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七星劍

    《外科正宗》卷二:七星劍處方

    野菊(嫩頭)蒼耳頭 豨薟草 半枝蓮 地丁草各9克 麻黃3克 草河車6克

    功能主治

    治療瘡初起,憎寒作熱,惡心嘔吐,股體麻木,癢痛非常,心煩作躁,甚或昏憒者。

    用法用量

    上藥用好酒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熱服。蓋被出汗為度。

    摘錄《外科正宗》卷二明·《外科正宗》:七星劍組成

    野菊花三錢(9克)、蒼耳草三錢(9克)、稀薟草三錢(9克)、半枝蓮三錢(9克)、地丁草三錢(9克)、麻黃一錢(3克)、草河車(重樓)二錢(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熱解毒,疏邪消散。

    主治

    主治疔瘡初起,惡寒發(fā)熱,心煩躁亂,甚則昏憒,苔白或黃,脈浮數(shù)。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急性瘡瘍、急性淺表感染等病癥。

    1.急性瘡瘍:100例患者均屬于中醫(yī)外科瘡瘍范疇,其中面疔41例,手足疔1例,紅絲疔2例,丹毒2例,癰11例,疽20例,癤8例。以全身癥狀的消失、瘡瘍的潰散等癥狀為療效評價標準。結(jié)果:顯效72例,有效2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4%。(《南京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2年第4期)

    2.急性淺表感染:用七星劍治療外科急性淺表感染152例,152例全部治愈。其中輕者61例均用七星劍湯原方治愈;重者大多用七星劍湯加減治愈;其中5例走黃、內(nèi)陷者,配合青霉素、頭孢類抗生素及支持、抗休克等治療而愈;另11例重癥患者用大劑量青霉素結(jié)合治療而愈。如此,合計用七星劍湯或加減法共治愈136例,約占89%,配合抗生素及其他療法治愈者共16例,約占1%。(《江蘇中醫(yī)》1993年第7期)

    方解

    七星劍用治療瘡初起,方用治療疔瘡耍藥地丁草、野菊花清熱解毒,佐以草河車、半枝蓮、豨薟草、蒼耳草清熱解毒消腫;麻黃辛溫發(fā)汗利水,防治療瘡走黃內(nèi)陷。臨床應(yīng)用以疔瘡腫痛,兼有發(fā)熱、煩躁、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本方尚可加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背天葵等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功;加赤芍、牡丹皮以涼皿消腫,或加乳香、沒藥消腫止痛;如煩躁不已,加黃連、木通清泄心火;神志昏聵,加水牛角、黃連、山梔清熱涼血解毒;惡寒發(fā)熱,加荊芥、防風(fēng)發(fā)表疏散;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通泄瀉火解毒。

    方歌

    七星劍嘔熱兼寒,疔毒走黃昏憒添,麻黃蒼耳菊豨薟,地丁香蚤半枝連。

    摘錄明·《外科正宗》
更多中藥材
  • 《圣濟總錄》卷一三○:保安膏處方當歸(切,焙)1兩,附子(去皮臍)1兩,芎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白蘞1兩,升麻1兩,細辛(去苗葉)1兩,側(cè)柏1兩,萆薢1兩,桃仁(去皮)半兩,甘草半兩,桑根白皮半兩,垂柳枝半兩,白芨半兩,黃耆半兩,白芷半......
  • 處方薄荷3錢,焦山楂5錢,白豆蔻2錢,車前子2錢,廣陳皮1錢5分,檳榔4錢,鉤藤4錢,牛黃3分,澤瀉3錢,草豆蔻2錢,砂仁2錢,甘草1錢,神曲2錢,燈心1錢,膽草1錢,蟬蛻2錢,黃連1錢,天竺黃1錢,僵蠶1錢。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
  • 《圣濟總錄》卷九:保壽丸處方牛黃(研)半兩,丹砂(研)半兩,雄黃(研)半兩,犀角(鎊屑)半兩,天麻半兩,蟬殼(去土)半兩,干姜(炮)半兩,白僵蠶(炒)半兩,半夏(湯洗10遍,焙)半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天南星(炮)半兩,白附子(......
  • 處方附子(炮,去皮臍)1兩,肉豆蔻(面裹煨)1兩,赤石脂(煅)半兩,白姜(炮,洗)半兩,蓽澄茄半兩。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臟腑虛寒,瀉痢不止。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 處方硫黃(光明者,研兩復(fù)時,取末)11兩,青鹽4兩半(研),陽起石(別研如粉)3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牛膝(酒浸,切,焙)3兩,楮實3兩,桂(去粗皮)3兩。制法將4味草藥為末,與前3味研約同攪,再研勻,別取干姜6兩(細末),煮生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