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張英棟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銀屑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是綜合因素累積而致的,故需要綜合治療;使用藥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非藥物治療中,最重要的手段是溫和、連續(xù)、持久的運動。
廣汗法對銀屑病患者出汗的要求是:夏天不要多,冬天不能無;出汗要符合“正汗三要素”: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出現(xiàn)紅、癢、新、小、煩的“將汗”現(xiàn)象是疾病在向治愈邁進。只要皮損處能夠得汗,皮損就會消失。
如果把遺傳物質當做“種子”,把人體的狀態(tài)當做“土壤”的話,會發(fā)現(xiàn)“種子”并不決定發(fā)病,種子發(fā)芽與否主要取決于土壤的狀態(tài)。把人體的“土壤”一直調整在“正汗”狀態(tài),則不必擔心遺傳的“種子”會發(fā)芽,也不必擔心愈后復發(fā)。
筆者從多年治療銀屑病的實踐中得出一個結論:銀屑病皮損處不會出汗,出汗的地方不會得銀屑病。基于這個結論,便有了廣汗法治療銀屑病的理論探討和和實踐摸索。這個方法在推廣中發(fā)現(xiàn)有不少地方容易引起歧義,以下即是對一些基本問題的辨析。
以“汗”為目的的治法皆可用
何謂廣汗法?簡單講,就是讓不“會”出汗的患者出汗,恢復正常的出汗狀態(tài),并保持。而出汗,筆者認為需要符合“正汗三要素”——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遍身是范圍要求,是核心,是目標;一時許是時間要求,是保障; 微似有汗是量的要求,是基礎。
對于銀屑病患者來講,皮損處能夠得汗皮損就消失了,“遍身”得汗銀屑病就獲得了臨床治愈,一直保持“正汗”的狀態(tài)就不會再犯,即“根治”。廣汗法的提出讓銀屑病治療的思路變得更寬。
綜合治療,不止于藥
銀屑病是一種公認的生活方式病,是綜合因素累積而致的,故需要綜合治療。趙紹琴教授曾說過“汗法即通過各種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針灸、推拿、飲食及運動療法,達到汗出邪去的目的”。筆者將之引申為“任何形式的治療、有意無意地達到汗出的目的,都可以得到汗出而解的結果。”這就是綜合治療的含義,筆者將之總結為“大四療”、“小四療”和“四多”。“大四療”即天療、地療、醫(yī)療、自療;“小四療”指心療、笑療、動療(多親近陽光,多做戶外運動以蓄積陽氣)、靜療(晚上11點以前入睡,保持心態(tài)的穩(wěn)定、不浮躁以通達陽氣);“四多”為多曬、多動、多穿、多吃辛味溫熱食物。
綜合治療中,醫(yī)生使用藥物只是其職責的一部分。非藥物治療可以調動自身正氣,截斷病的來路,其首要任務是:對于患者的生活習慣及其生存狀態(tài)作出分析,引導患者自己得出“病從哪里來”,從而“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二者缺一不可,單靠其中任何一種治愈或者維持現(xiàn)狀的想法都是不現(xiàn)實的。
運動求汗“度”的把握
非藥物治療中最重要的手段是運動。運動的原則是《內經(jīng)》中講的“微動四極”,即只有溫和、連續(xù)、持久的運動才是我們提倡的。推薦的運動項目有原地跑、快走、太極拳、下蹲、腹式呼吸等,其要點是“低強度、長時間運動,一滴汗、出遍全身”。以原地跑為例:當以某一速度跑至身上一些部位微熱“將汗”的時候,應立即降低運動強度,讓要出汗的地方停止加熱,不要讓汗發(fā)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把熱蓄積起來,讓不容易出汗的地方變熱、出汗。
運動療法的核心在于:以不斷變化的運動強度將容易出汗的地方控制在“將汗”狀態(tài),讓含在體內的熱反復沖擊那些不容易出汗的區(qū)域,使之不斷被“融解”。今年8月,一位銀屑病病史18年的27歲女患者,在沒有服藥的情況下,每日運動2小時以上,全身皮損均明顯變薄。在此基礎上,僅服用中藥1月余,已取得自覺癥狀消失,皮損減退近半的效果。
“將汗”的表現(xiàn)形式
《傷寒論》中柴胡桂枝干姜湯方后注云:“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边@里煩為汗解之先兆,出現(xiàn)并不是壞現(xiàn)象,它預示疾病將要“汗出而解”。在銀屑病的治療中,識別這些先兆是很重要的,認識它們,并且訴之于前,可以免除患者出現(xiàn)這些先兆后的疑慮。筆者將常見的“將汗”現(xiàn)象總結為五個字:紅、癢、新、小、煩。
紅是皮損基底顏色變紅,在慢性病程中這是由陰轉陽的佳兆,是氣血充盈的好現(xiàn)象。肥厚、色暗、鱗屑多的陰證皮損是無法直接得汗的,變紅是得汗的前提,是“將汗”的佳兆。
癢意味著氣血由不通將轉通,常見于整體狀態(tài)由陰轉陽的進程中,當為佳象。但是氣血由通向不通轉變的中間過程也可能出現(xiàn)癢,所以對于癥狀的判斷還需要立足整體。癢在患者身上還有其他的表達形式,如“身上一發(fā)熱就扎”,這時應該保暖、加熱、促汗出,千萬不可脫衣趨冷止癢。
新和小,指一些新的皮損出現(xiàn),其特征是皮損小而散。大片肥厚的陰證皮損在變薄或者面積縮小的同時,出現(xiàn)一些散在的、小的新皮損,是邪氣的出路由聚變散、由不通漸通的好現(xiàn)象。
煩指火象,指病情由陰轉陽過程中出現(xiàn)的、暫時的“上火”現(xiàn)象,如牙痛、起“火疙瘩”、咽腫等。
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將汗”五佳兆,是病情由里向外變,由緩向急變,由陰向陽變,由難治向易治變?!皩⒑埂蔽寮颜缀唵握f就是朝容易出汗的方向變,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癥狀在加重”,其實是疾病在向治愈邁進。治療中出現(xiàn)某些癥狀需要理性思考,而不應盲目視為加重。當然作為醫(yī)者應該盡量減少表面上看來不利的情況發(fā)生,這樣做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不求汗多,但求“遍身”
廣汗法強調的是恢復正常的出汗,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多汗”?!昂钩稣系K”有四種表現(xiàn)形式:不出汗、汗多、汗出不均勻、汗出不解。
汗多屬于“汗出障礙”,原因有二:一是汗多通常是容易出汗的地方汗多,汗源減少,導致不容易出汗的地方出汗更難,難以達到遍身汗出;二是汗多會出現(xiàn)“寅吃卯糧”的局面,現(xiàn)在汗多,以后出汗就更難,難以達到持續(xù)的汗出。
但有一種情況下短時的汗多是允許的,即對于一部分年齡較輕、體質較好、生機旺盛的患者,應“汗出徹身”;拘泥于“微似汗”會延誤治療時機,促其傳變。
四季汗出要有穩(wěn)態(tài)
有學者認為醫(yī)學應該是“穩(wěn)態(tài)醫(yī)學”,將恢復和保持人體的穩(wěn)態(tài)做為醫(yī)學的主要功能,人體的體溫在外界的變化中保持著“穩(wěn)態(tài)”,出汗也應該有其“穩(wěn)態(tài)”,而不是有些人認為的冬天不該出汗。
臨床上筆者借鑒這一理論,對銀屑病患者出汗的要求是:夏天不要多,冬天不能無,關鍵在遍身。結果獲得了良好的療效。
從“汗”看療效和復發(fā)
廣汗法讓患者認識到療效要從“汗”看,而不是從皮損的消失與否看。如果出汗已經(jīng)“遍身”,雖然身上還有少許皮損,也可以停藥自療;而皮損消失了,但是出汗還沒有達到“遍身”,卻仍需積極治療。把治療的目標由皮損轉為“出汗狀態(tài)”,等于繞過了表象,直接關注皮膚的功能狀態(tài),或者說是身體的整體狀態(tài)。
很多人把銀屑病復發(fā)的原因歸于季節(jié)的變化,卻忽視了體質變化的累積。筆者認為“體質學說”的本質就是邪氣的積累,即“伏邪”——體質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量變的時候沒有外在表現(xiàn),不發(fā)病的邪氣累積會導致質變,體質的質變就是“伏邪”的本質。體質不斷地變好,就等于在潛在地治病,而體質不斷地變壞,等于在潛在地致病。內因是發(fā)病的根本原因,體質的變化、伏邪的積累,是偶然的、漸進的,這是被人常常忽略的,正是這種忽略造成了疾病發(fā)生的必然。如果使用廣汗法治愈的患者愈后漸漸疏忽了“正汗”的要求,積累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導致疾病的復發(fā)。
有人認為銀屑病復發(fā)與否要看遺傳物質,只要遺傳物質存在,就有復發(fā)的可能。如果把遺傳物質當做“種子”,把人體的狀態(tài)當做“土壤”的話,會發(fā)現(xiàn)“種子”并不決定發(fā)病,種子發(fā)芽與否主要取決于土壤的狀態(tài)。把人體的“土壤”一直調整在“正汗”狀態(tài),則不必擔心遺傳的“種子”會發(fā)芽,也不必擔心愈后復發(fā)。
“種子”在土壤的某種狀態(tài)下發(fā)過芽,在改變了土壤狀態(tài)后可以不再發(fā)芽,大量的銀屑病患者治愈后不再復發(fā)的事實可以為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張英棟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銀屑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是綜合因素累積而致的,故需要綜合治療;使用藥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非藥物治療中,最重要的手段是溫和、連續(xù)、持久的運動。
廣汗法對銀屑病患者出汗的要求是:夏天不要多,冬天不能無;出汗要符合“正汗三要素”: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出現(xiàn)紅、癢、新、小、煩的“將汗”現(xiàn)象是疾病在向治愈邁進。只要皮損處能夠得汗,皮損就會消失。
如果把遺傳物質當做“種子”,把人體的狀態(tài)當做“土壤”的話,會發(fā)現(xiàn)“種子”并不決定發(fā)病,種子發(fā)芽與否主要取決于土壤的狀態(tài)。把人體的“土壤”一直調整在“正汗”狀態(tài),則不必擔心遺傳的“種子”會發(fā)芽,也不必擔心愈后復發(fā)。
筆者從多年治療銀屑病的實踐中得出一個結論:銀屑病皮損處不會出汗,出汗的地方不會得銀屑病。基于這個結論,便有了廣汗法治療銀屑病的理論探討和和實踐摸索。這個方法在推廣中發(fā)現(xiàn)有不少地方容易引起歧義,以下即是對一些基本問題的辨析。
以“汗”為目的的治法皆可用
何謂廣汗法?簡單講,就是讓不“會”出汗的患者出汗,恢復正常的出汗狀態(tài),并保持。而出汗,筆者認為需要符合“正汗三要素”——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遍身是范圍要求,是核心,是目標;一時許是時間要求,是保障; 微似有汗是量的要求,是基礎。
對于銀屑病患者來講,皮損處能夠得汗皮損就消失了,“遍身”得汗銀屑病就獲得了臨床治愈,一直保持“正汗”的狀態(tài)就不會再犯,即“根治”。廣汗法的提出讓銀屑病治療的思路變得更寬。
綜合治療,不止于藥
銀屑病是一種公認的生活方式病,是綜合因素累積而致的,故需要綜合治療。趙紹琴教授曾說過“汗法即通過各種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針灸、推拿、飲食及運動療法,達到汗出邪去的目的”。筆者將之引申為“任何形式的治療、有意無意地達到汗出的目的,都可以得到汗出而解的結果。”這就是綜合治療的含義,筆者將之總結為“大四療”、“小四療”和“四多”。“大四療”即天療、地療、醫(yī)療、自療;“小四療”指心療、笑療、動療(多親近陽光,多做戶外運動以蓄積陽氣)、靜療(晚上11點以前入睡,保持心態(tài)的穩(wěn)定、不浮躁以通達陽氣);“四多”為多曬、多動、多穿、多吃辛味溫熱食物。
綜合治療中,醫(yī)生使用藥物只是其職責的一部分。非藥物治療可以調動自身正氣,截斷病的來路,其首要任務是:對于患者的生活習慣及其生存狀態(tài)作出分析,引導患者自己得出“病從哪里來”,從而“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二者缺一不可,單靠其中任何一種治愈或者維持現(xiàn)狀的想法都是不現(xiàn)實的。
運動求汗“度”的把握
非藥物治療中最重要的手段是運動。運動的原則是《內經(jīng)》中講的“微動四極”,即只有溫和、連續(xù)、持久的運動才是我們提倡的。推薦的運動項目有原地跑、快走、太極拳、下蹲、腹式呼吸等,其要點是“低強度、長時間運動,一滴汗、出遍全身”。以原地跑為例:當以某一速度跑至身上一些部位微熱“將汗”的時候,應立即降低運動強度,讓要出汗的地方停止加熱,不要讓汗發(fā)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把熱蓄積起來,讓不容易出汗的地方變熱、出汗。
運動療法的核心在于:以不斷變化的運動強度將容易出汗的地方控制在“將汗”狀態(tài),讓含在體內的熱反復沖擊那些不容易出汗的區(qū)域,使之不斷被“融解”。今年8月,一位銀屑病病史18年的27歲女患者,在沒有服藥的情況下,每日運動2小時以上,全身皮損均明顯變薄。在此基礎上,僅服用中藥1月余,已取得自覺癥狀消失,皮損減退近半的效果。
“將汗”的表現(xiàn)形式
《傷寒論》中柴胡桂枝干姜湯方后注云:“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边@里煩為汗解之先兆,出現(xiàn)并不是壞現(xiàn)象,它預示疾病將要“汗出而解”。在銀屑病的治療中,識別這些先兆是很重要的,認識它們,并且訴之于前,可以免除患者出現(xiàn)這些先兆后的疑慮。筆者將常見的“將汗”現(xiàn)象總結為五個字:紅、癢、新、小、煩。
紅是皮損基底顏色變紅,在慢性病程中這是由陰轉陽的佳兆,是氣血充盈的好現(xiàn)象。肥厚、色暗、鱗屑多的陰證皮損是無法直接得汗的,變紅是得汗的前提,是“將汗”的佳兆。
癢意味著氣血由不通將轉通,常見于整體狀態(tài)由陰轉陽的進程中,當為佳象。但是氣血由通向不通轉變的中間過程也可能出現(xiàn)癢,所以對于癥狀的判斷還需要立足整體。癢在患者身上還有其他的表達形式,如“身上一發(fā)熱就扎”,這時應該保暖、加熱、促汗出,千萬不可脫衣趨冷止癢。
新和小,指一些新的皮損出現(xiàn),其特征是皮損小而散。大片肥厚的陰證皮損在變薄或者面積縮小的同時,出現(xiàn)一些散在的、小的新皮損,是邪氣的出路由聚變散、由不通漸通的好現(xiàn)象。
煩指火象,指病情由陰轉陽過程中出現(xiàn)的、暫時的“上火”現(xiàn)象,如牙痛、起“火疙瘩”、咽腫等。
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將汗”五佳兆,是病情由里向外變,由緩向急變,由陰向陽變,由難治向易治變?!皩⒑埂蔽寮颜缀唵握f就是朝容易出汗的方向變,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癥狀在加重”,其實是疾病在向治愈邁進。治療中出現(xiàn)某些癥狀需要理性思考,而不應盲目視為加重。當然作為醫(yī)者應該盡量減少表面上看來不利的情況發(fā)生,這樣做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不求汗多,但求“遍身”
廣汗法強調的是恢復正常的出汗,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多汗”?!昂钩稣系K”有四種表現(xiàn)形式:不出汗、汗多、汗出不均勻、汗出不解。
汗多屬于“汗出障礙”,原因有二:一是汗多通常是容易出汗的地方汗多,汗源減少,導致不容易出汗的地方出汗更難,難以達到遍身汗出;二是汗多會出現(xiàn)“寅吃卯糧”的局面,現(xiàn)在汗多,以后出汗就更難,難以達到持續(xù)的汗出。
但有一種情況下短時的汗多是允許的,即對于一部分年齡較輕、體質較好、生機旺盛的患者,應“汗出徹身”;拘泥于“微似汗”會延誤治療時機,促其傳變。
四季汗出要有穩(wěn)態(tài)
有學者認為醫(yī)學應該是“穩(wěn)態(tài)醫(yī)學”,將恢復和保持人體的穩(wěn)態(tài)做為醫(yī)學的主要功能,人體的體溫在外界的變化中保持著“穩(wěn)態(tài)”,出汗也應該有其“穩(wěn)態(tài)”,而不是有些人認為的冬天不該出汗。
臨床上筆者借鑒這一理論,對銀屑病患者出汗的要求是:夏天不要多,冬天不能無,關鍵在遍身。結果獲得了良好的療效。
從“汗”看療效和復發(fā)
廣汗法讓患者認識到療效要從“汗”看,而不是從皮損的消失與否看。如果出汗已經(jīng)“遍身”,雖然身上還有少許皮損,也可以停藥自療;而皮損消失了,但是出汗還沒有達到“遍身”,卻仍需積極治療。把治療的目標由皮損轉為“出汗狀態(tài)”,等于繞過了表象,直接關注皮膚的功能狀態(tài),或者說是身體的整體狀態(tài)。
很多人把銀屑病復發(fā)的原因歸于季節(jié)的變化,卻忽視了體質變化的累積。筆者認為“體質學說”的本質就是邪氣的積累,即“伏邪”——體質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量變的時候沒有外在表現(xiàn),不發(fā)病的邪氣累積會導致質變,體質的質變就是“伏邪”的本質。體質不斷地變好,就等于在潛在地治病,而體質不斷地變壞,等于在潛在地致病。內因是發(fā)病的根本原因,體質的變化、伏邪的積累,是偶然的、漸進的,這是被人常常忽略的,正是這種忽略造成了疾病發(fā)生的必然。如果使用廣汗法治愈的患者愈后漸漸疏忽了“正汗”的要求,積累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導致疾病的復發(fā)。
有人認為銀屑病復發(fā)與否要看遺傳物質,只要遺傳物質存在,就有復發(fā)的可能。如果把遺傳物質當做“種子”,把人體的狀態(tài)當做“土壤”的話,會發(fā)現(xiàn)“種子”并不決定發(fā)病,種子發(fā)芽與否主要取決于土壤的狀態(tài)。把人體的“土壤”一直調整在“正汗”狀態(tài),則不必擔心遺傳的“種子”會發(fā)芽,也不必擔心愈后復發(fā)。
“種子”在土壤的某種狀態(tài)下發(fā)過芽,在改變了土壤狀態(tài)后可以不再發(fā)芽,大量的銀屑病患者治愈后不再復發(fā)的事實可以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