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膽囊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膽囊炎是指由細菌感染、高度濃縮的膽汁或反流入膽囊的胰液的化學(xué)刺激所引起的急性膽囊炎性疾病。臨床特征是發(fā)熱、右上腹痛和壓痛、嘔吐,白細胞增高等。慢性膽囊炎系膽囊慢性炎癥性病變,多與膽石癥同時存在,少數(shù)為非結(jié)石性膽囊炎,有時可為急性膽囊炎的后遺病證。本病患者女性多見,尤其是中年、肥胖者。本病屬于中醫(yī)的“黃疸”和“脅痛”的范疇。
病因病機
脅痛的產(chǎn)生有實證虛證之別,實證由于氣滯、瘀血、濕熱等實邪閉阻脅肋部經(jīng)脈,不通則痛;虛證由精血不足,脅肋部經(jīng)脈失養(yǎng)而致。
黃疽的發(fā)生與感受疫毒濕熱之邪、飲食所傷、肝膽濕熱、脾胃虛弱等因素有關(guān)。其基本病機是濕邪阻滯,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而發(fā)黃。涉及臟腑主要是肝、膽、脾、胃等。若中陽偏盛,則濕從熱化而成陽黃;中陽不足,則濕從寒化而成陰黃。
辨證分型
中醫(yī)認為急性膽囊炎多為實證,慢性膽囊炎多為虛實夾雜之證。
1.肝氣郁結(jié):脅肋脹痛,走竄不定,疼痛每因情志變動而增減,胸悶,喜嘆息,得噯氣及矢氣則舒,納呆食少,脘腹脹滿;苔薄白,脈弦。
2.瘀血阻絡(luò):脅肋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質(zhì)紫暗,脈沉澀。
3.濕熱蘊結(jié):脅肋脹痛,觸痛明顯,拒按,口干苦,胸悶,納呆,厭食油膩,惡心嘔吐,小便黃赤,或有黃疸;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shù)。
4.肝陰不足:脅肋隱痛,綿綿不已,遇勞加重,咽干口燥,頭暈?zāi)垦?,兩目干澀;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shù)。
基本治療
[治則]疏肝利膽,理氣止痛。
[處方]膽囊穴、三陰交、肝俞、膽俞、至陽。
[加減]氣郁加行間;濕熱內(nèi)盛加足三里、陰陵泉;發(fā)熱大椎、曲池、合谷;膽絞痛加期門、章門、陰陵泉;胸滿加膈俞、內(nèi)關(guān)。
[操作]急性膽囊炎,根據(jù)不同證候類型,每次選取3~5對穴位,針刺得氣后,反復(fù)提插捻轉(zhuǎn),行強刺激,或加電針,以加強刺激,頻率120~240次/分,強度宜由弱而強,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40分鐘,間歇行針,每隔5~10分鐘行針一次。每日1~2次,7次為一療程。慢性膽囊炎,一般先針遠道穴位,再針腹部穴位,針刺得氣后,行提插捻轉(zhuǎn)補法,手法宜輕,隔日針灸一次,15次為一療程。
其他療法
1.穴位注射
[取穴]膽俞、足三里、中脘、膽囊穴。
[操作]所用藥物為紅當(dāng)川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每次選取2~3對穴,針刺得氣后,每穴注入藥液3~5毫升,以上治療主要用于急性膽囊炎,每日1~2次,7~10次為一療程。
2.耳針
[取穴]神門、胰、膽、肝、肩、交感、內(nèi)分泌、十二指腸、脾。
[操作]選擇2~4個反應(yīng)較敏感的穴位,用針刺治療。急性發(fā)病,則用強刺激,留針30~60分鐘,留針期間間斷行針,以加強刺激;如為慢性發(fā)作,則行中低強度刺激,留針15~20分鐘。每日治療1~2次,7~10次為一療程,兩耳交替使用。亦可用王不留行籽作耳穴貼壓,囑患者每日按壓3~5次,2~3天更換一次。
3.激光針
[取穴]日月、期門、陽陵泉、膽俞。
[操作]用于急性膽囊炎以胸腹部穴位為主,慢性膽囊炎胸腹部穴和遠道穴位配合使用。用氦一氖激光器直接照射所選穴位,波長為6328埃,光斑直徑3厘米,每穴照射5分鐘(慢性)或10分鐘(急性),每日治療1~2次,7~10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1.急性膽囊炎癥狀重、病情急者,可考慮手術(shù)治療。
2.積極治療,以免反復(fù)發(fā)作。
3.宜選用低脂肪飲食。
(摘自《農(nóng)村實用針灸技術(shù)》)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膽囊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膽囊炎是指由細菌感染、高度濃縮的膽汁或反流入膽囊的胰液的化學(xué)刺激所引起的急性膽囊炎性疾病。臨床特征是發(fā)熱、右上腹痛和壓痛、嘔吐,白細胞增高等。慢性膽囊炎系膽囊慢性炎癥性病變,多與膽石癥同時存在,少數(shù)為非結(jié)石性膽囊炎,有時可為急性膽囊炎的后遺病證。本病患者女性多見,尤其是中年、肥胖者。本病屬于中醫(yī)的“黃疸”和“脅痛”的范疇。
病因病機
脅痛的產(chǎn)生有實證虛證之別,實證由于氣滯、瘀血、濕熱等實邪閉阻脅肋部經(jīng)脈,不通則痛;虛證由精血不足,脅肋部經(jīng)脈失養(yǎng)而致。
黃疽的發(fā)生與感受疫毒濕熱之邪、飲食所傷、肝膽濕熱、脾胃虛弱等因素有關(guān)。其基本病機是濕邪阻滯,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而發(fā)黃。涉及臟腑主要是肝、膽、脾、胃等。若中陽偏盛,則濕從熱化而成陽黃;中陽不足,則濕從寒化而成陰黃。
辨證分型
中醫(yī)認為急性膽囊炎多為實證,慢性膽囊炎多為虛實夾雜之證。
1.肝氣郁結(jié):脅肋脹痛,走竄不定,疼痛每因情志變動而增減,胸悶,喜嘆息,得噯氣及矢氣則舒,納呆食少,脘腹脹滿;苔薄白,脈弦。
2.瘀血阻絡(luò):脅肋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質(zhì)紫暗,脈沉澀。
3.濕熱蘊結(jié):脅肋脹痛,觸痛明顯,拒按,口干苦,胸悶,納呆,厭食油膩,惡心嘔吐,小便黃赤,或有黃疸;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shù)。
4.肝陰不足:脅肋隱痛,綿綿不已,遇勞加重,咽干口燥,頭暈?zāi)垦?,兩目干澀;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shù)。
基本治療
[治則]疏肝利膽,理氣止痛。
[處方]膽囊穴、三陰交、肝俞、膽俞、至陽。
[加減]氣郁加行間;濕熱內(nèi)盛加足三里、陰陵泉;發(fā)熱大椎、曲池、合谷;膽絞痛加期門、章門、陰陵泉;胸滿加膈俞、內(nèi)關(guān)。
[操作]急性膽囊炎,根據(jù)不同證候類型,每次選取3~5對穴位,針刺得氣后,反復(fù)提插捻轉(zhuǎn),行強刺激,或加電針,以加強刺激,頻率120~240次/分,強度宜由弱而強,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40分鐘,間歇行針,每隔5~10分鐘行針一次。每日1~2次,7次為一療程。慢性膽囊炎,一般先針遠道穴位,再針腹部穴位,針刺得氣后,行提插捻轉(zhuǎn)補法,手法宜輕,隔日針灸一次,15次為一療程。
其他療法
1.穴位注射
[取穴]膽俞、足三里、中脘、膽囊穴。
[操作]所用藥物為紅當(dāng)川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每次選取2~3對穴,針刺得氣后,每穴注入藥液3~5毫升,以上治療主要用于急性膽囊炎,每日1~2次,7~10次為一療程。
2.耳針
[取穴]神門、胰、膽、肝、肩、交感、內(nèi)分泌、十二指腸、脾。
[操作]選擇2~4個反應(yīng)較敏感的穴位,用針刺治療。急性發(fā)病,則用強刺激,留針30~60分鐘,留針期間間斷行針,以加強刺激;如為慢性發(fā)作,則行中低強度刺激,留針15~20分鐘。每日治療1~2次,7~10次為一療程,兩耳交替使用。亦可用王不留行籽作耳穴貼壓,囑患者每日按壓3~5次,2~3天更換一次。
3.激光針
[取穴]日月、期門、陽陵泉、膽俞。
[操作]用于急性膽囊炎以胸腹部穴位為主,慢性膽囊炎胸腹部穴和遠道穴位配合使用。用氦一氖激光器直接照射所選穴位,波長為6328埃,光斑直徑3厘米,每穴照射5分鐘(慢性)或10分鐘(急性),每日治療1~2次,7~10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1.急性膽囊炎癥狀重、病情急者,可考慮手術(shù)治療。
2.積極治療,以免反復(fù)發(fā)作。
3.宜選用低脂肪飲食。
(摘自《農(nóng)村實用針灸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