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第一節(jié)郁痛

    第一節(jié) 郁痛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癥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郁有積、滯、結等含義。郁病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氣機郁滯為基本病變,是內科病證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據統(tǒng)計,類屬郁病的病例,約占綜合性醫(yī)院內科門診人數的10%左右。據有的醫(yī)院抽樣統(tǒng)計,內科住院病例中,有肝郁證表現者約占21%左右。郁病的中醫(yī)藥療效良好,尤其是結合精神治療,更能收到顯著的療效。所以屬于郁病范圍的病證,求治于中醫(yī)者甚多。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記載了屬于郁病的臟躁及梅核氣兩種病證,并觀察到這兩種病證多發(fā)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療方藥沿用至今。元代《丹溪心法,六郁》提出了氣、血、火、食、濕、痰六郁之說,創(chuàng)立了六郁湯、越鞠丸等相應的治療方劑。明代《醫(yī)學正傳》首先采用郁證這一病證名稱。自明代之后,已逐漸把情志之郁作為郁病的主要內容。如《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郁證門》說:“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郁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景岳全書·郁證》將情志之郁稱為因郁而病,著重論述了怒郁、思郁、憂郁三種郁證的證治。《臨證指南醫(yī)案·郁》所載的病例,均屬情志之郁,治則涉及疏肝理氣、苦辛通降、乎肝熄風、清心瀉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絡、化痰滌飲、益氣養(yǎng)陰等法,用藥清新靈活,頗多啟發(fā),并且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療對郁病具有重要的意義,認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綜上可知,郁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內。狹義的郁,即單指情志不舒為病因的郁。明代以后的醫(yī)籍中記載的郁病,多單指情志之郁而言。

    根據郁病的臨床表現及其以情志內傷為致病原因的特點,主要見于西醫(yī)學的神經衰弱、癔病及焦慮癥等。另外,也見于更年期綜合征及反應性精神病。當這些疾病出現郁病的臨床表現時,可參考本節(jié)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憤懣郁怒,肝氣郁結厭惡憎恨、憤懣惱怒等精神因素,均可使肝失條達,氣機不暢,以致肝氣郁結而成氣郁,這是郁證主要的病機。因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郁日久,影響及血,使血液運行不暢而形成血郁。若氣郁日久化火,則發(fā)生肝火上炎的病變,而形成火郁。津液運行不暢,停聚于臟腑、經絡,凝聚成痰,則形成痰郁。郁火耗傷陰血,則可導致肝陰不足。

    2.憂愁思慮,脾失健運由于憂愁思慮,精神緊張,或長期伏案思索,使脾氣郁結,或肝氣郁結之后橫逆侮脾,均可導致脾失健運,使脾的消磨水谷及運化水濕的功能受到影響。若脾不能消磨水谷,以致食積不消,則形成食郁。若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內停,則形成濕郁。水濕內聚,凝為痰濁,則形成痰郁?;馃醾?,飲食減少,氣血生化乏源,則可導致心脾兩虛。

    3.情志過極,心失所養(yǎng)由于所愿不遂,精神緊張,家庭不睦,遭遇不幸,憂愁悲哀等精神因素,損傷心脾,使心失所養(yǎng)而發(fā)生一系列病變。若損傷心氣,以致心氣不足,則心悸、短氣、自汗;耗傷心陰以致心陰虧虛,心火亢盛,則心煩、低熱、面色潮紅、脈細數;心失所養(yǎng),心神失守,以致精神惑亂,則悲傷哭泣,哭笑無常。心的病變還可進一步影響到其他臟腑。

    情志內傷是郁病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病,除與精神刺激的強度及持續(xù)時間的長短有關之外,也與機體本身的狀況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諸郁源流》說:“諸郁,臟氣病也,其原本于思慮過深,更兼臟氣弱,故六郁之病生焉?!闭f明機體的“臟氣弱”是郁病發(fā)病的內在因素。

    綜上所述,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內傷。其病機主要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yǎng)及臟腑陰陽氣血失調。郁病初起,病變以氣滯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結、食滯等,多屬實證。病久則易由實轉虛,隨其影響的臟腑及損耗氣血陰陽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腎虧虛的不同病變。

    【臨床表現】

    絕大多數郁病患者的發(fā)病緩慢,發(fā)病前均有一個情志不舒或思慮過度的過程。氣機郁滯所引起的氣郁癥狀,如精神抑郁、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等,為郁病的各種證型所共有,是郁病的證候特征。郁病所表現的胸脅脹滿疼痛,范圍比較彌散,不易指明確切部位,一般多以胸脅部為主;以滿悶發(fā)脹為多見,即或有疼痛一般也較輕,脹滿的感覺持續(xù)存在。郁病表現的各種癥狀,其程度每隨情緒的變化而增減。

    在氣郁的基礎上繼發(fā)其他郁滯,則出現相應的癥狀,如血郁兼見胸脅脹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質有瘀點、瘀斑,或舌紫暗;火郁兼見性情急躁易怒,胸悶脅痛,嘈雜吞酸,口干而苦,便秘,舌質紅,苔黃,脈弦數;食郁兼見胃脘脹滿,噯氣酸腐,不思飲食;濕郁兼見身重,脘腹脹滿,噯氣,口膩,便溏腹瀉;痰郁兼見脘腹脹滿,咽中如物梗塞,苔膩。

    臟躁發(fā)作時出現的精神恍惚,悲哀哭泣,哭笑無常,以及梅核氣所表現的咽中如有炙臠,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等癥,是郁病中具有特征性的證候。郁病日久,則常出現心、脾、肝、腎虧損的虛證癥狀。

    【診斷】

    1.以憂郁不暢,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臠為主癥。多發(fā)于青中年女性。

    2.病史:患者大多數有憂愁、焦慮、悲哀、恐懼、憤懣等情志內傷的病史。并且郁病病情的反復常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

    3.各系統(tǒng)檢查和實驗室檢查正常,除外器質性疾病。

    【鑒別診斷】

    1.虛火喉痹郁病中的梅核氣應注意和虛火喉痹相鑒別。梅核氣多見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覺咽中有物梗塞,但無咽痛及吞咽困難,咽中梗塞的感覺與情緒波動有關,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時,癥狀可減輕或消失,而當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時,則梗塞感覺加重。虛火喉痹則以青中年男性發(fā)病較多,多因感冒,長期煙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發(fā),咽部除有異物感外,尚覺咽干、灼熱、咽癢。咽部癥狀與情緒無關,但過度辛勞或感受外邪則易加劇。

    2.噎膈梅核氣應當與噎膈相鑒別。梅核氣的診斷要點如上所述,噎膈多見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覺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難的程度日漸加重,食管檢查常有異常發(fā)現。

    3.癲病郁病中的臟躁一證,需與癲病相鑒別。臟躁多發(fā)于青中年婦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間歇性發(fā)作,發(fā)作時癥狀輕重常受暗示影響,在不發(fā)作時可如常人。而癲病則多發(fā)于青壯年,男女發(fā)病率無顯著差別,病程遷延,心神失常的癥狀極少自行緩解。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明受病臟腑與六郁的關系郁病的發(fā)生主要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yǎng),應依據臨床癥狀,辨明其受病臟腑側重之差異。郁病以氣郁為主要病變,但在治療時應辨清楚六郁,一般說來,氣郁、血郁、火郁主要關系于肝;食郁、濕郁、痰郁主要關系于脾;而虛證證型則與心的關系最為密切。

    2.辨別證候虛實六郁病變,即氣郁、血郁、化火、食積、濕滯、痰結均屬實,而心、脾、肝的氣血或陰精虧虛所導致的證候則屬虛。

    治療原則

    理氣開郁、調暢氣機、怡情易性是治療郁病的基本原則。正如《醫(yī)方論·越鞠丸》方解中說:“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疏通,郁之何有?”對于實證,首當理氣開郁,并應根據是否兼有血瘀、痰結、濕滯、食積等而分別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濕、消食等法。虛證則應根據損及的臟腑及氣血陰精虧虛的不同情況而補之,或養(yǎng)心安神,或補益心脾,或滋養(yǎng)肝腎。對于虛實夾雜者,則又當視虛實的偏重而虛實兼顧。

    郁病一般病程較長,用藥不宜峻猛。在實證的治療中,應注意理氣而不耗氣,活血而不破血,清熱而不敗胃,祛痰而不傷正;在虛證的治療中,應注意補益心脾而不過燥,滋養(yǎng)肝腎而不過膩。正如《臨證指南醫(yī)案·郁》指出,治療郁證“不重在攻補,而在乎用苦泄熱而不損胃,用辛理氣而不破氣,用滑潤濡燥澀而不滋膩氣機,用宜通而不揠苗助長”。

    除藥物治療外,精神治療對郁病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解除致病原因,使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疾病,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可以促進郁病好轉、痊愈。

    分證論治

    ·肝氣郁結

    癥狀:精神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暢中。

    方藥:柴胡疏肝散。

    本方由四逆散加川芎、香附、陳皮而成。方中柴胡、香附、枳殼、陳皮疏肝解郁,理氣

    暢中;川芎、芍藥、甘草活血定痛,柔肝緩急。

    脅肋脹滿疼痛較甚者,可加郁金、青皮、佛手疏肝理氣。肝氣犯胃,胃失和降,而見噯氣頻作,脘悶不舒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蘇梗、法半夏和胃降逆。兼有食滯腹脹者,可加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消食化滯。肝氣乘脾而見腹脹、腹痛、腹瀉者,可加蒼術、茯苓、烏藥、白豆蔻健脾除濕,溫經止痛。兼有血瘀而見胸脅刺痛,舌質有瘀點、瘀斑,可加當歸、丹參、郁金、紅花活血化瘀?!ぃ?/p>

    ·氣郁化火

    癥狀: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而干,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瀉火。,

    方藥:丹梔逍遙散。

    該方以逍遙散疏肝調脾,加人丹皮、梔子清肝瀉火。

    熱勢較甚,口苦、大便秘結者,可加龍膽草、大黃瀉熱通腑。肝火犯胃而見脅肋疼痛、口苦、嘈雜吞酸、噯氣、嘔吐者,可加黃連、吳茱萸(即左金丸)清肝瀉火,降逆止嘔。肝火上炎而見頭痛、目赤、耳鳴者,加菊花、鉤藤、刺蒺藜清熱平肝。熱盛傷陰,而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去原方中當歸、白術、生姜之溫燥,酌加生地、麥冬、山藥滋陰健脾。

    ·血行郁滯

    癥狀:精神抑郁,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健忘,或胸脅疼痛,或身體某部有發(fā)冷或發(fā)熱感,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解郁。

    方藥:血府逐瘀湯。

    本方由四逆散合桃紅四物湯加味而成。四逆散疏肝解郁,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兼有養(yǎng)血作用,配伍桔梗、牛膝理氣活血,調和升降。

    ·痰氣郁結

    癥狀:精神抑郁,胸部悶塞,脅肋脹滿,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膩,脈弦滑。

    本證亦即《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所說“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之癥?!夺t(yī)宗金鑒·諸氣治法》將本癥稱為“梅核氣”。

    治法:行氣開郁,化痰散結。

    方藥:半夏厚樸湯。

    本方用厚樸、紫蘇理氣寬胸,開郁暢中;半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結,和胃降逆,合用有辛香散結、行氣開郁、降逆化痰的作用。濕郁氣滯而兼胸痞悶、噯氣、苔膩者,加香附、佛手片、蒼術理氣除濕;痰郁化熱而見煩躁、舌紅、苔黃者,加竹茹、瓜蔞、黃芩、黃連清化痰熱;病久人絡而有瘀血征象,胸脅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者,加郁金、丹參、降香、姜黃活血化瘀。

    ·心神惑亂

    癥狀: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罵詈喊叫,舌質淡,脈弦。

    多見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誘發(fā)。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同一患者每次發(fā)作多為同樣幾種癥狀的重復?!督饏T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將此種證候稱為“臟躁”。

    治法:甘潤緩急,養(yǎng)心安神。

    方藥:甘麥大棗湯。

    方中甘草甘潤緩急;小麥味甘微寒,補益心氣;大棗益脾養(yǎng)血。血虛生風而見手足蠕動或抽搐者,加當歸、生地、珍珠母、鉤藤養(yǎng)血熄風;躁擾、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茯神、制首烏等養(yǎng)心安神;表現喘促氣逆者,可合五磨飲子開郁散結,理氣降逆。

    心神惑亂可出現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在發(fā)作時,可根據具體病情選用適當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并結合語言暗示、誘導,對控制發(fā)作,解除癥狀,常能收到良好效果。一般病例可針刺內關、神門、后溪、三陰交等穴位;伴上肢抽動者,配曲池、合谷;伴下肢抽動者,配陽陵泉、昆侖;伴喘促氣急者,配膻中。

    ·心脾兩虛

    癥狀:多思善疑,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治法:健脾養(yǎng)心,補益氣血。

    方藥:歸脾湯。

    本方用黨參、茯苓、白術、甘草、黃芪、當歸、龍眼肉等益氣健脾生血;酸棗仁、遠志、茯苓養(yǎng)心安神;木香理氣,使整個處方補而不滯。心胸郁悶,情志不舒者,加郁金、佛手片理氣開郁;頭痛加川芎、白芷活血祛風而止痛。

    ·心陰虧虛

    癥狀:情緒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咽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養(yǎng)血,補心安神。

    方藥:天王補心丹。

    方中以地黃、天冬、麥冬、玄參滋補心陰,人參、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養(yǎng)血,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丹參養(yǎng)心安神。心腎不交而見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者,可合交泰丸(黃連、肉桂)交通心腎;遺精較頻者,可加芡實、蓮須、金櫻子補腎固澀。

    ·肝陰虧虛

    癥狀:情緒不寧,急躁易怒,眩暈,耳鳴,目干畏光,視物不明,或頭痛且脹,面紅目赤,舌干紅,脈弦細或數。

    治法:滋養(yǎng)陰精,補益肝腎。

    方藥:滋水清肝飲。

    本方由六味地黃丸合丹梔逍遙散加減而成,以六味地黃丸補益肝腎之陰,而以丹梔逍遙散疏肝解郁,清熱瀉火。肝陰不足而肝陽偏亢,肝風上擾,以致頭痛、眩暈、面時潮紅,或筋惕肉響者,加白蒺藜、草決明、鉤藤、石決明平肝潛陽,柔潤熄風;虛火較甚,表現低熱,手足心熱者,可加銀柴胡、白薇、麥冬以清虛熱;月經不調者,可加香附、澤蘭、益母草理氣開郁,活血調經。

    【轉歸預后】

    郁病的各種證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屬于實證的肝氣郁結、血行郁滯、痰氣郁結等證候,病久之后,若損傷心脾,氣血不足,則可轉化為心脾兩虛或心陰虧虛;若損及肝腎,陰精虧虛,則轉化為肝腎陰虛的證候。實證中的氣郁化火一證,由于火熱傷陰而多轉化為陰虛火旺。郁證中的虛證,可以·由實證病久轉化而來,也可以由于憂思郁怒,情志過極等精神因素耗傷臟腑的氣血陰精,而在發(fā)病初期即出現比較明顯的虛證。病程較長的患者,亦有虛實互見的情況。一方面正氣不足,或表現為氣血不足,或表現為陰精虧虛,同時又伴有氣滯、血瘀、痰結、火郁等病變,而成為虛實夾雜之證。

    郁病的預后一般良好。針對具體情況,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對本病的預后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受到刺激后,病情常有反復或波動,易使病情延長。病程較短,而情志致病的原因又是可以解除的,通常都可以治愈;病程較長,而情志致病的原因未能解除者,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才能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

    【預防與調攝】

    正確對待各種事物,避免憂思郁慮,防止情志內傷,是防治郁病的重要措施。醫(yī)務人員深入了解病史,詳細進行檢查,用誠懇、關懷、同情、耐心的態(tài)度對待病人,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在郁病的治療及護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對郁病患者,應作好精神治療的工作,使病人能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進郁病的完全治愈。

    【結語】

    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內傷,其病理變化與心、肝、脾有密切關系。初病多實,以六郁見證為主,其中以氣郁為病變的基礎,病久則由實轉虛,引起心、脾、肝氣血陰精的虧損,而成為虛證類型。臨床上虛實互見的類型亦較為多見。郁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或時作悲傷哭泣。郁病可分為實證和虛證兩類。

    實證類型以氣機郁滯為基本病變,治療以疏肝理氣解郁為主,氣郁化火者,理氣解郁配合清肝瀉火;氣郁夾痰,痰氣交阻者,理氣解郁配合化痰散結;氣病及血,氣郁血瘀者,理氣解郁配合活血化瘀;兼有濕滯者,配合健脾燥濕或芳香化濕;夾食積者,配合消食和胃。虛證宜補,針對病情分別采用養(yǎng)心安神、補益心脾、滋養(yǎng)肝腎等法。虛實互見者,則當虛實兼顧。郁病的各種證候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認識證候間的關系,對指導臨床具有實際意義。郁病的預后一般良好。結合精神治療及解除致病原因,對促進痊愈具有重要作用。

    【文獻摘要】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士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p>

    《靈樞·口問》:“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p>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丹溪心法·六郁》:“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p>

    《景岳全書·郁證》:“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初病而氣結為氣滯者,宜順宜開。久病而損及中氣者,宜修宜補。然以情病者非情不解”。

    《證治匯補·郁證》:“郁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開提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積,猶當分多少治之。”

    《醫(y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瞀悶,即小事不能開展,即是血瘀”;“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俗言肝氣病,無故愛生氣,是血府血瘀”。

    《類證治裁,郁癥》:“七情內起之郁,始而傷氣,繼必及血,終乃成勞。主治宜苦辛涼潤宜通。”

    【現代研究】

    肝郁證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肝氣郁結是最常見的中醫(yī)臟腑證候之一,也是肝病發(fā)病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近十余年來,一些單位對肝郁證進行了實驗及臨床研究,對進一步探明肝郁證的實質及提高辨證論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軍醫(yī)大學抽取680例內科住院病歷進行分析研究,其中符合肝郁證者計146例,占21.47%。肝郁證分布于許多系統(tǒng)的疾病中,但以內分泌、消化、神經、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為多。在肝郁證組中,有復合證征者127例,其中以肝郁脾虛、肝郁化熱、肝郁血瘀為多見,分別占46.45%、25.2%、24.41%,而肝郁傷陰、肝郁濕阻、肝郁痰阻較少見,分別占13.39%、7.09%、7.87%。肝郁證具有女性較多(占55,48%)及中年人較多(占60.98%)的特點[中醫(yī)雜志1989;(10):39]

    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對100例高血壓病、冠心病、胃潰瘍病而辨證為肝郁證的患者進行5-羥色胺含量、甲皺微循環(huán)、血小板聚集率及其超微結構、細胞免疫功能等實驗指標的觀察研究,發(fā)現情志異常是肝郁證的主要病因,且肝郁多伴有血瘀證。用疏肝理氣的柴胡、白芍、香附、枳殼等進行治療后,血壓下降的總有效率為85,72%,癥狀明顯改善,紫黯舌有45.71%消退;冠心病心絞痛中西醫(yī)組的有效率為88.67%,心電圖有效率為40%,其他各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和恢復。該院通過對“怒傷肝”動物模型的多項指標檢測,認為“氣滯”是情志異常引起機體調控功能失常而致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失衡的病理生理過程。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交感中樞的調節(jié)失常,繼而神經體液異常(兒茶酚胺升高),由此引起血液系統(tǒng)高粘凝傾向和血小板功能及形態(tài)異常。另一方面,外周各交感特異性通路調節(jié)功能紊亂,引起心血管功能的改變,尤其是外周阻力血管運動功能的紊亂,引起循環(huán)障礙[中醫(yī)雜志1991;(10):46]。

    湖南醫(yī)學院對辨證為肝郁脾虛的300多例患者進行了多方面的檢測,發(fā)現肝郁脾虛的主要變化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環(huán)核苷酸cAMP/cGMP比值下降,血粘度升高、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小腸吸收功能降低。四項重要變化的同步出現率達65%,說明肝郁脾虛證主要是神經體液失調,氣血運行及消化機能障礙的綜合表現?;颊呓浭韪谓∑⑺幹委熀?,顯示有效,多項測指標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5;(12):732L謝氏等采用中西結合的方法治療抑郁性神經癥。治療組:給予抗抑郁劑丙咪嗪75。125mg/d的同時配合中藥每日1劑,肝氣郁結型:柴胡疏肝散加減;心脾兩虛型:用歸脾湯加減治療。對照組:僅予抗抑郁劑丙咪嗪75-125ms/日。結果表明,兩組總有效率均為100%,總有效率無明顯差別(P>0.05),但中西結合治療組的痊愈率和顯效率明顯高于單用西藥組(P均<0.05),且副作用明顯較單用西藥治療者減輕、減少[中醫(yī)藥導報1999;(5):17]信李氏用黃連菖蒲溫膽湯(黃連、菖蒲、竹茹、枳實、陳皮、甘草、半夏、柴胡、厚樸、茯苓、生姜)加味治療郁癥32例,全部治愈[陜西中醫(yī)1997;(4):174]。

    神經官能癥的治療研究

    神經官能癥是一種常見病,估計約占綜合性醫(yī)院內科門診的10%左右。其起病常與精神因素有關,臨床表現與中醫(yī)的郁證有許多類似之處,應用中醫(yī)藥治療常有較好效果[實用內科學1986;2133]。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會精神病專業(yè)委員會將神經官能癥辨證分為六型:肝郁化火型、肝郁脾虛型、心脾兩虛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其他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9;(10):615]。上海龍華醫(yī)院認為神經官能癥多由心虛肝郁所致,治療以甘麥大棗湯為基礎方,兼肝腎陰虛加二至丸,心脾虧虛加參苓白術散,氣滯血瘀加活血化瘀藥,痰蒙清陽加溫膽湯。所治75例,總有效率為93.3%[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9;(7):15L解放軍208醫(yī)院以自擬方治療神經官能癥(主要為神經衰弱)40例,另有52例除用中藥外還配合電興奮療法,兩組有效率分別為87.5%及90.4%[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6;(12):713L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邵氏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神經衰弱、焦慮癥等屬于郁證范疇者236例,中醫(yī)辨證分5型,(1)肝氣郁結型:治以疏肝理氣解郁;(2)陰虛火旺型:治以滋陰清熱、鎮(zhèn)心安神;(3)心脾兩虛型;治以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4)憂郁傷神型:治以養(yǎng)心安神;(5)氣虛血瘀型:治以益氣養(yǎng)心、化瘀安神。西藥對照組以鹽酸吡哆辛片、谷氨酸片、利眠寧片、多慮乎片、顱痛定片配合治療。結果表明:中醫(yī)辨證論治郁證具有療效高,可重復性強,治愈或緩解后不易反復,無毒副作用等優(yōu)點[中國醫(yī)藥學報1995;10(3):31]。

    吳氏用桃紅四物湯加味治臟躁40例,均有較好效果[;<匕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84;(4):33)信宋氏統(tǒng)計了1960-1986年國內公開發(fā)行的16種期刊30篇文章,用甘麥大棗湯治臟躁病189例,全部加味使用;無效的68例中,50例使用原方,18例加味使用。認為甘麥大棗湯對臟躁病有效,但必須配伍其他方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中國醫(yī)藥學報1987;(4):48]。

    徐氏認為用半夏厚樸湯治梅核氣效果不著時,應進一步調整方藥,可加入合歡花、郁金、香附、佛手解郁理氣;癥兼咽干、咽痛、口干、舌紅,治當清化理氣,用山梔、丹皮、海蛤殼、浙貝母、木蝴蝶、桔梗等;梅核氣癥狀較重,咽中不適且不利者,宜加宜通之晶,如通草、威靈仙、石菖蒲、王不留行等[中醫(yī)雜志1990;(1):37L華氏以旋覆花、代赭石、全瓜蔞、薤白、半夏、黃連、枳實、厚樸、姜黃、路路通、降香等為基本方,治療梅核氣30例[天津中醫(yī)193;(1):37];劉氏用旋覆代赭湯加味治療癔癥球45例,均有較好效果[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4;(4):18]。

更多中藥材
  • 我們人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名字或者是外號,其實植物也是如此,有的植物也是有不同的名字的,而且一個地區(qū)一個叫法,我們都知道中藥材里面多數都是植物,如果我們不了解藥材的別名的話,很有可能會出現抓錯藥無的情況,紫花地丁是中藥材,那么紫花地丁的別名都......
  • 我們在使用藥物之前,最擔心的應該就是藥物的副作用問題了,因為本身疾病就已經非常的折磨了,如果再出現了副作用的話,更是比較的難忍受,一般來說中藥材的副作用不是特別的大,相對于西藥來說要好很多,龍膽草是常見的一種中藥材,那么到底龍膽草副作用大不......
  • 現在電子產品的種類是很多的,正是因為存在的這些電子產品,所以導致了我們的視力越來越差,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如果我們的眼睛出現了問題傷害性是非常大的,不過現在調理眼睛問題的藥物是有很多的,比如谷精草就是其中的一種,那么到底谷精草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 在懷孕之后,如果稍不注意的話,尤其是在用藥這一塊沒有注意的話,就容易導致胎兒發(fā)育不健全的情況出現,這時候為了寶寶的將來著想,我們都會放棄生下來,所以也是有流產的藥物存在的,天花粉這種中藥材就有流產的效果,除此以外,它還有別的作用,那么天花粉......
  • 如果說到女性疾病,相信很多女性朋友都會想到月經不調,的確月經不調是大部分的女性都會出現的疾病,出現了這種疾病之后,女性的月經就會紊亂,有的時候是一個月來好幾次,有的則是延遲好一段時間,這對于女性來說是非常有影響的,需要進行治療,蚤休就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