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慈竹籜

    《中藥大辭典》:慈竹籜拼音注音Cí Zhú Tuò別名

    慈竹筍殼(《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慈竹。

    功能主治

    ①《綱目》:"治小兒頭身惡瘡,燒散和油涂之,或入輕粉少許。"

    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吐血。"

    ③《四川中藥志》:"治犬(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或燒灰沖服。外用:燒存性調(diào)搽。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慈竹籜拼音注音Cí Zhú Tuò別名

    慈竹筍殼

    英文名sheaths of Omei Mountain Bamboo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禾本科植物慈竹籜片。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i)Keng f.[Sinocal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現(xiàn)多見于農(nóng)家栽培房前屋后的平地或低丘陵。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各地。

    原形態(tài)

    慈竹 植株呈喬木狀。高5-10m,梢端細長作弧形或下垂,全竿共30節(jié)左右;節(jié)間圓筒形,長15-30(-60)cm,徑3-6cm,表面貼生灰白色或褐色疣基小刺毛;竿環(huán)平坦;籜環(huán)明顯;籜鞘革質(zhì),背部密被白色短柔毛和棕黑色刺毛,鞘口寬廣而下凹,略呈“山”字形,籜耳無;籜舌呈流蘇狀,連同繸毛高約1cm許;籜片兩面均被白色小刺毛,具多脈。竿每節(jié)約有20條以上的分枝,呈半輪生狀簇聚,水平伸展,主枝稍顯著,其下部節(jié)間長可10cm,徑約5mm。末級小枝具數(shù)葉乃至多葉;葉鞘長4-8cm,無毛,具縱肋;葉舌截形,棕黑色,高1-1.5mm,上緣嚙蝕狀細裂;葉片窄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被細柔毛,次脈5-10對;葉柄長2-3mm?;ㄖκ澢麓?,長20-60cm,節(jié)間長1.5-5.5cm;假小穗長達1.5cm;穎0-1,長約6-7mm;外稃寬卵形,具多脈,邊緣生纖毛,內(nèi)稃脊上有纖毛;鱗被3-4;雄蕊6;花柱具微毛,向上分裂為2-4羽毛狀柱頭。果實紡綞形,黃棕色,易與種子分離而為囊狀果。筍期6-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花期多在7-9月,但可持續(xù)數(shù)月之久。

    功能主治

    止血;解毒。主吐血;惡瘡;犬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燒灰研末沖。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diào)搽。

    各家論述

    1.《綱目》:治小兒頭身惡瘡,燒散和油涂之,或入輕粉少許。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吐血。

    3.《四川中藥志》:治犬(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果根拼音注音Bái Guǒ Gēn出處《重慶草藥》來源為銀杏種植物銀杏的根或根皮。9~10月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果“條?;瘜W成分根皮含白果苦內(nèi)酯C、M、A、B。性味味甘,性溫平,無毒。注意寒盛未解,勿用。功能主治益氣補......
  • 拼音注音Bái Guǒ Hú Jì Shēnɡ別名歐寄生來源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卵葉槲寄生的帶葉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scum album L.var.meridianum Danser[V.albumL.subsp.merid......
  • 別名硬根紫草來源紫草科白果紫草Lithospermum officinale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新疆?;瘜W成分根含紫草色素。功能主治外用治關(guān)節(jié)炎。用法用量全草適量,煎水外洗。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槍桿拼音注音Bái Qiānɡ Gǎn別名根根藥、對節(jié)木、狗骨頭樹來源木犀科白蠟樹屬植物白槍桿Fraxinus malacophylla Hemsl.,以根入藥。秋冬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澀,寒。功能主治清熱,利......
  • 拼音注音Bái Qiānɡ Gǎn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白槍桿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raxinus malacophylla Hemsl.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挖,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布于廣西、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