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分型辨治

    吳沛田 海南省三亞市中醫(yī)院

    腎病綜合征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浮腫、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和高血脂癥為特征的臨床證候群,有原發(fā)與繼發(fā)之分,是小兒時期泌尿系常見病,屬中醫(yī)學“水腫”、“虛勞”范疇?;静C為本虛標實,多為脾腎兩虛,復感濕熱毒邪,致血瘀阻滯,病情較長而難愈。筆者按以下四型辨治,提高了該病的臨床療效。

    脾虛濕阻

    面色萎黃,脘悶腹脹,納呆便溏,全身浮腫,或身重乏力,小便短少,舌淡胖或齒痕,苔白膩,脈沉緩。治宜健脾化濕,利水消腫,用四君子湯加味,藥用生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甘草、桑白皮、陳皮、豬苓、石葦、桂枝、厚樸、麻黃等。

    濕熱壅盛

    周身浮腫,面紅氣粗,口干不欲飲,午后腹脹,或嘔惡少食,或繼發(fā)瘡席,大便不爽,頭痛失眠,舌邊尖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治宜清熱化濕、利水消腫,方選五味消毒飲加減,藥用金銀花、公英、地丁、滑石、萹蓄、澤瀉、野菊花、茯苓、連翹、土茯苓、敗醬草、萆薢等。

    脾腎陽虛

    一身皆腫,腰以下為甚,四肢不溫,納差便溏,乏力嗜睡,或腹脹嘔惡,惡寒無汗,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舌體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或沉緊。治宜溫補脾腎、化瘀利水,方選真武湯加味,藥用制附子、肉桂、黃芪、白芍、白術、茯苓、干姜、仙靈脾、補骨脂、桑白皮、澤瀉、車前子、赤芍、熟地黃等。

    瘀血內(nèi)阻

    周身浮腫,面色晦暗或黧黑,大便不暢,小便不利,倦怠乏力,皮膚干燥或瘙癢,或見瘀斑,舌苔薄或膩,舌質(zhì)紫黯或見瘀斑。治宜行氣活血、化瘀利水,方選桃紅四物湯、濟生腎氣丸加減,藥用桃仁、紅花、當歸、熟地黃、丹參、懷牛膝、山萸肉、土茯苓、杜仲、澤瀉、車前子、茯苓、防風、枳實等。兼風寒加麻黃、羌活;兼陰虛內(nèi)阻,加知母、黃柏、地骨皮;兼飲食停滯加谷芽、麥芽、雞內(nèi)金、萊菔子。

更多中藥材
  •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黃麻素,人們對它褒貶不一 ,很多人對它產(chǎn)生抗拒和厭惡,其實只是因為我們對它認識不夠全面,麻黃素是麻黃(Ephedra)中所含的生物堿,在古代中國醫(yī)學的《傷寒論》中巳作為生草藥用于治療,1887年由長井長義進行了結晶分離,本......
  • 我們常說的中藥其中有些是由很多不一樣的藥材組合在一起形成的,藥材雖不同,但組合在一起卻對治療疾病有著更好的療效,麻黃桂枝湯就是由不同成份組成的一種中藥,它對人的身體具有神奇的保健功效,被廣大的朋友們所信賴和推崇,麻黃桂枝湯在醫(yī)學上也同樣發(fā)揮......
  • 大家一看名字,麻黃根和麻黃根本就是一種東西嘛,名字相像的物種有許多,然而他們有時并不是同一種植物,就像麻黃根和麻黃兩者的功效截然不同;我們來看一下麻黃根和麻黃的區(qū)別,麻黃,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能利水消腫;麻黃根,治陽虛自汗和陰虛盜汗;兩者完......
  • 現(xiàn)在的女性朋友大多數(shù)都在遭受著痛經(jīng)的困擾,有時候來月經(jīng)之后,就會喝紅糖水來緩解痛經(jīng)的情況,紅糖水還具有補血的作用;現(xiàn)在喝紅糖水的方式是越來越多,比如使用生姜加紅糖水具有暖胃驅寒的作用,生姜蔥白紅糖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喝過,那么生姜蔥白紅糖水的......
  • 我們在做菜的時候都會放一些大蔥,覺得這樣炒出的菜味道更加鮮美,其實大蔥除了可以作為配料以外,還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呢,很多人在感冒發(fā)燒的時候會喝一些蔥白水,這是因為蔥白具有發(fā)汗解表的功效;蘿卜也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蔬菜,那么蔥白蘿卜水的功效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