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青蒿鱉甲湯

    《溫病條辨》卷三:青蒿鱉甲湯處方

    青蒿6克 鱉甲15克 細(xì)生地12克 知母6克 丹皮9克

    功能主治

    養(yǎng)陰透熱。治溫病后期,熱邪深伏陰分,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能食消瘦,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用法用量

    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沮服。

    摘錄《溫病條辨》卷三《溫病條辨》卷二:青蒿鱉甲湯處方

    青蒿9克 知母6克 桑葉6克 鱉甲15克 丹皮6克 花粉6克

    功能主治

    治少陽瘧偏于熱重者,暮熱早涼,汗解渴飲,脈左弦。

    用法用量

    上藥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瘧發(fā)前,分二次溫服。

    摘錄《溫病條辨》卷二《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組成

    青蒿二錢(6g) ,鱉甲五錢(15g) ,細(xì)生地四錢(12g) ,知母二錢(6g) ,丹皮三錢(9g)。

    用法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養(yǎng)陰透熱。

    主治

    溫病后期,邪伏陰分證。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方解

    本方證為溫病后期,陰液已傷,余邪深伏陰分所致。夜間屬陰,余熱深伏陰分,則夜熱早涼;白晝陽氣來復(fù),邪不出表,仍伏陰分,加之溫病津傷,則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象細(xì)數(shù)皆為陰虛有熱之候。此邪伏陰分,陰津虛耗,無力透邪外出。既不能純用滋陰之品,恐滋膩戀邪;更不能單用苦寒,恐化燥傷陰之弊,須養(yǎng)陰與透邪并進(jìn)。方中鱉甲咸寒,直入陰分,養(yǎng)陰退熱于內(nèi);青蒿苦辛性寒,其氣芳香,能透伏熱于外,共為君藥。吳瑭說:“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陰分,有鱉甲領(lǐng)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青蒿領(lǐng)之出也”(《溫病條辨》)。生地黃、知母養(yǎng)陰清熱,助君藥清退虛熱,共為臣藥。牡丹皮涼血泄熱,助青蒿透熱外出,為佐藥。五藥配伍,清熱、透邪、滋陰三法并施,滋中有清,清中寓透,既透伏熱,又滋補陰液,養(yǎng)陰而不戀邪,清熱而不傷陰,標(biāo)本兼顧,共奏養(yǎng)陰透熱之功。

    臨床應(yīng)用

    1.用方要點本方適用于溫病后期,余熱未盡,陰液不足之虛熱證。臨床以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原因不明的發(fā)熱、婦科手術(shù)后低熱、慢性腎盂腎炎、肺結(jié)核、腎結(jié)核等屬陰虛內(nèi)熱,低熱不退者。

    注意

    青蒿不耐高溫,可用沸藥汁泡服。對陰虛欲作抽搐者,不宜使用本方。

    方歌

    青蒿鱉甲知地丹,熱自陰來仔細(xì)看,夜熱早涼無汗出,養(yǎng)陰透熱服之安。

    摘錄《溫病條辨》
更多中藥材
  • 《醫(yī)宗金鑒》卷八十八:八厘散處方蘇木面3克 半兩錢3克 自然銅(醋淬七次)9克 乳香9克 沒藥9克 血竭9克 麝香0.3克 紅花3克 丁香1.5克 番木鱉(油煠去毛)3克制法共為細(xì)末。功能主治接骨散瘀。跌打損傷。用法用量用黃油或童便調(diào),溫服......
  • 處方番木鱉(水浸去皮,麻油炸枯)5錢,蟾酥3錢,僵蠶1錢,乳香2錢,膽礬1錢,川蜈蚣3錢,甲片1錢,沒藥2錢,血竭1錢,朱砂3錢,蟬蛻1錢,全蝎3錢,原麝5分,牙皂5錢(去弦,炙),川烏1錢,雄黃1錢。制法上為細(xì)末,端陽修合,水泛為丸,如萊......
  • 處方桂心1兩,甘遂1兩,細(xì)辛1兩,歸身1兩,半夏1兩,甘草1兩,白芷1兩,芫花1兩,海藻1兩,紅花1兩,全蟲1兩,牙皂1兩,虎骨1兩,白及1兩,川烏(姜汁制)1兩,草烏(姜汁制)1兩。制法上藥各炒為末,用核桃肉泡去皮4兩,烏梅凈肉1斤,蒸爛......
  • 處方鱉頭、莧菜、蔥、蜜、甘草、甘遂、芫花、海藻、阿魏、鱉甲、水紅花子。制法上應(yīng)為末者為末,應(yīng)搗爛者搗爛,入末再搗,如和不勻,加燒酒調(diào)之。功能主治痞塊。用法用量先以水調(diào)白面作圈,圍痞上,大6-7分厚,其藥敷在痞上,外用錫注2把,放燒酒在內(nèi),熨......
  • 《外科集腋》卷四:八葉湯處方扁柏葉、青蒿葉、蓖麻葉、金銀葉、桃葉、柳葉、槐葉、艾葉各等分。功能主治陰 (匿蟲)。用法用量煎湯熏洗。摘錄《外科集腋》卷四《三因》卷十五:八葉湯處方桑葉、荷葉、地黃葉、皂角葉、蒻葉、蒼耳葉、菖蒲葉、何首烏葉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