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加味升麻湯

    《治疹全書(shū)》卷中:加味升麻湯處方

    升麻(痰喘不用)、葛根、枳殼、桔梗、橘紅、桑皮、茯神、甘草、杏仁、蔞仁(痰喘、大便閉者,可用45錢(qián))。

    功能主治

    麻疹難發(fā)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頭痛,加川芎;發(fā)紫黑斑,磨入犀角2-3分;風(fēng)寒阻閉,加蘇葉、麻黃;傷食不食,加山楂;微熱而不發(fā),少加桂枝;腹痛,藥汁磨檳榔少許;焦紫加紅花2-3分;表面不起,加僵蠶;發(fā)癢,加蟬蛻;疹不起發(fā),風(fēng)寒甚急者,加全蝎(洗凈);發(fā)嘔,加藿香;鼻衄,去升麻,加茅花。

    摘錄《治疹全書(shū)》卷中《古今醫(yī)鑒》卷十四:加味升麻湯處方

    升麻5錢(qián),玄參5錢(qián),柴胡5錢(qián),黃芩5錢(qián),干葛4錢(qián),赤芍4錢(qián),獨(dú)活1錢(qián),甘草2錢(qián)。

    功能主治

    預(yù)防麻疹。主小兒麻疹初起。

    用法用量

    每銼3-4錢(qián),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四《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加味升麻湯處方

    升麻1錢(qián),葛根1錢(qián),赤芍1錢(qián),甘草1錢(qián),石膏2錢(qián),薄荷3分。

    功能主治

    頭痛屬胃火上沖者,其脈洪大,口渴飲冷,頭筋扛起。

    用法用量

    加燈心20節(jié),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種痘新書(shū)》卷十一:加味升麻湯處方

    升麻、干葛、防風(fēng)、荊芥、牛蒡、連翹、桔梗、木通、赤芍、甘草、柴胡、黃芩、陳皮、蟬退、玄參。

    功能主治

    麻癥初熱,為風(fēng)寒所束,身重鼻塞,肌栗惡寒者。

    用法用量

    加蔥白,水煎,熱服。令取微汗。1-2服間,其麻即出。

    摘錄《種痘新書(shū)》卷十一《種痘新書(shū)》卷十二:加味升麻湯處方

    連翹、升麻(俱酒洗)、葛根、桅子(酒炒)、黃芩(酒炒)、桔梗(米泔水炒)、麥冬(去心)、木香(酒洗磨調(diào))、滑石、牛蒡(酒炒)、淡竹葉各等分。

    功能主治

    痘后身熱,月余不除。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種痘新書(shū)》卷十二《醫(yī)鈔類編》卷十四:加味升麻湯處方

    升麻、白芍、甘草、羌活、防風(fēng)、黃芩、黃連。

    功能主治

    大腸熱甚,脫肛腫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醫(yī)鈔類編》卷十四
更多中藥材
  • 處方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川椒、烏梅。功能主治理中安蛔。主摘錄《金匱翼》卷七......
  • 處方烏梅肉9克 黃連 蜀椒 藿香 檳榔各3克 胡粉 白礬各1.5克制法上藥為散。功能主治吐蛔。所吐蛔蟲(chóng),色赤成團(tuán)而活,屬熱者。用法用量每服9~12克,水煎如糊,空腹時(shí)服。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人參7分,白術(shù)1錢(qián),茯苓1錢(qián),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gè),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傷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回春》卷二明·《萬(wàn)病回春》:安蛔湯出處安蛔湯,出自明·《萬(wàn)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人參7分,白術(shù)1錢(qián),茯苓1錢(qián),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gè),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傷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回春》卷二明·《萬(wàn)病回春》:安蛔湯出處安蛔湯,出自明·《萬(wàn)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 《醫(yī)宗說(shuō)約》卷四:安蛔理中湯處方參、術(shù)、烏梅、川椒、炮姜、白茯苓、生姜。功能主治蛔厥,手足冷。用法用量水煎服。手足冷甚,加附子;嘔,加半夏、陳皮、生姜汁;蛔吐不止,加苦楝根、黃連、細(xì)辛;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摘錄《醫(yī)宗說(shuō)約》卷四《醫(yī)學(xué)入門(mén)》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