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孫思邈的《養(yǎng)生銘》

    陜西省耀縣孫家源是我國唐代名醫(yī)孫思邈的故鄉(xiāng)。當?shù)厮幫鯊R前立有一方石碑,上面刻有孫思邈所著的《養(yǎng)生銘》,全文如下:

    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

    神疲心易疫,氣弱病來侵。

    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寢鳴天鼓,寅興漱玉津。

    妖邪難侵犯,精氣自全身。

    若要無諸病,常當節(jié)五辛。

    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

    壽夭休論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孫思邈是一位道教信奉者,他極看重人的“精、氣、神”,視其為人身三寶。所以一開篇他就從人的精神及清志來闡述安定人體的內在環(huán)境的重要性。其次,他提出要注意飲食,特別要防止夜間大吃大喝。所謂“節(jié)五辛”,則是“不使五味偏傷”。他特別提到“漱玉津”,即為早晨醒來,以含舐上下腭,待生津滿口時即咽下。

    孫思邈養(yǎng)生有道,年逾百歲,仍身強體健,人稱“百齡名醫(yī)”。中老年人今天重溫這篇《養(yǎng)生銘》,對養(yǎng)生亦大有裨益。

更多中藥材
  •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講一講出自于《景岳全書》的左歸丸和右歸丸的異同。那么首先我們來看左歸丸這首方子主要解決的是真陰虧虛之證,那這首方子是張景岳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化裁而來的,那么因為此時的患者是一個真陰虧虛,六味地黃丸只是解決了腎陰不足之......
  • 那么健忘與生性遲鈍,天資不足還是有不同的。歷代醫(yī)家認為健忘與心,脾,腎三臟密切相關,那么形成健忘的病機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一塊兒分享一下健忘常見的幾種病機。首先就是我們這兒說的心脾不足了。心脾不足我們常見的就是失眠,健忘,心悸,怔仲,......
  • 首先是肺,我們都知道肺有通調水道,宣發(fā)肅降之力,如果肺的通調水道宣發(fā)肅降之力降低,就會導致水液代謝功能失常,出現(xiàn)水腫的臨床表現(xiàn),第二個就是我們說的脾,脾有運化水液功能,如果脾的運化功能降低,水濕內停,停于腸中,就會出現(xiàn)腹瀉,在這種情況,水濕......
  • 大家好,那么今天一同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我們來一塊兒看?;颊吣?,23歲,自述長期盜汗,大便閉結。在診療的過程當中,我們看到的是患者五心煩熱,盜汗的同時面赤心煩,口干口渴,小便黃,大便閉結。舌脈是什么樣呢?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從這個臨床表現(xiàn)來看......
  •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首方劑,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劑局》的參苓白術散。這種方子所主治的病癥就是中焦脾胃氣虛。因運化水液功能降低,水濕內停太嚴重而出現(xiàn)的脾虛濕盛之泄瀉,對于這樣的病癥,臨床表現(xiàn)會有什么?患者所描述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就是這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