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甘桔湯

    《瘍醫(yī)大全》卷二十一:甘桔湯處方

    甘草 桔梗 麥門冬各30克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養(yǎng)陰排膿。治胃癰,痰氣上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二十一《保命歌括》卷十七:甘桔湯處方

    桔梗、當(dāng)歸、栝樓仁、漢防己、桑白皮、貝母、杏仁(炒)、甘草節(jié)、薏苡仁、百合、黃耆、玄參各等分。

    功能主治

    肺癰,咳唾膿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2盞,加生姜2片,煎服。

    摘錄《保命歌括》卷十七《痘疹全書》卷下:甘桔湯處方

    桔梗(米泔制)、牛蒡(炒,研)、甘草。

    功能主治

    痘瘡之后,咽喉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幼科發(fā)揮》卷四:甘桔湯處方

    桔梗、甘草各等分,紫蘇葉減半,烏梅肉少許。

    功能主治

    咳嗽,風(fēng)寒外感,不熱不渴者。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入阿膠化服。

    摘錄《幼科發(fā)揮》卷四《幼科類萃》卷二十五:甘桔湯處方

    人參(去蘆)5錢,桔梗(蜜浸,炒)1兩,甘草(半生半炙)2錢。

    制法

    上銼散。

    功能主治

    小兒感冒風(fēng)熱,火氣熏逼,痘瘡蘊(yùn)毒上攻,咽喉腫脹,痰氣不順,咳嗽失音。

    用法用量

    水煎,不拘時(shí)服。

    摘錄《幼科類萃》卷二十五《張氏醫(yī)通》卷十五:甘桔湯處方

    甘草、桔梗、山豆根、黑參、鼠粘子、荊芥等分,麥門冬倍用。

    功能主治

    麻疹咽痛,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五《小兒藥證直訣》卷下:甘桔湯處方

    桔梗2兩,甘草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肺熱,手掐眉目鼻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

    加荊芥、防風(fēng),名“如圣湯”:熱甚,加羌活、黃芩、升麻。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御藥院方》卷九:甘桔湯處方

    桔梗2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2兩,甘草(炙)1兩。

    功能主治

    下一切氣。主胸中結(jié)氣,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微溫時(shí)時(shí)服。

    摘錄《御藥院方》卷九《普濟(jì)方》卷三八四引《錢氏方》:甘桔湯別名

    甘桔散

    處方

    桔梗1兩(末,浸1宿,焙干用),甘草2兩(炒)。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上焦熱,咽痛,嗽膿血。

    用法用量

    甘桔散(《準(zhǔn)繩·幼科》卷九)。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八四引《錢氏方》《萬氏家抄方》卷六:甘桔湯處方

    桔梗、甘草、防風(fēng)、牛蒡子、玄參、升麻、射干。

    功能主治

    瘄后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熱甚,加黃芩;小便黃澀,加木通、天花粉、薄荷。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六《杏苑》卷三:甘桔湯處方

    薄荷1錢,貝母1錢,黃芩1錢,山梔子7分,連翹7分,甘草5分,桔梗1錢5分。

    功能主治

    重衣厚被,或過食煎煿熱物,致項(xiàng)熱頭重,喉音不清,咳嗽口燥。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后溫服。

    摘錄《杏苑》卷三《痘疹仁端錄》卷十三:甘桔湯處方

    甘草、桔梗、牛蒡、荊芥、玄參、天花粉。

    功能主治

    清利咽喉。主痘疹,咽喉痛。

    摘錄《痘疹仁端錄》卷十三《外科啟玄》卷十二:甘桔湯別名

    大甘桔湯

    處方

    桔梗8分,甘草1錢半,射干6分,牛蒡子(炒)6分,防風(fēng)4分,玄參4分。

    功能主治

    咽痛,痰壅聲啞。

    用法用量

    大甘桔湯(《古方匯精》卷二)。方中防風(fēng)、玄參用量原缺,據(jù)《古方匯精》補(bǔ)。

    摘錄《外科啟玄》卷十二《幼科指南》卷下:甘桔湯處方

    桔梗、甘草、杏仁泥。

    功能主治

    咳嗽,咽痛,聲啞者。

    用法用量

    水煎,加竹瀝半鐘和服,細(xì)茶咽下。

    摘錄《幼科指南》卷下《種痘新書》卷十一:甘桔湯處方

    桔梗、甘草、牛子、連翹、玄參、黃芩、山豆根。

    功能主治

    喉痛。

    用法用量

    水煎,噙。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一《種痘新書》卷十二:甘桔湯處方

    甘草、桔梗、玄參、炒芩。

    功能主治

    痘,口干,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

    水煎,頻頻噙咽。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瘡瘍經(jīng)驗(yàn)全書》卷一:甘桔湯處方

    甘草2錢(生),桔梗2錢,花粉1錢,鼠粘子1錢,連翹1錢,山梔仁1錢,生黃連1錢,生地黃1錢。

    功能主治

    疏風(fēng)。主弄舌喉風(fēng)。

    摘錄《瘡瘍經(jīng)驗(yàn)全書》卷一《古今醫(yī)鑒》卷九:甘桔湯處方

    甘草1錢,防風(fēng)1錢,荊芥1錢,薄荷1錢,黃芩1錢,桔梗3錢,加玄參1錢。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喉閉。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頻頻噙咽。

    咳逆,加陳皮;咳嗽,加知母、貝母;咳發(fā)渴,加五味子;唾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面目腫,加茯苓;嘔,加半夏、生姜;少氣,加人參、麥門冬;膚痛,加黃耆;目赤,加梔子、黃連;咽痛,加鼠粘子、竹茹;聲啞,加半夏、桂枝;疫毒頭痛,腫,加鼠粘子、大黃、芒消;胸膈不利,加枳殼;心胸痞,加枳實(shí);不得臥,加梔子;發(fā)斑,加防風(fēng),荊芥;酒毒,加干姜、陳皮之類。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九《治疹全書》卷下:甘桔湯處方

    桔梗、前胡、牛蒡、杏仁、蘇子、橘紅、象貝母、羚羊角。

    功能主治

    疹后感冒而嗆者。

    用法用量

    痰多者加萊菔子、白芥子。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喉科枕秘》卷二:甘桔湯處方

    當(dāng)歸(酒洗)、川芎、薄荷(炒)、黃芩、山梔、連翹、甘草、銀花、元參、防風(fēng)、桔梗、荊芥、大黃(酒浸)。

    功能主治

    心經(jīng)積熱,舌上生癰,狀似楊梅,作事心煩;或因受濕熱,七情所傷,靠舌根橫起紫紅色筋。

    用法用量

    水2鐘,煎服。

    摘錄《喉科枕秘》卷二《白喉全生集》:甘桔湯處方

    甘草3錢,桔梗4錢,銀花1錢5分,麥冬(去心)2錢,僵蠶(姜汁炒)2錢,鼠粘2錢,冬桑葉3錢。

    功能主治

    白喉虛熱證,白見于關(guān)內(nèi),外色稍不潤,喉內(nèi)紅腫,下午痛甚,口干不渴,舌苔雖黃而滑,小便略赤而長,飲食稍礙,心煩不眠。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白喉全生集》《幼幼集成》卷六:甘桔湯處方

    生甘草、芽桔梗、熟石膏、凈知母、牛蒡子。

    功能主治

    小兒麻疹,胃火炎肺金,咳嗽面浮,應(yīng)出不出。

    用法用量

    生薄荷葉5片為引,水煎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六《片玉痘疹》卷三:甘桔湯處方

    甘草、桔梗、大力子、天花粉、山豆根、麥冬。

    功能主治

    痘起發(fā)光壯,收靨咽痛。

    用法用量

    竹葉、燈心為引,水煎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三《麻疹備要方論》:甘桔湯處方

    甘草、桔梗、連翹、玄參、防風(fēng)、牛蒡子。

    功能主治

    麻疹,咽喉腫痛,不能食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麻疹備要方論》
更多中藥材
  • 處方桂心1兩,甘遂1兩,細(xì)辛1兩,歸身1兩,半夏1兩,甘草1兩,白芷1兩,芫花1兩,海藻1兩,紅花1兩,全蟲1兩,牙皂1兩,虎骨1兩,白及1兩,川烏(姜汁制)1兩,草烏(姜汁制)1兩。制法上藥各炒為末,用核桃肉泡去皮4兩,烏梅凈肉1斤,蒸爛......
  • 處方鱉頭、莧菜、蔥、蜜、甘草、甘遂、芫花、海藻、阿魏、鱉甲、水紅花子。制法上應(yīng)為末者為末,應(yīng)搗爛者搗爛,入末再搗,如和不勻,加燒酒調(diào)之。功能主治痞塊。用法用量先以水調(diào)白面作圈,圍痞上,大6-7分厚,其藥敷在痞上,外用錫注2把,放燒酒在內(nèi),熨......
  • 《外科集腋》卷四:八葉湯處方扁柏葉、青蒿葉、蓖麻葉、金銀葉、桃葉、柳葉、槐葉、艾葉各等分。功能主治陰 (匿蟲)。用法用量煎湯熏洗。摘錄《外科集腋》卷四《三因》卷十五:八葉湯處方桑葉、荷葉、地黃葉、皂角葉、蒻葉、蒼耳葉、菖蒲葉、何首烏葉各等分......
  • 《陳囊庵婦科補(bǔ)解》卷一:八君子湯處方人參 白茯苓 白術(shù)各3克 炙草1.5克 半夏3克 廣皮2.4克 蒼術(shù)2.4克 當(dāng)歸7.5克功能主治脾胃濕痰內(nèi)盛,時(shí)時(shí)帶下,經(jīng)行而帶癥益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陳囊庵婦科補(bǔ)解》卷一《陳素閹婦科補(bǔ)解》卷一......
  • 《壽親養(yǎng)老新書》卷四:八味丸處方川巴戟45克(酒沒,去心,用荔枝肉30克,同炒赤色,去荔枝肉不要)高良姜30克(銼碎,用麥門冬45克,去心,同炒赤色為度,去門冬)川楝子60克(去核,用降真香30克,銼碎同炒,油出為度,去降真香)吳茱萸4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