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藥性賦--平性藥

    詳論藥性,平和惟在。

    以磠砂而去積;用龍齒以安魂。

    青皮快膈除膨脹,且利脾胃;芡實益精治白濁,兼補真元。

    原夫木賊草去目翳,崩漏亦醫(yī);花蕊石治金瘡,血行則卻。

    決明和肝氣,治眼之劑;天麻主頭眩,怯風之藥。

    甘草和諸藥而解百毒,蓋以氣平;石斛平胃氣而補腎虛,更醫(yī)腳弱。

    觀乎商陸治腫,覆盆益精。

    琥珀安神而散血;朱砂鎮(zhèn)心而有靈。

    牛膝強足補精,兼療腰痛;龍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

    甘松理風氣而痛止;蒺藜療風瘡而目明。

    人參潤肺寧心,開脾助胃;蒲黃止崩治衄,消癆調(diào)經(jīng)。

    豈不以南星醒脾,去驚風痰吐之憂;三棱破積,除血塊氣滯之癥。

    沒食主泄瀉而神效;皂角治風痰而響應。

    桑螵蛸療遺精之泄;鴨頭血醫(yī)水腫之盛。

    蛤蚧治癆嗽,牛蒡子疏風壅之痰;全蝎主風癱,酸棗仁去怔忡之病。

    嘗聞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大腹子去膨下氣,亦令胃和。

    小草、遠志,俱有寧心之妙;木通、豬苓,尤為利水之多。

    蓮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沒藥乃治瘡散血之科。

    郁李仁潤腸宣血,去浮腫之疾;茯神寧心益智,除驚悸之痾。

    白茯苓補虛勞,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結血,獨利水道以無毒。

    因知麥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麥有止汗養(yǎng)心之力。

    白附子去面風之游走;大腹皮治水腫之泛溢。

    樁根白皮主瀉血;桑根白皮主喘息。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健脾胃而進飲食。

    五加皮堅筋骨以立行;柏子仁養(yǎng)心神而有益。

    抑又聞安息香辟惡,且止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實為飲食之資。

    僵蠶治諸風之喉閉;百合戀肺癆之嗽萎。

    赤小豆解熱毒,瘡腫宜用;枇杷葉下逆氣,噦嘔可醫(yī)。

    連翹排瘡膿與腫毒;石南葉利筋骨與毛皮。

    谷芽養(yǎng)脾,阿魏除邪氣而破積;紫河車補血,大棗和藥性以開脾。

    然而鱉甲治癆瘧,兼破癥葭;龜甲堅筋骨,更療崩疾。

    烏梅主便血瘧疾之用;竹瀝治中風聲音之失。

    此六十八種藥性之平者也。

更多中藥材
  • 其實腿抽筋與缺鈣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完全相對等啊,缺鈣會導致腿抽筋,但是如果過渡勞累,比如我們平常不爬山,突然爬山了,然后夜晚回來以后就發(fā)酸,腿抽筋,肌肉抽筋,肌肉痙攣,這不是缺鈣引起,而是肌肉疲勞引起的,所以這個腿抽筋不完全是缺鈣引起的,......
  • 吃完飯就要上廁所,大便不成型,跟脾胃虛弱以及腎陽不足有關。中醫(yī)講,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虛弱就不能收那水谷和運化精微,導致胃腸傳導失常,或者因為腎陽不足,脾失溫煦,導致運化失常,就會出現(xiàn)消化不良,吃完飯就要上廁所,同時還伴有大便不成形的現(xiàn)......
  • 中醫(yī)認為,脾主四肢,主肌肉,運動四肢就是健運脾胃,所以飯后走一走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剛吃飽飯,胃內(nèi)食物量增加,胃處于充盈狀態(tài),此時走一走會增加胃的負擔,對健康反而不利。所以最好吃飽飯后先休息20到30分鐘,再出門散步。快轉發(fā)給你身邊還不知道......
  • 烏雞白鳳丸和人參養(yǎng)榮丸都用于治療月經(jīng)量少的問題,但兩者還是有區(qū)別的。首先,烏雞白鳳丸由烏雞、鹿角膠、鱉甲、人參、黃芪、當歸等藥物組成,用于治療由氣血兩虧導致的月經(jīng)量過少、帶下量多、腰膝酸軟等癥狀,能夠補氣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止帶。而人參養(yǎng)榮丸是有炙甘......
  • 首先對于補益類中藥,最好是飯前服用,有利于吸收。通腸潤便的藥可以空腹服用,有利于清除腸胃的積滯。而對于消化藥和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最好是飯后服用,因為這個時候胃中存在較多的食物,藥物和食物混合可以減輕藥物對胃的刺激。其實不同的病癥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