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為什么藥補越補越不見效果??

    一些身體虛弱、久病休養(yǎng)、年老體衰之人,常用藥物補養(yǎng),但往往收效不大,甚至根本無效。原因何在?

    中醫(yī)治肌無力肌肉萎縮!

    讓口腔潰瘍不再復發(fā)

    談甲亢病的防與治

    治療皮炎、濕疹、蕁麻疹

    藥不對證

    進補,應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是陰虛還是陽虛?是氣虛還是血虛?然后根據缺啥補啥的原則選用適當的補藥。例如:疲倦乏力、氣短者為氣虛,可服人參等補氣藥;若怕冷、腰酸背痛,屬腎陽虛虧,應服杜仲等益腎壯陽藥;若頭暈、無力、肢體麻木者,屬陰血虧損,應服阿膠、白芍等滋陰補血藥。

    可是,有些人以為,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是身虧體虛,選用人參進補,這是不恰當的;也有些人屬于陰虛火旺體質,卻服用鹿茸,無異于火上加油;有些人感冒發(fā)燒,食積腹脹,便溏泄瀉,若進補,可謂助紂為虐;有些人氣滯、血瘀、痰濁、外感發(fā)熱,也在進補,均為盲目濫補,不但沒有效果,還會加重病情。

    未行引補

    在進補前,最好先行引補,以打好補的基礎。如脾胃消化功能差,或腹脹,可先服香砂六君丸或枳術丸,然后再服補藥,可增加滋補效力。

    劑量不妥

    按照規(guī)定,人參用量每天不超過5g,一般以10日~15日為一療程,必要時,可間隔2周繼續(xù)服用。阿膠每日15g~20g,鹿茸酒每日飲5ml~8ml,蛤蚧每日10g。補藥劑量過小則難奏效,過大則會出現(xiàn)毒副反應。

    服法不當

    服補藥,應當用溫開水送下。茶水有鞣酸,不可用茶水送服,以免鞣酸與補藥中有效成分結合而失去療效。鹿茸應磨成細粉吞服或泡酒飲用,若水煮則會破壞有效成分。

    忽視食補

    一般人總以為人參能補元氣,強壯身體,不必再去食補,殊不知藥補有賴于食補,因藥補功效在于增強神經與內分泌的調節(jié)及機體的抗應激能力,以促進蛋白質與核酸等的合成,改善消化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等的功能,并促其恢復正常。同時,對調節(jié)新陳代謝、刺激造血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等,也有一定作用。而食補能增進食欲,使營養(yǎng)充分吸收。藥補功在扶正,食補功在養(yǎng)生,兩者配合,功力相濟,食借藥力,藥助食威,相輔相成,效果更佳。

更多中藥材
  • 首先過敏性鼻炎,中醫(yī)病名為鼻鼽,以流清水樣鼻涕,打噴嚏,鼻癢和鼻塞為主要癥狀。中成藥可以使用(鼻淵通竅顆粒),是由蒼耳子,辛夷,麻黃,白芷,薄荷還有黃芩,野菊花等這些藥物組成,那么不同于抗生素和激素,那么中成藥不容易產生耐藥性和激素依賴,那......
  • 中醫(yī)認為百病生于氣,而人體的五臟中,脾性濕為太陰,陰氣最盛則脾氣充盛,體內濕氣也會正常的運行,不會出現(xiàn)濕氣停滯在體內的情況。一旦出現(xiàn)脾氣虧虛,濕氣無法運化停滯體內便會形成內濕,聚為濕病。長此以往呢,患者體內的濕血開始泛濫,又因為脾虛無法運,......
  • 第一種藥材:(綿茵陳)它具有清濕退熱作用,用于三焦的濕熱。第二種藥材:(蒼竹)這味藥材也是祛濕的良藥,它還有一定的健脾的作用,脾是運化濕氣的,脾的功能強建了,濕氣運化的多了,就不會有大量的濕氣淤積在身體,適用于濕氣比較重引發(fā)的舌苔白膩,腹痛......
  • 第一:脾氣虛癥,通常表現(xiàn)為容易腹脹,胃口下降,大便稀溏不成形,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者是蒼白無華,舌質淡,胎白,中醫(yī)治療上一般以健脾補氣為主。第二:脾陽虛通常表現(xiàn)為腹部容易感到冷,吃不了涼的食物,喜歡溫熱,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大便稀溏,中醫(yī)......
  • 陳皮作為一種用途很廣的中藥材,它主要有理氣調中,燥濕化痰的作用,并且它歸脾肺經,在治療脾胃氣滯、食滯,咳嗽化痰上有獨特的作用,如果您是因為脾虛引起的腹脹,痰多濕重,那就可以用它,但是呢,如果你是脾胃虛比較明顯,這個時候就需要配黨參,白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