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桂枝、龍骨、白芍、生姜、大棗、炙甘草、牡蠣、黃連、法半夏、瓜蔞皮、苦杏仁(炒)
為膠囊劑,內(nèi)容物為淺棕色的粉末;氣芳香,味微苦而甜。
上十一味,桂枝與部分白芍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剩余的白芍與其余生姜等九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小時,第三次半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60℃),加入上述細粉,混勻,低溫干燥,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裝入膠囊,即得。
止咳化痰,降氣平喘。用于外感風寒、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痰涎壅盛等癥;急、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
服藥期間忌煙、酒、豬肉及生冷食物。
每粒裝0.3g(相當于原藥材1g)
密封。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桂枝、龍骨、白芍、生姜、大棗、炙甘草、牡蠣、黃連、法半夏、瓜蔞皮、苦杏仁(炒)
性狀為膠囊劑,內(nèi)容物為淺棕色的粉末;氣芳香,味微苦而甜。
炮制上十一味,桂枝與部分白芍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剩余的白芍與其余生姜等九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小時,第三次半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60℃),加入上述細粉,混勻,低溫干燥,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裝入膠囊,即得。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降氣平喘。用于外感風寒、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痰涎壅盛等癥;急、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
注意服藥期間忌煙、酒、豬肉及生冷食物。
規(guī)格每粒裝0.3g(相當于原藥材1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