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厚樸溫中湯

    《內(nèi)外傷辨》卷上:厚樸溫中湯處方

    厚樸(姜制)橘皮(去白)各30克 甘草(炙)草豆蔻仁 茯苓(去皮)木香各15克 干姜2.1克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溫中理氣,燥濕除滿。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注意

    服藥期間,忌一切冷物。

    備注

    方中厚樸理氣燥濕,消脹除滿3草豆蔻、干姜、生姜溫中散寒;木香、陳皮行氣寬中;甘草、茯苓健脾滲濕。諸藥合用,共成溫中理氣,燥濕除滿之功。

    摘錄《內(nèi)外傷辨》卷上《醫(yī)學(xué)傳燈》卷上:厚樸溫中湯處方

    厚樸、杏仁、半夏、枳殼、桔梗、炮姜、甘草、藿香、香茹、陳皮。

    功能主治

    中暑,脈沉細(xì)緩。

    摘錄《醫(yī)學(xué)傳燈》卷上《明醫(yī)指掌》卷五:厚樸溫中湯處方

    厚樸(姜炒)8分,干姜7分,甘草(炒)6分,木香5分,陳皮8分,茯苓8分。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脾胃虛冷,心腹脹滿疼痛。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棗2個,水2鐘,煎8分服。

    摘錄《明醫(yī)指掌》卷五《內(nèi)外傷辨》卷中:厚樸溫中湯處方

    厚樸(姜制)1兩,橘皮(去白)1兩,甘草(炙)5錢,草豆蔻仁5錢,茯苓(去皮)5錢,木香5錢,干姜7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脾胃著寒停食。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醫(yī)方類聚》引作“厚樸湯”,無草豆蔻仁、木香。

    各家論述

    《成方便讀》:夫寒邪之傷人也,為無形之邪,若無有形之痰、血、食積互結(jié),則亦不過為痞滿、為嘔吐,即疼痛亦不致拒按也,故以厚樸溫中散滿者為君;凡人之氣,得寒則凝而行遲,故以木香、草蔻之芳香辛烈,入脾臟以行諸氣;脾惡濕,故用干姜、陳皮以燥之,茯苓以滲之;脾欲緩,故以甘草緩之;加生姜者,取其溫中散逆除嘔也。以上諸藥,皆入脾胃,不特可以溫中,且能散表,用之貴得其宜耳。

    摘錄《內(nèi)外傷辨》卷中
更多中藥材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八正散處方大黃、瞿麥、扁蓄、車前子、木通、山梔子、甘草,各一錢?;ǘX),加木香(加一錢.尤佳)。功能主治火證通治。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燈心二十莖,煎至一鐘,不拘時溫服。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宋·太平......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八正散處方大黃、瞿麥、扁蓄、車前子、木通、山梔子、甘草,各一錢。滑石(二錢),加木香(加一錢.尤佳)。功能主治火證通治。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燈心二十莖,煎至一鐘,不拘時溫服。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宋·太平......
  • 處方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山梔子(炒黑)、甘草梢、木通、大黃、木香。功能主治濕熱下注,少腹急,小便不通者。各家論述《醫(yī)方考》:濕熱下注,令人少腹急,則小便有可行之勢矣。而卒不通者,熱秘之也。陶隱居曰:通可以去滯,瀉可以去秘,滑可以去著。......
  • 《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八正順氣散別名八正順氣湯處方厚樸、砂仁、半夏、陳皮、茯苓、青皮、桔梗、芍藥、枳殼、木香、玄參、鼠粘子、山梔仁。功能主治因食煎煿油膩等物,及飲酒太過而行房事,毒氣不能流行,聚結(jié)于喉根,至患喉腫。用法用量八正順氣湯(《喉科......
  • 處方藜蘆2分(炙),大黃3分,朱砂5分,蜀椒4分,雄黃4分(研),巴豆4分(去皮,熬),桂心4分。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天行病3-4日,身熱目赤,四肢不舉;產(chǎn)乳后傷寒,舌黃白,狂言妄語;溫病以后,飛尸遁尸,心腹痛隔,上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