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梁永林 甘肅中醫(yī)學院
編者按:中國傳統(tǒng)知識和思想的各個方面,幾乎都籠罩在五行說的框架之中,要理解中國傳統(tǒng)知識和思想,首先就要理解五行說的來龍去脈和精神實質(zhì)。古往今來,對五行說起源的解說可謂層出不窮。今甘肅中醫(yī)學院梁永林從對太陽運動出現(xiàn)四時變化的觀察,以及“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的哲學命題出發(fā),論述了五行概念產(chǎn)生的淵源,并對“土載四行”的原理進行了深入剖析。本版將分兩部分連續(xù)刊出。
關(guān)于五行的起源,有“五材說”、“五方說”、“五季說”、“五德終始說”、“五星說”、“五工說”、“五指說”、“五種元素說”等。但筆者認為這些認識不能很好地解釋陰陽與五行的源淵,以及五行中“土載四行”、“土為萬物之母”、“土旺于四時”的原理。筆者擬從古人對生命來源的認識過程,探討五行觀念形成的軌跡。
圖騰崇拜由大母神(獨立神)
向?qū)ε忌竦霓D(zhuǎn)變
原始人類關(guān)注的兩大主題是:生與死。生(長生不死)是一種永恒的渴望;而關(guān)注死,人們是希望再生(死而復生、種的綿延不絕,長生不死)。總的來說還是一個字:生。即“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辭下》),“生”是中國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標,“生”是事物發(fā)展的最高原則。因此古代先民們對具有長生不死以及死而復生能力的萬物是非常崇拜的,稱之為圖騰崇拜,這種圖騰崇拜在上古時期非常普遍。首先是對女性的崇拜,因為是女人生育了人類。即而移情為對蛙、魚、蛇,以及對月亮、太陽等的崇拜,希望能賦予人們超人的“生”的能力。稱黃河是母親河、稱大地為母親,也是因為它們有著“生”的能力。
但是,當人類后來認識到男女交媾才能生人的時候,他們不得不重新溯源。趙國華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論》中推想:“古代人類溯源的邏輯是,既然女性不能獨自生人,混沌之初或洪水之后,就必須有一男一女,于是,便編織了兄妹(伏羲女媧兄妹通婚神話)可以結(jié)婚的種種理由。”既然女性不能單獨生人,移情為水、地也不能單獨生物。如《易經(jīng)》“水火既濟、地天泰”之說,認為只有水火既濟,地天交泰才能化生萬物。
“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根源”
觀念的形成
生殖祟拜的歷史給中國的哲學家們以極大的啟示。原始的世界是自然與人生,客體與主體渾然同在的世界。從這一邏輯出發(fā),既然人類的發(fā)展演變由男女媾和的創(chuàng)生行為演變而來,那么天地萬物的自然世界也必然存在這一個相同的生殖規(guī)律。這個以男女媾合為原型的基本規(guī)律,在中國古代哲學中被抽象為兩個基本的生殖符號——陰與陽。
但是我們知道根據(jù)陰陽屬性的規(guī)定,男、天、火屬陽,女、地、水屬陰,而“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火曰炎上,水曰潤下”怎么能相交呢?由于男女相交時,男女之體位,以及男給女精液,女才能懷孕生孩子,就像天上下雨,地上萬物才能生長,地里要播種子,才能長出莊稼來一樣。根據(jù)先民的移情,認識到只有“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即只有“陰氣上升,陽氣下降”才能交相感應(yīng)。
可見,根據(jù)先民的移情,由“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周易·系辭上》)移情至“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周易·系辭上》)進而提出:“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及“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易·咸》)的命題,指出了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根源和動力?!兜赖陆?jīng)·四十二》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淮南子·天文訓》:“陰陽合和而萬物生。”
從生殖崇拜到天地交合,再發(fā)展到陰陽感應(yīng),是中國哲學思想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又是中國哲學生命內(nèi)涵的基本構(gòu)成。從天地的感應(yīng)、男女的感應(yīng)到普遍意義上的陰陽感應(yīng),這便是中國生命文化的開端。至此,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從古代哲學到中醫(yī)學,還是從中醫(yī)學到古代哲學,它們彼此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認識到只有陽氣下降,陰氣上升,交感合和,才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梁永林 甘肅中醫(yī)學院
編者按:中國傳統(tǒng)知識和思想的各個方面,幾乎都籠罩在五行說的框架之中,要理解中國傳統(tǒng)知識和思想,首先就要理解五行說的來龍去脈和精神實質(zhì)。古往今來,對五行說起源的解說可謂層出不窮。今甘肅中醫(yī)學院梁永林從對太陽運動出現(xiàn)四時變化的觀察,以及“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的哲學命題出發(fā),論述了五行概念產(chǎn)生的淵源,并對“土載四行”的原理進行了深入剖析。本版將分兩部分連續(xù)刊出。
關(guān)于五行的起源,有“五材說”、“五方說”、“五季說”、“五德終始說”、“五星說”、“五工說”、“五指說”、“五種元素說”等。但筆者認為這些認識不能很好地解釋陰陽與五行的源淵,以及五行中“土載四行”、“土為萬物之母”、“土旺于四時”的原理。筆者擬從古人對生命來源的認識過程,探討五行觀念形成的軌跡。
圖騰崇拜由大母神(獨立神)
向?qū)ε忌竦霓D(zhuǎn)變
原始人類關(guān)注的兩大主題是:生與死。生(長生不死)是一種永恒的渴望;而關(guān)注死,人們是希望再生(死而復生、種的綿延不絕,長生不死)。總的來說還是一個字:生。即“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辭下》),“生”是中國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標,“生”是事物發(fā)展的最高原則。因此古代先民們對具有長生不死以及死而復生能力的萬物是非常崇拜的,稱之為圖騰崇拜,這種圖騰崇拜在上古時期非常普遍。首先是對女性的崇拜,因為是女人生育了人類。即而移情為對蛙、魚、蛇,以及對月亮、太陽等的崇拜,希望能賦予人們超人的“生”的能力。稱黃河是母親河、稱大地為母親,也是因為它們有著“生”的能力。
但是,當人類后來認識到男女交媾才能生人的時候,他們不得不重新溯源。趙國華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論》中推想:“古代人類溯源的邏輯是,既然女性不能獨自生人,混沌之初或洪水之后,就必須有一男一女,于是,便編織了兄妹(伏羲女媧兄妹通婚神話)可以結(jié)婚的種種理由。”既然女性不能單獨生人,移情為水、地也不能單獨生物。如《易經(jīng)》“水火既濟、地天泰”之說,認為只有水火既濟,地天交泰才能化生萬物。
“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根源”
觀念的形成
生殖祟拜的歷史給中國的哲學家們以極大的啟示。原始的世界是自然與人生,客體與主體渾然同在的世界。從這一邏輯出發(fā),既然人類的發(fā)展演變由男女媾和的創(chuàng)生行為演變而來,那么天地萬物的自然世界也必然存在這一個相同的生殖規(guī)律。這個以男女媾合為原型的基本規(guī)律,在中國古代哲學中被抽象為兩個基本的生殖符號——陰與陽。
但是我們知道根據(jù)陰陽屬性的規(guī)定,男、天、火屬陽,女、地、水屬陰,而“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火曰炎上,水曰潤下”怎么能相交呢?由于男女相交時,男女之體位,以及男給女精液,女才能懷孕生孩子,就像天上下雨,地上萬物才能生長,地里要播種子,才能長出莊稼來一樣。根據(jù)先民的移情,認識到只有“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即只有“陰氣上升,陽氣下降”才能交相感應(yīng)。
可見,根據(jù)先民的移情,由“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周易·系辭上》)移情至“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周易·系辭上》)進而提出:“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及“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易·咸》)的命題,指出了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根源和動力?!兜赖陆?jīng)·四十二》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淮南子·天文訓》:“陰陽合和而萬物生。”
從生殖崇拜到天地交合,再發(fā)展到陰陽感應(yīng),是中國哲學思想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又是中國哲學生命內(nèi)涵的基本構(gòu)成。從天地的感應(yīng)、男女的感應(yīng)到普遍意義上的陰陽感應(yīng),這便是中國生命文化的開端。至此,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從古代哲學到中醫(yī)學,還是從中醫(yī)學到古代哲學,它們彼此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認識到只有陽氣下降,陰氣上升,交感合和,才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