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西銘
聲律啟蒙
說苑
訓蒙駢句
張子正蒙
申鑒
小兒語
朱子語類
鹽鐵論
鑒略妥注
老子道德經(jīng)校釋 第一章
作者:
《老子道德經(jīng)校釋》老子
洪頤烜曰:道德經(jīng)王輔嗣本,今世所行,俱有分章。此本雖不記章數(shù),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別之。其中亦有與今王本不同者,如今王本“道沖而用之”至“象帝之先”為三章,“天地不仁”至“不如守中”為四章,“谷神不死”至“用之不勤”為六章,此本皆并為一?!肮视兄詾槔?,無之以為用”,今王本屬十二章,此本無“故”字,二句屬下章之首?!爸貫檩p根,靜為躁君”,今王本為二十七章,此本屬上章之末。陸德明老子音義已為后人改變其分章,惜不得與此一本證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俞正燮曰:老子此二語,“道”“名”,與他語“道”“名”異;此言“道”者言詞也,“名”者文字也。文子精誠云:“名可名,非常名;著于竹帛,鏤于金石,皆其麤也。”上義云:“誦先王之書,不若聞其言;聞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故名可名,非常名也?!鄙隙Y云:“先王之法度有變易,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也?!被茨媳窘?jīng)訓云:“至人鉗口寢說,天下莫知貴其不言也。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著于竹帛,鏤于金石,可傳于人者,其麤也。晚世學者博學多聞,而不免于惑?!笨姺Q訓云:“道之有篇章形埒者,非其至者也。”道應訓云:“桓公讀書于堂,輪扁曰:‘獨其糟粕在耳?!世献釉唬骸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苯砸岳献印暗馈睘檠栽~,“名”為文字。
謙之案:俞說是也。老子著五千之文,于此首發(fā)其立言之旨趣。蓋“道”者,變化之總名。與時遷移,應物變化,雖有變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謂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為不可言。高誘注淮南泛論訓曰:“常道,言深隱幽冥,不可道也?!眰侮P尹子推而廣之,謂“不可言即道”。實則老子一書,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非不可言說也。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也。自解老者偏于一面,以“?!睘椴蛔儾灰字^,可道可名則有變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林希逸),于是可言之道,為不可言矣;可名之名,為不可名矣。不知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既無永久不變之道,亦無永久不變之名。故以此處世,則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四十九章)。以此應物,則“建之以常無有”(莊子天下篇),言能常無、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無,故曰“復命曰?!保ㄊ拢爸驮怀!保ㄎ迨逭拢<捶浅R?。夫旦明夜闇,死往生來,安時處順,與時俱往,莊子所云:“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煲?。”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若不可變、不可易,則安有所謂常者?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
嚴可均曰:“無名”,各本作“無”,下皆放此?!疤斓厥肌?,御注與此同。河上、王弼作“天地之始”,下句亦有“之”字。
魏稼孫曰:嚴校云:“各本作‘無’,下皆放此。”后“行無行”一條,校語同。按是刻道經(jīng)皆作“無”;德經(jīng)前作“無”,“行無行”以下作“無”。此條當云“道經(jīng)放此”。
羅振玉曰:景龍本、敦煌本“無”皆作“無”,下并同,御注石本作“無”。又景龍、御注、敦煌三本均無二“之”字,河上本有。
謙之案:經(jīng)典釋文卷二周易音義云:“‘無’音無,易內(nèi)皆作此字。說文云:‘奇字無也,通于元,此虛無道也。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彼鬃鳌皵?,非。旡音暨,“◆”等字從之。老子作“無”,與易同。又王弼、傅奕、范應元本均有“之”字。范本“萬”作“萬”?!盁o名天地始”,史記日者傳引作“無名者,萬物之始也”。王弼注:“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彼苾删浣宰鳌叭f物”,非。案“始”與“母”不同字義。說文:“始,女之初也?!薄澳浮眲t“象懷子形,一曰象乳子也”。以此分別有名與無名之二境界,意味深長。蓋天地未生,渾渾沌沌,正如少女之初,純樸天真。經(jīng)文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彼氖拢骸坝猩跓o。”此無名天地始也?!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則生生不息;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有名萬物母也。又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亦皆“天地”與“萬物”二語相對而言。
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
范應元曰:古本并河上公、王弼、李若愚、張君相“常無”上并有“故”字。又引音辯云:“常無、常有,合作斷句。”
王應麟曰:首章以“有”“無”字斷句,自王介甫始。 嚴可均曰:御注與此同。“觀”上,河上、王弼有“以”字,下句亦然。
羅振玉曰:敦煌三本均無“故”字及二“以”字。又“徼”,敦煌本作“曒”。 俞樾曰:按易州唐景龍二年所刻道德經(jīng)碑無兩“以”字,當從之。司馬溫公、王荊公并于“無”字絕句,亦當從之。
易順鼎曰:按莊子天下篇:“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薄俺o有”即此章“常無”“常有”,以“常無”“常有”為句,自莊子已然矣。
謙之案:御注、邢玄、景福、慶陽、樓正、磻溪、顧歡、彭耜、高翿均無“故”字?!搬琛?,傅、范本與碑本同,宜從敦煌本作“曒”。十四章“其上不皦”,景龍本亦作“曒”,是也。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八十四引:“說文‘徼’作‘循也’,以遮遏之?!笔轻栌姓谟?,在此無義。又卷七十九、卷八十三引:“說文‘曒’從日,◆聲,二徐本無?!碧餄撛唬骸鞍富哿找n‘明也’,韻會云‘明也’,未著所出。詩‘有如曒日’,詩傳云:‘曒,光也。’說文古本舊有‘曒’字,后世或借用‘皎’?!ā?,月之白也,詩‘月出皎兮’是也。或借用‘皦’,皦,白玉之白也,論語‘皦如’是也。字義各有所屬,‘有如曒日’之‘曒’,碻從日,不從白也?!保ㄒ磺薪?jīng)音義引說文箋卷七)經(jīng)文“常無觀其妙”,妙者,微眇之謂,荀悅申鑒所云:“理微謂之妙也?!薄俺S杏^其曒”,“曒”者,光明之謂,與“妙”為對文,意曰理顯謂之曒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謙之案:陳景元藏室纂微篇以“此兩者同”為句。嚴復曰:“同字逗,一切皆從同得。”惟“同出”“異名”為對文,不應于“同”字斷句。又蔣錫昌曰:“‘此兩者同’下十二字,范本無?!卑咐m(xù)古逸叢書范本有此十二字,蔣誤校。又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兩者蓋指有無而言。有無異名,而道通為一。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謙之案:“玄”字,績語堂碑錄因避清帝諱,改為“元”,當據(jù)原碑改正。以下仿此。蓋華夏先哲之論宇宙,一氣而已,言其變化不測,則謂之玄。變化不測之極,故能造成天地,化育萬物,而為天地萬物之所由出。鳶飛魚躍,山峙川流,故曰“眾妙之門”。張衡曰:“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橐鑰元氣,稟受無形。”(御覽引玄圖)揚雄曰:“玄者,幽攤萬類而不見形者也?!保ㄌ?jīng)玄攤圖)義皆出此。
「音韻」李道純曰:“此經(jīng)文辭多協(xié)韻。”鄧廷楨曰:“諸子多有韻之文,惟老子獨密;易、詩而外,斯為最古矣?!眲熍嘣唬骸坝脊彭嵵郑疟乜贾艽许嵵畷?;而周代之書,其純用韻文者,舍易經(jīng)、離騷而外,莫若老子?!苯裨囈越姓a老子韻讀為主,參之以吳棫之韻補,顧炎武之唐韻正,江永之古韻標準,姚文田之古音諧,鄧廷楨之雙硯齋筆記(卷三),李賡蕓之炳燭編,推求經(jīng)文古韻,句求字索。又劉師培、奚侗、陳柱及高本漢之老子韻考(BernhardKarlgren:ThepoeticalpartsinLao-Tsi)說老子古音,頗多肊說,亦有可取者,間附以己見,然后知五千文率諧聲律,斐然成章。韻理既明,則其哲學詩之為美者可知矣。以下試分章述之。此章江氏韻讀:道、道韻(幽部),名、名韻(耕部),始、母韻(之部,母,滿以反),妙、徼韻(宵部,徼,去聲),玄、門韻(文、真通韻,玄,胡均反)。謙之案:“玄”,真部,“門”,文部,文、真通韻。姚文田:玄、玄、門韻,余同。又高本漢:同、名為韻,非。鄧廷楨:道、道,名、名,無韻,亦非。
右景龍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同。河上本(宋刊本)、王弼本(古逸叢書本)、傅奕(經(jīng)訓堂本)、范應元(續(xù)古逸叢書本)并五十九字。嚴可均曰:“‘眾妙之門’句下空一字,所以分章,御注不空。河上于‘道可道’前,題‘體道第一’,王弼題‘一章’。此無標目,下皆放此?!苯癜咐献又鴷舷露笫滥擞蟹终?,有分五十五,六十四,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一之殊,碑本雖不記章數(shù),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別之,與河上、王弼、傅、范諸家分章略同,今即以諸家所傳分章為準。又此章范本題“道可道章第一”。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俞正燮曰:老子此二語,“道”“名”,與他語“道”“名”異;此言“道”者言詞也,“名”者文字也。文子精誠云:“名可名,非常名;著于竹帛,鏤于金石,皆其麤也。”上義云:“誦先王之書,不若聞其言;聞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故名可名,非常名也?!鄙隙Y云:“先王之法度有變易,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也?!被茨媳窘?jīng)訓云:“至人鉗口寢說,天下莫知貴其不言也。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著于竹帛,鏤于金石,可傳于人者,其麤也。晚世學者博學多聞,而不免于惑?!笨姺Q訓云:“道之有篇章形埒者,非其至者也。”道應訓云:“桓公讀書于堂,輪扁曰:‘獨其糟粕在耳?!世献釉唬骸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苯砸岳献印暗馈睘檠栽~,“名”為文字。
謙之案:俞說是也。老子著五千之文,于此首發(fā)其立言之旨趣。蓋“道”者,變化之總名。與時遷移,應物變化,雖有變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謂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為不可言。高誘注淮南泛論訓曰:“常道,言深隱幽冥,不可道也?!眰侮P尹子推而廣之,謂“不可言即道”。實則老子一書,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非不可言說也。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也。自解老者偏于一面,以“?!睘椴蛔儾灰字^,可道可名則有變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林希逸),于是可言之道,為不可言矣;可名之名,為不可名矣。不知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既無永久不變之道,亦無永久不變之名。故以此處世,則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四十九章)。以此應物,則“建之以常無有”(莊子天下篇),言能常無、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無,故曰“復命曰?!保ㄊ拢爸驮怀!保ㄎ迨逭拢<捶浅R?。夫旦明夜闇,死往生來,安時處順,與時俱往,莊子所云:“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煲?。”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若不可變、不可易,則安有所謂常者?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
嚴可均曰:“無名”,各本作“無”,下皆放此?!疤斓厥肌?,御注與此同。河上、王弼作“天地之始”,下句亦有“之”字。
魏稼孫曰:嚴校云:“各本作‘無’,下皆放此。”后“行無行”一條,校語同。按是刻道經(jīng)皆作“無”;德經(jīng)前作“無”,“行無行”以下作“無”。此條當云“道經(jīng)放此”。
羅振玉曰:景龍本、敦煌本“無”皆作“無”,下并同,御注石本作“無”。又景龍、御注、敦煌三本均無二“之”字,河上本有。
謙之案:經(jīng)典釋文卷二周易音義云:“‘無’音無,易內(nèi)皆作此字。說文云:‘奇字無也,通于元,此虛無道也。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彼鬃鳌皵?,非。旡音暨,“◆”等字從之。老子作“無”,與易同。又王弼、傅奕、范應元本均有“之”字。范本“萬”作“萬”?!盁o名天地始”,史記日者傳引作“無名者,萬物之始也”。王弼注:“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彼苾删浣宰鳌叭f物”,非。案“始”與“母”不同字義。說文:“始,女之初也?!薄澳浮眲t“象懷子形,一曰象乳子也”。以此分別有名與無名之二境界,意味深長。蓋天地未生,渾渾沌沌,正如少女之初,純樸天真。經(jīng)文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彼氖拢骸坝猩跓o。”此無名天地始也?!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則生生不息;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有名萬物母也。又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亦皆“天地”與“萬物”二語相對而言。
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
范應元曰:古本并河上公、王弼、李若愚、張君相“常無”上并有“故”字。又引音辯云:“常無、常有,合作斷句。”
王應麟曰:首章以“有”“無”字斷句,自王介甫始。 嚴可均曰:御注與此同。“觀”上,河上、王弼有“以”字,下句亦然。
羅振玉曰:敦煌三本均無“故”字及二“以”字。又“徼”,敦煌本作“曒”。 俞樾曰:按易州唐景龍二年所刻道德經(jīng)碑無兩“以”字,當從之。司馬溫公、王荊公并于“無”字絕句,亦當從之。
易順鼎曰:按莊子天下篇:“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薄俺o有”即此章“常無”“常有”,以“常無”“常有”為句,自莊子已然矣。
謙之案:御注、邢玄、景福、慶陽、樓正、磻溪、顧歡、彭耜、高翿均無“故”字?!搬琛?,傅、范本與碑本同,宜從敦煌本作“曒”。十四章“其上不皦”,景龍本亦作“曒”,是也。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八十四引:“說文‘徼’作‘循也’,以遮遏之?!笔轻栌姓谟?,在此無義。又卷七十九、卷八十三引:“說文‘曒’從日,◆聲,二徐本無?!碧餄撛唬骸鞍富哿找n‘明也’,韻會云‘明也’,未著所出。詩‘有如曒日’,詩傳云:‘曒,光也。’說文古本舊有‘曒’字,后世或借用‘皎’?!ā?,月之白也,詩‘月出皎兮’是也。或借用‘皦’,皦,白玉之白也,論語‘皦如’是也。字義各有所屬,‘有如曒日’之‘曒’,碻從日,不從白也?!保ㄒ磺薪?jīng)音義引說文箋卷七)經(jīng)文“常無觀其妙”,妙者,微眇之謂,荀悅申鑒所云:“理微謂之妙也?!薄俺S杏^其曒”,“曒”者,光明之謂,與“妙”為對文,意曰理顯謂之曒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謙之案:陳景元藏室纂微篇以“此兩者同”為句。嚴復曰:“同字逗,一切皆從同得。”惟“同出”“異名”為對文,不應于“同”字斷句。又蔣錫昌曰:“‘此兩者同’下十二字,范本無?!卑咐m(xù)古逸叢書范本有此十二字,蔣誤校。又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兩者蓋指有無而言。有無異名,而道通為一。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謙之案:“玄”字,績語堂碑錄因避清帝諱,改為“元”,當據(jù)原碑改正。以下仿此。蓋華夏先哲之論宇宙,一氣而已,言其變化不測,則謂之玄。變化不測之極,故能造成天地,化育萬物,而為天地萬物之所由出。鳶飛魚躍,山峙川流,故曰“眾妙之門”。張衡曰:“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橐鑰元氣,稟受無形。”(御覽引玄圖)揚雄曰:“玄者,幽攤萬類而不見形者也?!保ㄌ?jīng)玄攤圖)義皆出此。
「音韻」李道純曰:“此經(jīng)文辭多協(xié)韻。”鄧廷楨曰:“諸子多有韻之文,惟老子獨密;易、詩而外,斯為最古矣?!眲熍嘣唬骸坝脊彭嵵郑疟乜贾艽许嵵畷?;而周代之書,其純用韻文者,舍易經(jīng)、離騷而外,莫若老子?!苯裨囈越姓a老子韻讀為主,參之以吳棫之韻補,顧炎武之唐韻正,江永之古韻標準,姚文田之古音諧,鄧廷楨之雙硯齋筆記(卷三),李賡蕓之炳燭編,推求經(jīng)文古韻,句求字索。又劉師培、奚侗、陳柱及高本漢之老子韻考(BernhardKarlgren:ThepoeticalpartsinLao-Tsi)說老子古音,頗多肊說,亦有可取者,間附以己見,然后知五千文率諧聲律,斐然成章。韻理既明,則其哲學詩之為美者可知矣。以下試分章述之。此章江氏韻讀:道、道韻(幽部),名、名韻(耕部),始、母韻(之部,母,滿以反),妙、徼韻(宵部,徼,去聲),玄、門韻(文、真通韻,玄,胡均反)。謙之案:“玄”,真部,“門”,文部,文、真通韻。姚文田:玄、玄、門韻,余同。又高本漢:同、名為韻,非。鄧廷楨:道、道,名、名,無韻,亦非。
右景龍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同。河上本(宋刊本)、王弼本(古逸叢書本)、傅奕(經(jīng)訓堂本)、范應元(續(xù)古逸叢書本)并五十九字。嚴可均曰:“‘眾妙之門’句下空一字,所以分章,御注不空。河上于‘道可道’前,題‘體道第一’,王弼題‘一章’。此無標目,下皆放此?!苯癜咐献又鴷舷露笫滥擞蟹终?,有分五十五,六十四,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一之殊,碑本雖不記章數(shù),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別之,與河上、王弼、傅、范諸家分章略同,今即以諸家所傳分章為準。又此章范本題“道可道章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