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只借不還”的藥鍋

    常言道“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然而對于藥鍋卻是“只借不還”。

    在中國許多地區(qū),一般人家都不購置藥鍋,認為有它在家會招來疫病,多采取借用或代煎。陜西旬陽一帶還流行“偷藥鍋”的習俗,患者需要熬藥,不愿向沉疴久病的患者家借藥鍋,怕借藥鍋時連病也借來了。于是常采用悄悄“偷”的辦法,用畢再悄悄歸還。丟了藥鍋的人家不但不追查,不惱怒,反而心情愉快,很高興,認為家中病人即將康復痊愈。

    現(xiàn)在人們從藥店抓回藥后,用藥鍋煎藥。而在上古時代,是沒有藥鍋的。人們服用草藥直接放在口中咀嚼吞咽,這樣既不衛(wèi)生,又不科學。直到后來有了陶器,人們才逐步改用加水煎煮草藥的方法。據《史記》載,草藥湯液的始創(chuàng)者,是三千多年前商湯的宰相伊尹。伊尹原是商湯妻子陪嫁的奴隸,他聰慧靈敏,精明能干,還是位烹飪大師。根據烹調方法,他由此及彼,“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用當時的陶制器皿煎煮草藥,第一次創(chuàng)制了草藥湯液。

    千百年來,煎藥器具出現(xiàn)了多種多樣的藥鍋、藥罐、罐壺等。由于地域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對藥具叫法也不盡相同。北方人習稱藥鍋,南方人習稱藥罐,而在中國臺灣、粵東和閩南地區(qū),人們則把藥鍋習稱為“急銷”。傳說宋仁宗景祐元年,閩、臺一帶瘟疫流行,疫區(qū)人亡田荒,一片悲涼慘景。這時有位名醫(yī)吳夲,帶領徒弟采藥治病,救活了許多人,被海峽兩岸同胞尊稱為救苦救難的“醫(yī)靈真人”。當時患病的人太多,所用藥具又太雜,規(guī)格不一,以至影響療效。為改變這一狀況,吳夲急忙趕往粵東地區(qū),選擇廠家,研制模型,統(tǒng)一規(guī)格和質量標準,燒制了一批批質量高、價格低的藥罐投放市場,供老百姓急用。但當時老百姓聞藥色變,忌諱“藥罐”二字,臨時又沒有一個恰當?shù)拿謥泶妗?缮倘思敝其N,老百姓也急著用。吳夲急中生智,便說:“眼下此物正急用,就姑且叫它‘急銷’吧!”從此,“急銷”作為藥罐的代名詞,在中國臺灣、閩南、粵東民間叫開了。(孔令琳)

更多中藥材
  • 蔣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華佗中醫(yī)院閆敏,女,35歲,2011年8月6日初診。惡心嘔吐8月余,飯后即吐,飲水也即吐,夜間從鼻中流水,量多。經中西醫(yī)治療無效。刻診:飯后飲水即惡心嘔吐,打嗝即吐,夜間鼻中流清水,消瘦,納差,大便頭干,日4~5次,尿頻......
  • 牛群 甘肅省莊浪縣楊河鄉(xiāng)衛(wèi)生院 孫芳芳 甘肅省莊浪縣趙墩鄉(xiāng)衛(wèi)生院胃為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之倉、氣血之海,與脾合稱為“后天之本”。胃之受納腐熟功能正常,表現(xiàn)為食欲如常,舌苔淡白,面色榮潤,脈象不浮不沉、從容和緩、節(jié)律一致......
  • 王兵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編者按:閻艷麗為河北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醫(yī)藥學術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出身中醫(yī)世家,從事中醫(yī)教學、臨床、科研40余年,臨床善以經方化裁治療百病,其學生總結其運用經方治驗五則,本版今起陸續(xù)介紹。陳某某,女,成年......
  • 各種原因使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稱為發(fā)熱。中醫(yī)學認為,凡六淫邪毒、疫癘之氣入侵肌腠,正邪相爭,或內傷七情,飲食勞倦而致人體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失調,表現(xiàn)以發(fā)熱為主要癥狀,體溫升高在39℃以上者,稱為高熱。臨床可分為外感高熱與內傷高熱,以外感高......
  • 苗小玲 河南中醫(yī)學院經方研究所腦囊蟲病是由寄生蟲(豬絳蟲為主)所傳染的一種頑固性腦組織及大腦中樞嚴重損傷的顱腦內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遺癥多。根據臨床特征可分為腦實質型、腦室型、腦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醫(yī)學院王付教授多年臨床用純中藥治療本病,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