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火府丹

    《普濟方》卷四十三引《旅舍備要方》:火府丹別名

    火府丸(《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處方

    生干地黃(焙)120克 黃芩(去黑心)木通(銼)各60克

    制法

    上藥研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上焦熱結,心肺壅滯,面赤心忪,口干頭昏。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食后溫米飲下。小兒化破服。丸數臨時加減。

    摘錄《普濟方》卷四十三引《旅舍備要方》《傷寒大白》卷二:火府丹處方

    當歸、赤芍藥、黃連、大黃、甘草、滑石。

    功能主治

    二便下血。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蘇沈良方》卷九:火府丹處方

    甘遂(肥實連珠者)1兩(薄切,疏布囊盛),芎藭1分(銼如豆大)。

    制法

    以紙籠大者香爐,令至密不漏煙,頂留一竅,懸甘遂囊于竅間,其下燒芎藭1塊,令煙入遂欲過,再更燃1塊,芎藭盡,取甘遂為末。

    功能主治

    下注腳瘡。

    用法用量

    30歲以上氣盛者,滿3錢,虛者2錢半,羯羊腎1對,批開,勻分藥末在內,凈麻皮纏定,炭火炙熟,勿令焦。臨臥爛嚼,溫酒下,隨人酒量,能飲1斗者,可飲5升也,以高物支起雙腳,1服即愈。

    摘錄《蘇沈良方》卷九《普濟方》卷四十三引《旅舍方》:火府丹別名

    火府丸、絳宮丸

    處方

    生干地黃(焙)4兩,黃芩(去黑心)2兩,木通(銼)2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引化熱氣,調順血脈。主上焦熱結,心肺壅滯,面赤心忪,口干頭昏;心經熱,小便澀,及治五淋。

    臨床應用

    渴《本事》:壬戍年一卒病渴,日飲斛水,不食者三月,心中煩悶,時已十月。予謂必心中有伏熱,與此丹數服,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越二日,渴止,飲食如故。此本治淋,用以治渴,信知用藥要在變通也。

    用法用量

    火府丸(《圣濟總錄》卷五十四)、絳宮丸(《雞峰》卷十八)。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生地黃氣味苦微甘微寒,入手足少陰;木通氣味苦平,入手太陽,能泄丙丁之火;黃芩氣味苦平,入手足少陽、陽明。此因火邪內伏,致神識如驚,小便短澀。心與小腸相為表里,小腸為火府,非苦不通,泄其府則腑自安矣。

    摘錄《普濟方》卷四十三引《旅舍方》《醫(yī)統》卷八十八:火府丹處方

    生地黃5錢,木通5錢,當歸2錢,梔子2錢,黃芩2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

    心虛心熱,小便赤澀,多驚,睡臥不穩(wěn)。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錄《醫(yī)統》卷八十八《元戎》:火府丹處方

    黃芩1兩,黃連1兩,生地黃2兩,木通3兩。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瀉丙丁火。主心驚熱,小便澀,及五淋。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臨臥溫水送下。

    摘錄《元戎》《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火府丹處方

    木通1兩,黃芩1兩,生地2兩,山梔兩半。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胎前內熱,小便尿血。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臨臥木通湯送下。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
更多中藥材
  • 別名如圣散(《雜類名方》)。處方雄黃(研,生用)白礬(飛)藜蘆(厚者,去皮用仁,生用)豬牙皂角(去皮、弦>各等分制法上藥共研為末。功能主治主時氣纏喉風,咽喉閉塞,水谷不下,牙關緊急,不省人事。用法用量每用少許,鼻內搐之,立見效。摘錄《衛(wèi)生寶......
  • 處方干姜(炮)4兩,甘草(炙)4兩,黃藥子4兩,板蘭根4兩,犀角(鎊)1兩。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功能主治中暍垂死。用法用量每服1丸,熱湯化服。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四......
  • 《醫(yī)方類聚》卷七十五引《施圓端效方》:備急散處方盆消120克 紫河車 青黛各15克 蒲黃30克 甘草60克 薄荷75克 僵蠶9克(炒)制法上藥共為細末,入消研勻。功能主治主咽喉腫痛生瘡,涎堵水米難下。用法用量每次1.5克,吹入咽喉中。摘錄《......
  • 處方硫黃60克 牛角(研令極細)枯白礬各15克制法共研細末,和勻,水浸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功能主治主氣虛傷冷,暴作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痛不止。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米飲或鹽湯下。摘錄《政和本草》卷四引《孫尚藥方》......
  • 處方沉香半兩,丁香(半生半炒)半兩,干姜(炮)半兩,京三棱(煨,銼)半兩,蓬莪術(煨,銼)半兩,藿香(用葉)1兩,木香1兩,肉豆蔻(去皮)1兩,桂(去粗皮)1兩,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高良姜1分,胡椒1分,甘草(炮)1分。制法上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