用量小兒有熱,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發(fā)......
  • 處方藿香1兩6錢,赤苓6錢,清夏4錢,柴胡8錢,蘇葉8錢,木瓜6錢,白芷4錢,廣皮8錢,檀香6錢,扁豆6錢,三仙2兩,木通4錢,澤瀉6錢,竹茹6錢,山藥9錢,砂仁4錢,白術(shù)8錢(土炒),甘草4錢,木香4錢,川連4錢。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 處方天南星不拘多少(用石灰炒令焦黃色)。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腸風(fēng)瀉血,諸藥不效者。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溫酒送下。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 處方蟾酥1分,牛黃1分,綠豆粉1錢,穿山甲1錢,天竺黃2錢,胎骨1分,人參5分。制法如初起只用蟾酥,酒化為丸,不用人參,至8-9日毒盛元虛,始用糞清水制人參3次,曬干,用蟾酥酒化為丸,如芡實大。功能主治痘瘡毒盛稠密,不能起發(fā)。用法用量大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