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溫病之治法詳于傷寒論解

    傷寒、溫病之治法始異而終同。至其病之所受,則皆在于足經而兼及于手經。乃今之論寒溫者,恒謂傷寒入足經不入手經,溫病入手經不入足經。夫人之手足十二經原相貫通,謂傷寒入足經不入手經者,固為差謬,至謂溫病入手經不入足經者,尤屬荒唐。何以言之?《傷寒論》之開始也,其第一節(jié)渾言太陽之為病,此太陽實總括中風、傷寒、溫病在內,故其下將太陽病平分為三項,其第二節(jié)論太陽中風,第三節(jié)論太陽傷寒(四節(jié)五節(jié)亦論傷寒當歸納于第三節(jié)中),第六節(jié)論太陽溫病,故每節(jié)之首皆冠以太陽病三字。此太陽為手太陽乎?抑為足太陽乎?此固無容置辯者也。由斯知,中風、傷寒、溫病皆可以傷寒統(tǒng)之(《難經》謂傷寒有五中風溫病皆在其中),而其病之初得皆在足太陽經,又可渾以太陽病統(tǒng)之也。蓋所謂太陽之為病者,若在中風、傷寒,其頭痛、項強、惡寒三證可以并見。若在溫病,但微惡寒即可為太陽?。ù怂^證不必具但見一證即可定為某經病也),然惡寒須臾即變?yōu)闊岫?/p>

    曾治一人,于季春夜眠之時因衾薄凍醒,遂覺周身惡寒,至前午十句鐘表里皆覺大熱,脈象浮洪,投以拙擬涼解湯一汗而愈。又嘗治一人,于初夏晨出被雨,遂覺頭疼周身惡寒,至下午一句鐘即變?yōu)榇鬅幔适蕊嬎?,脈象洪滑,投以拙擬寒解湯亦一汗而愈。至如此涼藥而所以能發(fā)汗者,為其內蘊之燥熱與涼潤之藥化合,自然能發(fā)汗,又少用達表之品以為之引導,故其得汗甚速,汗后熱亦盡消也。此二則,皆溫病也,以其初得猶須臾惡寒,故仍可以太陽病統(tǒng)之。即其化熱之后病兼陽明,然亦必先入足陽明,迨至由胃及腸,大便燥結,而后傳入手陽明,安得謂溫病入手經不入足經乎。

    由斯知,《傷寒論》一書,原以中風、傷寒、溫病平分三項,特于太陽首篇詳悉言之,以示人以入手之正路。至后論治法之處,則三項中一切諸證皆可渾統(tǒng)于六經,但言某經所現之某種病宜治以某方,不復別其為中風、傷寒、溫病,此乃納繁于簡之法,亦即提綱摯領之法也。所尤當知者,諸節(jié)中偶明言中風者,是確指中風而言。若明言為傷寒者,又恒統(tǒng)中風、溫病而言。以傷寒二字為三項之總稱,其或為中風,或為傷寒,或為溫病,恒于論脈之處有所區(qū)別也。至于六經分編之中,其方之宜于溫病者不勝舉,今將其顯然可見者約略陳之于下。

    一為麻杏甘石湯。其方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以治溫病,不必有汗與喘之兼證也,但其外表未解,內有蘊熱者即可用。然用時須斟酌其熱之輕重,熱之輕者,麻黃宜用錢半,生石膏宜用六錢。若熱之重者,麻黃宜用一錢,生石膏宜用一兩。至愚用此方時,又恒以薄荷葉代麻黃(薄荷葉代麻黃時其分量宜加倍),服后得微汗,其病即愈。蓋薄荷葉原為溫病解表最良之藥,而當仲師時猶未列于藥品,故當日不用也。

    一為大青龍湯?!秱摗分杏么笄帻垳哂卸?jié)。一為第三十七節(jié)。其節(jié)明言太陽中風脈浮緊。夫《傷寒論》首節(jié)論太陽之脈曰浮,原統(tǒng)中風、傷寒而言。至第二節(jié)則言脈緩者為中風,是其脈為浮中之緩也,第三節(jié)則言脈陰陽俱緊者為傷寒,是其脈為浮中之緊也。今既明言中風,其脈不為浮緩而為浮緊,是中風病中現有傷寒之脈,其所中者當為凜冽之寒風,而于溫病無涉也。一為第三十八節(jié)。細審本節(jié)之文,知其確系溫病。何以言之?以脈浮緩、身不疼、但重、無少陰證也。蓋此節(jié)開端雖明言傷寒,仍是以傷寒二字為中風、傷寒、溫病之總稱。是以傷寒初得脈浮緊,溫病初得脈浮緩。傷寒初得身多疼,溫病初得身恒不疼而但重(《傷寒論》第六節(jié)溫病提綱中原明言身重)。傷寒初得恒有少陰證,溫病則始終無少陰證(少陰證有寒有熱,此指少陰之寒證言,為無少陰寒證,所以敢用大青龍湯,若少陰熱證溫病中恒有之,正不妨用大青龍湯矣)。此數者皆為溫病之明征也。況其病乍有輕時,若在傷寒必不復重用生石膏,惟系溫病則仍可重用生石膏如雞子大,約有今之四兩,因溫病當以清燥熱救真陰為急務也。至愚用此方時,又恒以連翹代桂枝。雖桂枝、連翹均能逐肌肉之外感,而一則性熱,一則性涼,溫病宜涼不宜熱,故用桂枝不如用連翹。而當日仲師不用者,亦因其未列入藥品也(《傷寒論》方中所用之連軺是連翹根能利水不能發(fā)汗)。況大青龍湯中桂枝之分量,僅為麻黃三分之一,仲師原因其性熱不欲多用也。

    一為小青龍湯。其方外能解表,內能滌飲,以治外感痰喘誠有奇效,中風、傷寒、溫病皆可用。然宜酌加生石膏,以調麻、桂、姜、辛之熱方效。是以《傷寒論》小青龍湯無加石膏之例,而《金匱》有小青龍加石膏湯,所以補《傷寒論》之未備也。至愚用此湯時,遇挾有實熱者,又恒加生石膏至一兩強也。

    一為小柴胡湯。其方中風、傷寒病皆可用。而溫病中小柴胡湯證,多兼嘔吐粘涎,此少陽之火與太陰之濕化合而成也(少陽傳經之去路為太陰)。宜于方中酌加生石膏數錢或兩許,以清少陽之火,其粘涎自能化水從小便中出。夫柴胡既能引邪上出,石膏更能逐熱下降,如此上下分消,故服藥后無事汗解,即霍然全愈也。

    以上所述諸方,大抵宜于溫病初得者也。至溫病傳經已深,若清燥熱之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通腸結之大小承氣湯,開胸結之大、小陷胸湯,治下利之白頭翁湯、黃芩湯,治發(fā)黃之茵陳梔子柏皮等湯,及一切涼潤清火育陰安神之劑,皆可用于溫病者,又無庸愚之贅語也。

    至于伏氣之成溫者,若《內經》所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類,《傷寒論》中非無其證,特其證現于某經,即與某經之本病無所區(qū)別。仲師未嘗顯為指示,在后世原難明辨。且其治法與各經之本病無異,亦無須乎明辨也。惟其病在少陰則辨之甚易。何者?因少陰之病,寒熱迥分兩途,其寒者為少陰傷寒之本病,其熱者大抵為伏氣化熱之溫病也。若謂系傷寒入少陰久而化熱,何以少陰病兩三日,即有宜用黃連阿膠湯、大承氣湯者?蓋伏氣皆伏于三焦脂膜之中,與手足諸經皆有貫通之路,其當春陽化熱而萌動,恒視臟腑虛弱之處以為趨向,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其人或因冬不藏精,少陰之臟必虛,而伏氣之化熱者即乘虛而入,遏抑其腎氣不能上升與心氣相接續(xù),致心臟跳動無力,遂現少陰微細之脈。故其脈愈微細,而所蘊之燥熱愈甚。用黃連以清少陰之熱,阿膠、雞子黃以增少陰之液,即以助少陰腎氣之上達,俾其陰陽之氣相接續(xù),脈象必驟有起色,而內陷之邪熱亦隨之外透矣。至愚遇此等證時,又恒師仲師之意而為之變通,單用鮮白茅根四兩,銼碎,慢火煎兩三沸,視茅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去渣取清湯一大碗,頓服下,其脈之微細者必遽變?yōu)楹榇笥辛χ?。再用大劑白虎加人參湯,煎湯三茶杯,分三次溫飲下,每服一次調入生雞子黃一枚,其病必脫然全愈。用古不必泥古,仲師有知,亦當不吾嗔也。

更多中藥材
  • 需要煎熬的中藥都建議盡可能在熬之前先泡10到20分鐘,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中藥材因驟然受熱,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質凝固,細胞壁變硬,從而不利于水分滲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藥效降低。......
  • 很多學中醫(yī)的可能知道中醫(yī)有個病名叫虛勞,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專門有個血痹虛勞病,喜歡中醫(yī)的朋友可以回去翻一翻,虛勞就是身體很虛,常年的虛虧,五臟都虛,叫虛勞。這個勞不是指的勞動,不是指的累,而是指的身體很弱的情況下,中醫(yī)叫虛勞病。那這個“怯”呢......
  • 第一怕,怕你不運動,缺乏運動幾乎是現代社會打工人的一種常態(tài)問題,那么脾虛為什么要運動呢?因為我們脾在中醫(yī)上來說,主四肢和肌肉,如果你的四肢和肌肉平時很少活動,那么我們的脾胃又怎么可能強壯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多的運動。第二怕,怕你太壓......
  •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陰虛簡單的說就是火旺,虛火旺盛,有了虛火會有什么表現呢?最常見的就是口干口渴,平時總是愛喝水,然后就會出現潮熱,盜汗,有的病人嚴重的時候啊,一覺醒來,汗水把整個的頭發(fā)全部都打濕了。還有就是五心煩熱,這里的五心指的是......
  • 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中醫(yī)上講望而知之謂之神,望面色,望形體,望舌苔,望舌質,舌下絡脈可以幫助中醫(yī)對患者進行辨證,我們說舌為心之苗竅,這就說明通過舌相可以看出心臟的一些病態(tài)反應,特別是舌下的青筋,可以反映心血管淤堵的這樣一個苗頭。通常來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