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溫脾湯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溫脾湯處方

    大黃12克 人參 甘草 干姜各6克 附子9克

    制法

    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

    溫補脾陽,攻下冷積。治脾陽不足,冷積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溫,脈沉弦。

    用法用量

    以水800毫升,先煎后四味,臨熟將大黃加入,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備注

    方中附子、干姜溫陽祛寒,人參、甘草益氣補脾,大黃蕩滌積滯。諸藥相配,使寒邪去,積滯行,脾陽復,則諸證可愈。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溫脾湯處方

    大黃 桂心各9克 附子 干姜 人參各3克

    制法

    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

    治痢疾經(jīng)久不愈,脾腎陽虛,積滯未凈者。

    用法用量

    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溫脾湯處方

    干姜45克 當歸 黃柏 地榆各60克 阿膠(麩炒焦)茴香(炒)石榴皮 黃連各30克

    制法

    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

    治久痢陰虛,濕熱未清,脾陽不振,下痢赤白相雜,腹中癘痛,里急后重者。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會約醫(yī)鏡》卷九:溫脾湯處方

    淮山藥(炒)5.4克 白茯苓3.6克 白術(制)3克 薏苡仁(炒,研)6克 芡實(炒,研)6克 白扁豆(炒,研)6克 桔梗2.4克 元砂仁(去皮,炒,研)1.5克 甘草(炙)2.4克 神曲(炒)1.2克 白蓮肉(炒,研)6克 秫米(炒,研)3克 紅棗(去核)2枚

    功能主治

    治脾虛失血。

    用法用量

    水煎,中午時加白糖,開水調(diào)服。此方與滋陰湯每日同用,滋陰湯早、晚服,此方中午時服。

    若氣滿者,加陳皮(去白)3克,或再加真蘇子(炒,研)1.5克,或用廣木香磨汁合服,若有冷涎及胃口寒者,加干姜(炒黃)0.9~1.5克,即加肉桂亦妙。

    摘錄《會約醫(yī)鏡》卷九《溫病條辨》卷三:溫脾湯處方

    草果6克 桂枝9克 生姜15克 茯苓15克 蜀漆9克(炒)厚樸9克

    功能主治

    溫脾截瘧。治太陰三瘧,腹脹不渴,嘔水者。

    用法用量

    上藥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摘錄《溫病條辨》卷三唐·《備急干金要方》:溫脾湯組成

    大黃四兩(12克)、附子大者一枚(9克)、干姜二兩(6克)、人參二兩(9克)、甘草二兩(3克)。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現(xiàn)代用法:大黃后下,水煎服,每日3次。

    功效

    溫補脾陽,攻下冷積。

    主治

    脾陽不足,冷積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臍周疼痛,手足不溫,口淡不渴,苔白,脈沉弦。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功能性便秘、慢性腎臟病、慢性復發(fā)型潰瘍性結腸炎、闌尾周圍膿腫等病癥。

    1.功能性便秘:36例本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8例,兩組均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綜合治療,治療組加用溫脾湯加減。連續(xù)服藥1周為1個療程,隨訪半年。療效標準:2日內(nèi)排便1次,便質軟,解時通暢,停藥后半年內(nèi)無復發(fā)為顯效;3日內(nèi)排便1次,便質軟,解時欠暢,停藥后半年內(nèi)偶有復發(fā)為好轉;服藥時大便排出通暢,停藥則復發(fā)為無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89%,停藥半年后復發(fā)率為18.75%。(《光明中醫(yī)》2014年第8期)

    2.慢性腎臟病(CKD):41名本病3、4期脾腎陽虛瘀濁互結證患者,隨機分配至對照組(20名)接受常規(guī)治療或試驗組(21名),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接受溫脾湯治療。療效性指標:血BUN、SCr、24小時尿蛋白、Hb、Alb、中醫(yī)證候,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為臨床痊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為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為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為無效。結果:治療8周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患者血BUN、SCr下降,Hb顯著上升,中醫(yī)證候明顯改善;同時不良反應輕微。(《吉林醫(yī)學》2010年第16期)

    3.慢性復發(fā)型潰瘍性結腸炎(經(jīng)驗):其證候畏寒肢冷,神倦懶言,腹部拘急、冷痛,局部喜溫覆,晨起五更尤重,進冷食后加劇等,均為脾陽不足的證候,而里急后重、肛門灼熱、痢下赤白黏液等又示內(nèi)生濕熱之征象,舌體胖大,舌質淡黯,苔多呈黃膩,脈多見沉。宜貫徹通因通用的原則,但脾陽虛衰,難承攻逐,宜補而兼通,法取溫下緩下,使腸腑通降逐宿邪的同時,輔助中陽。出現(xiàn)乏力較重,下墜,瀉下次數(shù)較多等氣虛明顯者,則加較大劑量之黃芪。出現(xiàn)血色鮮紅、赤多白少,腹痛明顯,鏡下充血水腫等濕熱證候較重者,配合香連丸。血瘀為潰瘍性結腸炎局部病理變化,鏡下常可見血管紊亂甚至完全消失,呈紅斑狀,舌質則表現(xiàn)為黯、瘀點、瘀斑等,可加用失笑散。便血明顯者加三七粉、珍珠粉分沖。(《江蘇中醫(yī)藥》2011年第3期)

    4.闌尾周圍膿腫:65例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2例,對照組33例。治療7日后觀察療效。療效標準: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血象正常為治愈;癥狀和體征減輕為好轉;癥狀和體征加重,出現(xiàn)并發(fā)癥為未愈。結果: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總治愈率為3.75%。(《河北中醫(yī)》2013年第9期)

    5.嬰幼兒急性臌脹、便閉:近2年臨床收治的因腹部手術后、黃疸性肝炎過用寒涼藥所致急性臌脹、便閉嬰幼兒36例,年齡8個月~7歲。發(fā)病時間在術后1~3日,或服用寒涼藥7日而發(fā)生的以腹部脹大,腹皮脈絡暴露,便閉不通,且經(jīng)外科插管排氣無效者。6~12小時便通、腹減為治愈;12~24小時便通、腹減為良好;2日內(nèi)仍無排便者,宜酌用其他方法。用藥為1~2劑。結果:42例中治愈30例,好轉10例,未愈2例。(《光明中醫(yī)》2006年第5期)

    方解

    溫脾湯為溫下著名方劑,治證系由脾陽不足,寒積中阻所致。此時單用攻下,必更傷中陽;純用溫補,則寒積難去。以附子補溫脾陽,大黃攻逐積滯;干姜助附子溫陽祛寒,人參和甘草益氣補脾。

    溫脾湯常用于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屬中陽虛寒,冷積內(nèi)阻者。還用于治療蛔蟲性腹痛、慢性結腸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腎炎、尿毒癥等屬中陽虛寒、冷積內(nèi)停者。

    現(xiàn)代研究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中大黃鞣質能促進體內(nèi)蛋白質的合成,抑制體內(nèi)蛋白質的分解,使BUN、Scr隨尿液排出增加和增加糞氮的排泄。大黃素通過抑制細胞DNA的合成,從而抑制人腎成纖維細胞分裂殖,減輕腎間質纖維化的進程。

    方歌

    溫脾附子大黃硝,當歸干姜人參草,攻下寒積溫脾陽,陽虛寒積腹痛療。

    摘錄唐·《備急干金要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當歸2錢,香附2錢,鹿茸(醋炙,如熱少用)2錢,川芎2錢,熟地2錢,白術2錢,山萸2錢,小茴2錢,甘草1錢。功能主治婦人二十一二,經(jīng)脈不調(diào),赤白帶下,或如梅汁,或片,或二三月不行,潮熱,咳嗽,飲食不思,四肢困倦。用法用量分4帖。加生姜3......
  • 處方黨參、黃耆、玉竹、白術、山藥、百合、燕窩、桂圓肉。功能主治勞碌傷氣,音啞難言。摘錄《內(nèi)外驗方秘傳》卷下......
  • 別名八味丸(《朱氏集驗方》卷二)。處方干地黃120克 茯苓 薯蕷 桂枝 牡丹皮 山茱萸各60克 澤瀉30克 五味子60克制法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平補腎氣,固齒駐顏。腎氣不足,腰膝酸軟,面色不華,牙齒松動,消渴等證。用法......
  • 處方八物湯加阿膠、艾葉。功能主治胎漏,犯房下血者。用法用量《產(chǎn)孕集》本方用人參、白術、茯苓各二錢,芎一錢五分,當歸一錢五分,白芍二錢,干地黃二錢,阿膠二錢,艾葉八分。摘錄方出《醫(yī)學入門》卷六,名見《產(chǎn)孕集》卷上......
  • 別名茜根散、茜根飲、茜根湯處方茜根3兩,升麻3兩,犀角3兩,桔梗1兩,黃柏1兩,黃芩1兩,地榆4兩,白蘘荷4兩。功能主治中蠱毒,下血狀如雞肝,腹中攪痛難忍者。用法用量茜根散(《圣惠》卷五十六)、茜根飲(《圣濟總錄》卷七十七)、茜根湯(《圣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