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熟地60克 菟絲子(酒煮)60克 白術(shù)(炒)60克 北五味 益智仁(酒炒)故紙(酒炒)附子(制)茯苓 家韭子(炒)各30克
上藥研為末,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
溫補固攝。治命門火衰,膀胱不固,小便不禁,或溺后遺瀝不盡。
每服百余丸,空腹時用開水或溫米酒送服,每日二至三次。
氣虛者,加人參30~60克。
方中附子、熟地、菟絲子、補骨脂、韭子溫補腎陽;白術(shù)、山藥、茯苓補氣健脾;益智仁溫脾暖腎,固攝縮尿;五味子酸溫入肺腎,上則滋化源,下則固腎。諸藥合用,共成溫補固攝之功。
熟地黃(60克)、菟絲子酒煮(50克)、炒白術(shù)(60克)、北五味子(30克)、酒炒益智仁(30克)、酒炒補骨脂(30克)、制附子(30克)、茯苓(30克)、炒家韭子(30克)。
上藥共研細末,山藥粉糊為丸。每服9g,每日2次,溫酒或溫開水送下。亦可用飲片加入適量淮山藥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酌減。
溫陽益腎,固澀止遺。
主治命門火衰,腎陽不足,小便頻數(shù),遺尿或排尿不禁,腰酸,形寒,舌淡,脈虛軟而遲者。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腎功能減退引起的夜尿增多、老人排尿失禁及小兒習慣性遺尿等病癥。
1.兒童遺尿癥:以鞏堤丸治療兒童遺尿癥60例,7日為1個療程。結(jié)果:經(jīng)1~3個療程后,遺尿癥狀消失者45例,遺尿次數(shù)顯著減少者10例,5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1.6%。痊愈45例隨訪3~6個月均無復發(fā),好轉(zhuǎn)者停藥2個月后再次治療5例痊愈。(《四川中醫(yī)》2006年第8期)
2.老年性夜尿:鞏堤丸加減治療老年性夜尿患者86例。2周為1個療程,用藥2~4個療程。結(jié)果:患者夜尿次數(shù)均有所減少,其他伴隨癥狀亦有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1年第1期)
本方主要用于治療腎陽虛弱引起的小便頻數(shù)、遺尿、排尿不禁等證。臨床應用以小便頻數(shù),遺尿,伴腰酸、形寒、舌淡、脈虛軟而遲為辨證要點。本方溫補之力較強,患者若有陰虛、血虛之像,表現(xiàn)為陰陽兩虛或氣血兩虛或虛實夾雜時須去附子,以防其助火傷陰。
凡濕熱下注引起的小便頻數(shù)、肺中痰熱以致肺氣不宣而遺尿者,不宜應用本方。
早期臨床報道,本方亦可用于腎陽虛型尿失禁、腎虛尿頻(無菌性尿頻排尿不適綜合征)、乙型肝炎病毒相關腎炎、前列腺增生等。
鞏堤丸中山附地,五味菟絲骨脂齊,益智茯苓韭菜子,益氣補腎固脬宜。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熟地60克 菟絲子(酒煮)60克 白術(shù)(炒)60克 北五味 益智仁(酒炒)故紙(酒炒)附子(制)茯苓 家韭子(炒)各30克
制法上藥研為末,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補固攝。治命門火衰,膀胱不固,小便不禁,或溺后遺瀝不盡。
用法用量每服百余丸,空腹時用開水或溫米酒送服,每日二至三次。
氣虛者,加人參30~60克。
備注方中附子、熟地、菟絲子、補骨脂、韭子溫補腎陽;白術(shù)、山藥、茯苓補氣健脾;益智仁溫脾暖腎,固攝縮尿;五味子酸溫入肺腎,上則滋化源,下則固腎。諸藥合用,共成溫補固攝之功。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一明·《景岳全書》:鞏堤丸組成熟地黃(60克)、菟絲子酒煮(50克)、炒白術(shù)(60克)、北五味子(30克)、酒炒益智仁(30克)、酒炒補骨脂(30克)、制附子(30克)、茯苓(30克)、炒家韭子(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山藥粉糊為丸。每服9g,每日2次,溫酒或溫開水送下。亦可用飲片加入適量淮山藥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酌減。
功效溫陽益腎,固澀止遺。
主治主治命門火衰,腎陽不足,小便頻數(shù),遺尿或排尿不禁,腰酸,形寒,舌淡,脈虛軟而遲者。
臨床應用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腎功能減退引起的夜尿增多、老人排尿失禁及小兒習慣性遺尿等病癥。
1.兒童遺尿癥:以鞏堤丸治療兒童遺尿癥60例,7日為1個療程。結(jié)果:經(jīng)1~3個療程后,遺尿癥狀消失者45例,遺尿次數(shù)顯著減少者10例,5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1.6%。痊愈45例隨訪3~6個月均無復發(fā),好轉(zhuǎn)者停藥2個月后再次治療5例痊愈。(《四川中醫(yī)》2006年第8期)
2.老年性夜尿:鞏堤丸加減治療老年性夜尿患者86例。2周為1個療程,用藥2~4個療程。結(jié)果:患者夜尿次數(shù)均有所減少,其他伴隨癥狀亦有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1年第1期)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療腎陽虛弱引起的小便頻數(shù)、遺尿、排尿不禁等證。臨床應用以小便頻數(shù),遺尿,伴腰酸、形寒、舌淡、脈虛軟而遲為辨證要點。本方溫補之力較強,患者若有陰虛、血虛之像,表現(xiàn)為陰陽兩虛或氣血兩虛或虛實夾雜時須去附子,以防其助火傷陰。
凡濕熱下注引起的小便頻數(shù)、肺中痰熱以致肺氣不宣而遺尿者,不宜應用本方。
現(xiàn)代研究早期臨床報道,本方亦可用于腎陽虛型尿失禁、腎虛尿頻(無菌性尿頻排尿不適綜合征)、乙型肝炎病毒相關腎炎、前列腺增生等。
方歌鞏堤丸中山附地,五味菟絲骨脂齊,益智茯苓韭菜子,益氣補腎固脬宜。
摘錄明·《景岳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