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字典
熱門搜索:
liáng
  • 拼音:liang
  • 注音:ㄌㄧㄤˊ
  • 部首筆畫:3
  • 總筆畫:11
  • 漢字結(jié)構(gòu):獨體結(jié)構(gòu)
  • 簡體部首:
  • 造字法:
  • 五筆86:IYIY
  • 五筆98:IYIY
  • 五行:
  • Unicode:U+6DBC
  • 四角號碼:30196
  • 倉頡輸入法:EYRF
  • GBK編碼:
  • 規(guī)范漢字編號:
提交資料
  • 涼字拼音(帶聲調(diào))
    liáng
  • 涼字筆順
    捺捺橫捺橫豎折橫豎撇捺
  • 基本解釋

    liáng ? ㄌㄧㄤˊ ◎ 同“涼”。

  • 漢語字典

    [①][liáng][《廣韻》呂張切,平陽,來。][《廣韻》力讓切,去漾,來。]亦作“涼1”。(1)薄酒。(2)?。惠p微。(3)寒冷。(4)微寒;清涼。(5)指秋季。參見“涼天”、“涼月”。(6)愁苦。(7)比喻灰心、失望。(8)人煙稀少;冷落。(9)方言。舒適,痛快。(10)通“”。雜色。(11)國名。東晉十六國時期建立在今甘肅省一帶的政權(quán),國號皆稱“涼”。有前涼、後涼、北涼、南涼、西涼等。(12)州名。西漢置,轄境相當(dāng)今甘肅寧夏和青海湟水流域。為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參閱《晉書·地理志上》、《清一統(tǒng)志·涼州府一》。(13)姓。三國魏有涼茂。見《三國志·魏志》本傳。[②][liàng][《廣韻》力讓切,去漾,來。]亦作“涼2”。(1)把熱東西放一會兒,使之變涼。(2)把東西放在通風(fēng)處使干燥。今作“晾”。(3)方言。猶冷落,撇在一邊。(4)通“亮”。輔佐。(5)通“諒”。參見“涼2陰”。

    音韻參考

    [上古音]:陽部來母,liang[廣 韻]:呂章切,下平10陽,liáng,宕開三平陽來[平水韻]:下平七陽[唐 音]:*liɑng[國 語]:liáng,liàng[粵 語]:loeng4[閩南語]:liang5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巳集上】【水字部】 涼; 康熙筆畫:12; 頁碼:頁628第24【唐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張切,??音良?!菊f文】薄也?!咀髠鳌でf三十二年】虢多涼德?!∮诛L(fēng)名?!径Y·月令】孟秋之月涼風(fēng)至?!∮种菝!緩V韻】漢武帝攺雍州爲(wèi)涼州?!∮中?。魏太子太傅山陽涼茂?!∮峙c?同?!局芏Y·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yī)酏。 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音亮。佐也。【詩·大雅】涼彼武王。本亦作諒?!卷n詩】作亮?!∮中乓??!驹姟ご笱拧繘鲈徊豢?。
  •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小篆 楷體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臺灣細(xì)明體香港明體日本明朝體韓國明朝體舊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