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枇杷葉散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去毛.炙)、厚樸(姜制)、陳皮、丁香,各半兩。白茅根、麥門冬(去心)、干木瓜、甘草(炙),各一兩。香薷,七錢半。

    炮制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惡心,頭目昏眩。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生姜湯或冷水調(diào)下,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去毛.炙)、陳皮(湯去瓤.焙)、丁香,各半兩。厚樸(去皮.涂姜汁炙)四兩,白茅根、麥門冬(去心.焙)、干木瓜、甘草(炙),各一兩。香薷三分。

    炮制

    上件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干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zhuǎn)筋,煩躁引飲。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溫水調(diào)下亦得。

    如煩躁,用新汲水調(diào)下,不計時候。

    小兒三歲以下,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去毛,炙)陳皮(湯,去瓤,焙)丁香各15克 厚樸(去皮,涂姜汁炙)120克 白茅根 麥門冬(去心,焙)干木瓜 甘草(炙)各30克 香薷23克

    制法

    上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于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zhuǎn)筋,煩躁引飲。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250毫升,入生姜2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溫水調(diào)下亦得;如煩躁,用新汲水調(diào)下,不計時候。小兒三歲以下,可服1.5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圣惠》卷八十四: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1分(拭去毛,炙微黃),川升麻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茅根1兩(銼),竹茹3分,貝母半兩(煨微黃)。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傷寒壯熱,咳嗽嘔吐。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大棗1個(擘),生姜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jì)方》卷三十六: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前胡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檳榔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2分(去蘆頭)。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反胃嘔噦不止,胸膈悶。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jì)方》卷三十六《圣惠》卷七十八: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半兩(去毛,微炙),麥門冬3分(去心),厚樸半兩(去皴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干葛根3分(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人參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傷寒,嘔噦不止,虛煩渴躁。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圣惠》卷二十八: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前胡1兩(去蘆頭),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人參3分(去蘆頭),大腹皮半兩(銼),桂心半兩,白茯苓1兩,白術(shù)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消痰飲,順氣思食。主虛勞。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圣惠》卷四十二: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檳榔1兩,赤茯苓1兩,高良姜半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前胡1兩(去蘆頭),細(xì)辛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上氣嘔吐,心胸滿悶,痰滯,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圣惠》卷二十:枇杷葉散別名

    枇杷葉湯

    處方

    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訶梨勒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fēng)痰氣逆,不能食。

    用法用量

    枇杷葉湯(《圣濟(jì)總錄》卷十七)。

    摘錄《圣惠》卷二十《不居集》上集卷十五: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苡仁、麥冬、橘紅各等分。

    功能主治

    降肺氣。主勞嗽。

    摘錄《不居集》上集卷十五《增補(bǔ)內(nèi)經(jīng)拾遺》卷四引《集驗方》: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去筋膜絲及毛衣)1兩,山梔子5錢。

    制法

    上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

    肺風(fēng)并糟鼻。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或3錢,食后好酒調(diào)下。

    摘錄《增補(bǔ)內(nèi)經(jīng)拾遺》卷四引《集驗方》《圣惠》卷十五: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石膏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時氣頭痛壯熱,食即嘔逆。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圣惠》卷十三: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前胡1兩(去蘆頭),檳榔1兩,草豆蔻1兩(去皮),人參1兩(去蘆頭),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后脾胃氣虛,食不消化,食即欲嘔。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三《圣惠》卷五十: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人參1兩(去蘆頭),檳榔1兩,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桔梗1兩(去蘆頭),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氣膈吐涎痰,食不消化,心腹痞滿雷鳴。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圣惠》卷五十一: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人參1兩(去蘆頭),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痰飲,發(fā)即煩悶不安,兼吐痰水。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侯。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普濟(jì)方》卷三四一: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半兩,半夏半兩,麥門冬半兩,人參半兩,甘草半兩,訶子目1兩,藿香1兩,枳殼3分,陳皮3分(一方無大棗、訶子)。

    功能主治

    妊娠心膈氣滯,嘔吐,不下飲食,神虛煩,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四一《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炙,去毛)1錢,丁香1錢,白茅根1分,人參1分。

    制法

    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

    小兒胃氣虛冷,噦逆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或1錢匕,煎馬齒莧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圣惠》卷七十五: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藿香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麥門冬半兩(去心),訶梨勒1兩(煨,用皮),枳實3分(麩炒微黃),赤茯苓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妊娠心膈氣滯,嘔逆不下飲食,心神虛煩,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養(yǎng)老奉親》: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炙去毛)1兩,人參1兩,茯苓1兩,白術(shù)1兩,羌活1兩,黃耆1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湯洗去滑,切破,焙干)半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涼心潤肺,消壅。主老人脾肺客熱,上焦滯痰。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薄荷,煎至7分,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養(yǎng)老奉親》《圣惠》卷七十八: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紅蘭花1兩,桂心半兩,當(dāng)歸3分(銼,微炒),赤芍藥1分,人參3分(去蘆頭),蘆根3分(銼),白術(shù)1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血?dú)廑諟臒﹪I逆,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準(zhǔn)繩·幼科》卷八: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去毛,陰干)1兩,山梔子半兩,百部2錢半,檳榔2錢半。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鼻疳赤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兒小者2錢,更小1錢,白湯調(diào)下。

    摘錄《準(zhǔn)繩·幼科》卷八《局方》卷二: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去毛,炙)半兩,陳皮(湯浸,去瓤,焙)半兩,丁香半兩,厚樸(去皮,涂姜汁炙)4兩,白茅根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干木瓜1兩,甘草(炙)1兩,香薷3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干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zhuǎn)筋,煩躁引飲。暑毒攻心,嘔吐鮮血。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蘭臺規(guī)范》引作“枇杷散”。

    摘錄《局方》卷二《圣惠》卷十一:枇杷葉散別名

    枇杷葉湯

    處方

    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麥門冬3分(去心),葛根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干嘔,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

    枇杷葉湯(《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方中赤茯苓,《圣濟(jì)總錄》作“白茯苓”。

    摘錄《圣惠》卷十一《圣惠》卷五: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木通半兩(銼),前胡半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麻仁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犀角屑半兩,赤茯苓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脾胃氣壅痰滯,嘔噦,見食即吐。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圣惠》卷五十一: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草豆蔻半兩(去皮),人參1兩(去蘆頭),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大腹皮半兩(銼),白術(shù)1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溫胃。主痰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圣惠》卷十一: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3兩(拭去毛,炙微黃),前胡2兩半(去蘆頭),赤茯苓2兩,桂心3分,犀角屑1兩,檳榔1兩,桑根白皮3分(銼),赤芍藥1兩半,蘆根3分(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往來寒熱,胸脅氣滿,干嘔。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圣惠》卷八十二: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1分(拭去毛,微炙黃),母丁香1分。

    制法

    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

    小兒吐乳不定。

    用法用量

    如吐者,乳頭上涂1字,令兒咂便止。

    摘錄《圣惠》卷八十二《圣惠》卷十二: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白術(shù)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大腹皮1兩(銼),半夏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已解,猶有風(fēng)冷,痰滯胸膈,噎塞食飲,妨悶。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圣惠》卷八十三:枇杷葉散別名

    枇杷葉湯、香葛散

    處方

    枇杷葉(拭去毛,炙令黃)1分,葛根(銼)1分,胡黃連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玄參1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氣壅煩熱,渴不止,少欲乳食。

    用法用量

    枇杷葉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八)、香葛散(《普濟(jì)方》三八六)。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雞峰》卷十三:枇杷葉散處方

    人參半兩,枇杷葉(去毛,以棗汁炙令黃)半兩,白術(shù)半兩,陳皮半兩,前胡半兩,藿香葉半兩,白茯苓半兩,桔梗1分,甘草1分,白豆蔻半兩,半夏曲半兩。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調(diào)適陰陽,和養(yǎng)脾胃。主食飲易傷,腹脅痞滿,口干多渴,常欲飲冷,四肢倦怠,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雞峰》卷十三《本事》卷四引龐老方: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去毛)1錢,人參(去蘆)1錢,茯苓(去皮)半兩,茅根2分,半夏3分(湯浸7次)。

    制法

    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

    定嘔吐,利膈。主翻胃嘔吐,霍亂。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醫(yī)學(xué)綱目》引作“枇杷散”、《準(zhǔn)繩·類方》引作“枇杷葉飲”。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枇杷葉氣味苦辛,入手太陰、足陽明,最能下氣,冬夏不凋,得天地四時之氣;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茅根氣味甘寒,入手太陰、足陽明,能除伏郁之熱;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使以生姜、檳榔末,取其辛通而能下行也。此嘔吐,中脘如痞,膈間之氣不利,苦辛之藥以下其氣,急以甘溫補(bǔ)中之品護(hù)持中土,則土旺而濁不侵犯矣。

    摘錄《本事》卷四引龐老方《朱氏集驗方》卷四:枇杷葉散處方

    丁香3錢,干姜3錢,半夏(湯浸,洗)3錢,沉香3錢,枇杷葉(姜汁涂,炙)3錢,肉豆蔻3錢(面包煨),甘草5錢半(炙),白豆蔻仁(炒)6錢,陳皮6錢,縮砂仁(炒)6錢,茯神(去木)1兩,白術(shù)1兩,檳榔2錢半(煨),青皮4錢半,木香4錢。

    功能主治

    調(diào)理脾胃,清膈下氣.去積滯,舒氣除痰,推陳納新。主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棗子1個,煎至7分,不拘時候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四《御藥院方》卷四:枇杷葉散別名

    枇杷葉煎

    處方

    枇杷葉(去毛)、陳皮(去白)各等分。

    制法

    上為粉末。

    功能主治

    脾胃氣虛,嘔逆吐食。五噎。

    用法用量

    枇杷葉煎(《醫(yī)統(tǒng)》卷二十七)。

    摘錄《御藥院方》卷四《普濟(jì)方》卷一一七引鮑氏方:枇杷葉散處方

    枇杷葉(去毛)3錢,生姜3錢,罌粟殼(去瓤蒂)3錢。

    制法

    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

    伏暑暴瀉。暑天有初感便瀉,或赤或白,小便不利,煩躁而嘔,用五苓散、六和湯未止;兼治暑毒。

    用法用量

    用水2大盞,蜜1合,粟米百余粒,酒半合,同煎至1盞以下,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一七引鮑氏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半夏40枚(湯浸7遍),巴豆40粒(去皮心膜),杏仁(去皮尖雙仁)40枚,豬牙皂莢(去皮)40挺(4味用好醋浸7日取出,以布絞取汁熬成膏,入眾藥),礞石(研細(xì),炒)5錢,丁香2錢,木香2錢,沉香2錢,檳榔半兩,膩粉1分,硇砂1分,粉霜1......
  • 處方陳皮1錢,白術(shù)1錢5分,半夏1錢2分,干姜(炒)8分,神曲(炒)1錢,三棱(醋炒)1錢,莪術(shù)(醋炒)1錢,白茯苓(去皮)1錢,山楂(去核)1錢,枳實(炒)1錢,砂仁7分(炒),麥芽(炒)8分。功能主治過食寒冷硬物及生瓜果,致傷太陰,厥陰......
  • 組成半夏一錢(10克)、秫米五錢(15克)。用法上二味,以流水600毫升,煮取360毫升,每次服180毫升,每日2次分服。功效化痰和胃。主治主治痰飲內(nèi)阻,胃氣不和,夜不得臥,舌苔白膩,脈弦滑。臨床應(yīng)用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失眠、眩暈等病癥。1.失......
  • 上海中醫(yī)學(xué)院附屬曙光醫(yī)院方:半夏竹茹湯處方姜半夏12克,姜竹茹12克,旋復(fù)花12克,代赭石30克,廣木香9克,公丁香6克,沉香曲9克,豆蔻9克,川楝子9克,川樸9克,南沙參9克,北沙參9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石斛12克,急性子15克,......
  • 處方半夏適量。制法研末。功能主治據(jù)報道,用本法治療雞眼30余例,未見復(fù)發(fā)。用法用量敷于患部。用藥前先洗凈患處,剪(削)去雞眼的角化組織,呈一凹面,放入半夏末,外貼膠布。經(jīng)5~7天,雞眼壞死脫落,生出新肉芽組織,再過數(shù)日即可痊愈。摘錄《外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