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辨治痛經的四大妙招!

    痛經是女性常見的問題,凡在經期前后或經期中,發(fā)生下腹部疼痛,或腰骶酸痛及其他不適,嚴重時惡心、嘔吐,甚至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者,稱之痛經。

    由于情志抑郁、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導致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致使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阻,“不通則痛”,因而經行腹痛。若氣血虛弱,肝腎虧損,精虧血少,胞脈、沖任失于濡養(yǎng),亦可引起痛經。

    臨床根據疼痛發(fā)生的時間、性質、部位、疼痛的程度,結合月經的周期、量、色、質以及兼證、舌苔、脈象而辨別寒熱虛實。

    氣滯血瘀

    經前1~2日,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月經量少,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血塊排出后痛減,胸脅、乳房脹痛,舌質紫暗,舌邊有瘀斑或瘀點,脈弦澀。以疏肝理氣、化瘀止痛為治則,膈下逐瘀湯加味,當歸、赤芍、劉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紅花、延胡索、五靈脂、烏藥、香附各12克,枳殼、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參30克。

    寒濕凝滯

    經前、經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熱痛減,月經量少,色暗有塊,畏寒便溏,舌苔白膩,脈沉緊。治則為溫經化瘀、散寒利濕,少腹逐瘀湯加味,小茴香、干姜、肉桂各6克,延胡索、川芎、蒼術各9克,沒藥、赤芍、蒲黃、五靈脂、烏藥、吳茱萸各12克,當歸、茯苓各15克。

    氣血虛弱

    經后1~2日,或經期小腹隱隱作痛,或小腹、陰部下墜,痛而喜按喜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面色少華,食少便溏,舌質淡,脈沉弱。以益氣補血止痛為治則,圣愈湯加減,人參(先煎)、當歸、熟地、雞血藤各15克,黃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紅花12克。

    肝腎虧損

    經后1~2日小腹疼痛,腰骶疼痛酸脹,經色暗淡而量少,質稀薄,頭暈耳鳴,或潮熱,脈細弱,舌苔薄白或薄黃。以益腎養(yǎng)肝止痛為治則,調肝湯加味,當歸、山茱萸、阿膠(烊化)、山藥、香附各12克,白芍、巴戟天、熟地各15克,甘草6克,枸杞子30克,丹皮9克。

更多中藥材
  • 有些疾病適合在夏天治療,因為夏天陽氣比較旺盛,人體也與四時相應,人體的陽氣也被激發(fā)出來,在這個時節(jié)適合有一些冬天易發(fā)的疾病,在這個時候治療。第一個就是咳喘類疾病,很多病人一到入冬或者入秋的時候,就出現(xiàn)肺氣的一些癥狀,比如說咳嗽,喘促,甚至哮......
  • 糖尿病在我們中醫(yī)把它叫做消渴,本質上來講這是以陰虛為主的一系列并發(fā)癥,那么有肺陰虛,胃陰虛,腎陰虛等等,那么總的來說是以氣陰兩虛為主的這么一系列的癥狀表現(xiàn)。那有些病人服用了很多降糖藥,或者已經開始扎胰島素了,但是這個血糖始終呢降得不是很理想......
  • 知百地黃丸呢,出自于清代的《醫(yī)宗金鑒》是在六味地黃湯的基礎之上加了知母和黃柏,經常呢用于治療腎病,糖尿病,更年期綜合癥,男性的遺精,早泄,不育癥等,這些疾病會表現(xiàn)為潮熱,顴紅,口干,煩躁以及失眠盜汗等陰虛火旺的人群。......
  • 黃芪能夠增強免疫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有很多這樣的研究,所以很多人用它來泡水代茶,去預防治療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反復的感冒,哮喘以及慢性胃炎等等。但是大家在使用的時候呢,把握好它的適應癥很關鍵,凡是由于脾肺氣虛而出現(xiàn)氣短,乏力,自汗......
  • 為什么說補中益氣丸是辦公室人群的常備藥?由于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高壓力,過度的用腦和經常熬夜,很多人就會出現(xiàn)胸悶氣短,食欲下降,懶言啊,甚至于肛門下墜啊這些癥狀,這是中氣耗傷的表現(xiàn)。而補中益氣丸當中的白術、柴胡、人參、黃芪等這些藥呢,可以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