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名賢集
新序
西銘
聲律啟蒙
說苑
訓(xùn)蒙駢句
張子正蒙
申鑒
小兒語
朱子語類
長短經(jīng)(反經(jīng)) 卷六·魏
作者:
《長短經(jīng)(反經(jīng))》趙蕤
【經(jīng)文】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弱,守在諸侯。當漢之季,奸臣擅朝,九有不澄,四郊多壘。雖復(fù)諸侯釋位,以閑王政,然包藏禍心,各圖非冀。魏太祖略不世出,靈武冠時。值炎精幽昧之期,逢風(fēng)塵無妄之世,嗔目張膽,首建義旗。時韓暹、楊奉挾獻帝自河?xùn)|還洛陽。
[靈帝崩,太子辨即位。并州牧董卓入朝,因廢帝為弘農(nóng)王,而立獻帝,以董卓為太師,遷都長安。司徒王允誅卓,卓將郭汜、李傕圍長安城,城陷,殺王允。后李傕與郭汜有隙,傕質(zhì)天子于其家。傕將楊奉謀殺傕,事泄叛傕,傕衰弱,天子乃得出奔。楊奉欲以天子還洛陽,郭汜追天子于弘農(nóng)之曹陽。
奉等敗,殺公卿略盡。天子渡河,都安邑,以韓遇為征東將軍,持政還洛陽。
洛陽宮室燒盡,百官被荊棘,太祖迎天子都許。韓暹、楊奉各出奔。]
太祖議迎都許,或以為山東未定,不可。荀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哀王,而諸候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guān)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外難,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jié),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后雖慮之,無及?!碧嬷谅尻枺钐熳佣荚S。維其弛紊,紉其贅旒,俾我漢家不失舊物矣。于是運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北破袁紹,南擄劉琮,東舉公孫康,西夷張魯。[議曰:劉表諸杰雖中間自有吞并,乃楊雄所謂“六國蚩蚩,為贏弱姬者也?!辈⑼屉m狀,適所以為吾奉也。]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志績未究,中世而殞。
[曹操,字孟德,少機警有權(quán)數(shù),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故世人未之奇也。唯喬玄異焉,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君乎?”
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軍、頓丘。黑山賊于毒等攻東武陽,太祖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諸將皆以為當還自救,太祖曰:“昔孫臏救趙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而攻臨淄,使賊聞我西而還,是武陽自解也;不還我能敗虜家,虜不能敗武陽,必矣!”乃行,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大破之。
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袁尚、袁熙依之。及太祖破丸,或說公:
“遂珠之,尚兄弟可擒也。”公曰:“吾方使康送尚、熙首,不煩兵矣?!?br> 九月,公引軍自柳城還,康即斬送尚、熙首。狀將問曰:“公還,而康斬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并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
太祖攻呂布于下邳,不拔,欲還,荀攸曰:“布勇而無謀,今三軍皆北,其銳氣衰。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未復(fù),宮謀未定,進急攻筑,布可拔也?!蹦藳Q沂、泗灌城,城潰,生擒布。
袁紹將文丑與太祖戰(zhàn),荀攸勸太祖以輜撞餌賊,賊遂奔竟之,陣亂,斬文丑。太祖與袁紹相持于官渡時,公糧少,與荀或書,議欲還許。或曰:“紹悉狀據(jù)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今軍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臬時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公以十分居一之眾,劃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又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縱,來奔說太祖:襲紹別屯,燔其糧谷。遂破紹。
張繡在南陽與荊州牧劉表合,太祖征之。謀臣進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游軍而食子表,袁不能供也,急之,則并力;緩之,則自離?!?br> 太祖不從。表果遣兵救繡,太祖兵敗。三年春,太祖還許,繡兵來追,太祖軍不能進,與荀或書曰:“賊來追吾,雖日行數(shù)里,吾策筑至安眾,破筑必矣?!惫O(shè)奇伏,攻破之。公還許,荀彧問:“前何以策賊必破?”對曰:
“虜遏歸師,與吾死地戰(zhàn),吾是以知勝。”
西平曲光殺其郡守以叛,諸將欲擊之。張既曰:“唯光等造反,郡人未必悉同。若便以軍臨之,吏人、羌胡必謂國家不別是非,更使皆相持著,此為虎傅翼也。光等欲以羌胡為援,今先使羌胡鈔擊,重其賞,所虜獲者皆以俾之,外阻其勢,內(nèi)離其交,必不戰(zhàn)而定?!蹦讼嬗鳎褐T為光等所誤者,原之,能斬賊帥送首者,加封。于是光部黨斬送光首。
此九州百郡十并其八之大略也。]
【譯文】
古時候的天子掌管國家,在邊疆,他的影響力卑弱的地方就依靠諸候?qū)嵭薪y(tǒng)治。到了漢未,奸臣當?shù)溃煜虏粚?,而多?zhàn)亂,雖然恢復(fù)了諸候的職位以協(xié)理朝政,但都各自心懷不軌,各圖所謀,魏太祖雄才大略,百年不遇,他機智、勇武冠于當時。時值奸相佞臣擅權(quán),天下動亂的時期,魏太祖嗔目張膽,首先豎起義旗。當時韓暹、楊舉挾持漢獻帝自河?xùn)|返回洛陽。[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辨即位。并州牧董卓進京執(zhí)掌朝政,于是廢皇帝劉辨為弘農(nóng)王,而立漢獻帝,自封為太師,遷都到長安。司徒王允設(shè)計刺殺董卓,董卓手下大將郭汜、李傕兵圍長安城,攻克長安后,殺了王允。后來,李傕與郭汜之間發(fā)生了矛盾,李傕把皇帝關(guān)在他的家中作人質(zhì)。李傕的部將楊奉頂謀刺殺李傕,因密謀泄露而背叛李傕,李傕的勢力衰弱之后,皇帝才得以出逃。楊奉要帶著皇帝返回洛陽,郭汜在弘農(nóng)迫擊皇帝到曹陽。楊奉等人戰(zhàn)敗,郭汜等肆意殺戮,幾乎殺盡公卿。皇帝渡過黃河,暫都安邑,封韓暹為征東將軍,主持朝政還都洛陽。洛陽的皇宮都已被燒毀,文武百官無處棲身。魏太祖曹操接皇帝定都許昌。韓暹、楊奉分別出逃。]
魂太祖建議迎獻帝而定都在許昌。有人認為山東尚未平定,不能這樣。
荀或勸太祖說:“從前晉文帝挾持周襄王而諸候都來歸順聽命;漢高祖東伐,為義帝戴孝,天下歸心。自天子?xùn)|歸,將軍你首豎義旗,在山東平討亂臣賊子的叛亂,雖未能遠赴關(guān)外,還是分兵遣將,歷艱險與外族通使。雖然抗御著外部的禍患,但你的心無時不在漢朝王室的安危上,這是將軍匡正天下的一貫志向。如今軍隊突然轉(zhuǎn)向,將士都有匡復(fù)漢室之心,百姓一想到過去,就會倍感悲傷和怨嘆。因此事奉獻帝實在是順從眾人的愿望,這叫做大順;按公平原則來臣服豪杰,這叫做大略:發(fā)揚仁義來招納天下英雄,這叫做大德。天下縱有逆賊,也不足為患,這是很明了的事。韓暹、楊奉他們膽敢作亂,若不及時決定,四方社會都生反叛之心,天下大亂后再要想辦法就很難辦到了。”太祖到達洛陽,奉護大子遷都許昌。平定了叛亂,重振朝綱,使我漢室沒有丟失一件舊物。接著又運用謀略,興兵海內(nèi),北破袁紹,南擄劉瓊。東收公孫康,西平張魯。[劉表等各路豪杰雖然在其間相互各自吞并,只是揚雄所說的:“六國胡殺憨斗都是在替秦人削弱周王”的情形。吞并的地方雖然很多,但恰恰是給我曹魏準備下的禮品。]國內(nèi)大部分領(lǐng)土,都已歸復(fù),可是志愿不競,而中道殞亡。
[曹操,字孟德。年少時,為人機靈聰敏,善于隨機應(yīng)變。但他愛打抱不平,想做啥就做啥,不檢點自己的行為,也不注意修養(yǎng)品行、研習(xí)學(xué)業(yè)。因此,一般人并不高看他。只有喬玄認為他非同尋常。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將要大亂,沒有身懷治國奇策的人是拯救不了這個亂世的。能安定天下的,也就是你?。 辈懿偃螙|郡太守,管轄東武陽,駐軍在頓丘。黑山的賊首于毒等人率兵攻打東武陽,曹操率兵西向,進入黑山攻打于毒等人的大本營。
眾將都認為應(yīng)當回師自救。曹操說:“從前孫臏救援趙圍而反攻打魏國,耿弇要逃往西安卻反而攻打臨淄。我的目的就是想讓賊兵聽到我們向西進兵的消息后回來,這就可以讓東武陽自己解圍了。如果賊兵不回來,我們一定能夠搗毀他們的巢穴,他們卻一定無法攻陷東武陽。于是開始出發(fā)西進。于毒聽到這個消息,便丟開東武陽,罷兵回師。曹操在半路攔腰攻擊,大敗賊兵。
當初,遼東太守公孫康仗其地處邊遠而不臣服。袁尚、袁熙投靠了他。
等到曹操攻克烏丸,有人勸說曹操:“趁勢去征伐他們,就可以活捉袁尚兄弟了?!辈懿僬f:“我正讓公孫康把袁尚、袁熙的首級送來,不煩勞將士們了?!本旁拢懿俾受姀牧前鄮熯€朝,公孫康馬上就殺了袁尚、袁熙,送來他們的首級。眾將問:“你回來,公孫康就送來袁尚、袁熙的首級,這是為什么?”曹操說:“他一向害怕袁尚等人,我如果逼迫他,他們就會團結(jié)一致;我對他寬松,他們就會自相殘殺。這是他們之間的矛盾糾葛和力量對比造成的。”
曹操在下邳攻打呂布,沒有攻克,要撤軍。荀攸說:“呂布有勇無謀,現(xiàn)在他三軍都已敗北,他的銳氣已經(jīng)減弱了。三軍都把主將視為支柱,支柱已經(jīng)衰弱士兵就沒有了斗志。陳宮雖有智謀但性情遲緩?,F(xiàn)在趁呂布的士氣還沒有恢復(fù),陳宮的主意還沒有拿定,進軍迅速攻打他們,呂布就可以被打敗了?!辈懿儆谑菦Q開沂水、泗水河口,水淹下邳城。守城軍隊潰敗,生擒呂布。
袁紹率領(lǐng)文丑諸將和曹操開戰(zhàn)。荀攸勸說曹操用輜重引誘敵兵,敵人于是紛紛搶奪輜重,袁軍軍陣大亂,曹軍在陣中殺死了文丑。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的時候,曹操糧食饋乏。曹操就給荀或?qū)懶耪f,要撤兵回許昌。
荀或說:“袁紹把所有的人馬都集結(jié)在官渡,要和曹公一決勝負。你以最弱小的力量抵抗最強大的力量,如果不能制服對方,一定會被對方乘機制服。
這是天下最關(guān)鍵的時刻。而且袁紹只是匹夫之勇,能夠聚攏人才但不會任用人才。如果憑你的圣明勇武并借助于應(yīng)時,干什么不能成功?現(xiàn)在士兵雖少,還不象楚漢之間在榮陽、成桌時的力量對比。那個時候,劉邦和項羽都沒有誰肯后退的,先后退的一方氣勢一定會屈從另一方。你用十分之一的士眾,劃分疆域而固守它,卡住袁軍的咽喉,令其不能向前,這樣的情況已經(jīng)堅持半年了。眼看著袁軍的勢頭已經(jīng)枯竭,一定會發(fā)生變故。這是運用奇謀的時機,千萬不能失去啊!”后來又有袁紹的謀士許攸,因貪圖錢財,袁紹不能縱容他,他就來投降。他向曹操游說,讓曹操偷襲袁紹的其它屯營,燒了他的糧草。于是打敗了袁紹。
在南陽和荊州牧劉表會合,曹操前往征伐他們。謀臣進言說:“張繡和劉表相互仰仗自認為強大。但是張繡作為游擊軍隊被劉表供養(yǎng),劉表是無法供養(yǎng)的。逼迫他們,他們就會團結(jié)一致;緩圖他們,他們就會自己分裂?!?br> 曹操不聽,劉表果然派兵來救張繡,曹操大敗。初平三年的春天,曹操撤兵回許都。張繡率兵前來追擊,曹操的軍隊無法前進。曹操給荀或?qū)懶耪f:“敵人來追擊我,雖然我們一天只能走幾里路,但照我的估計,到了安眾,必定能打敗張繡?!焙髞?,果然利用奇兵伏擊打敗了張繡。曹操回到許都,荀彧問:“上次為什么估計敵人被打???”曹操回答說:“敵人阻擋住我軍的退路,把我軍逼到絕境同我們作戰(zhàn),我因此知道我們會勝利?!?br> 西平曲光殺了西平郡守,興兵叛亂,眾將要求派兵攻打他。張既說:“只有曲光等人造反,郡中其它人不一定都和他們一樣。如果此時派兵前往,當?shù)毓倮艉颓既?、胡人一定認為國家不辨是非,反而更加使他們相互依賴。這樣做就象是給老虎增添了翅膀。曲光等人要依靠羌人、胡人作外援,現(xiàn)在先讓羌人、胡人從背后攻打他們,給以豐厚的獎賞。凡被俘虜?shù)亩汲洚斍既?、胡人的奴俾。在外擋住他們的勢頭,在內(nèi)分化他們的聯(lián)合。這樣必定會不戰(zhàn)而平定叛軍?!庇谑前l(fā)布檄文告知那些隨曲光做亂的人:“錯了的行為不迫究,能夠殺賊兵首領(lǐng)的人要加以封賞?!痹谶@個時候,曲光的部下殺了曲光,并送來首級。
以上這就是統(tǒng)一了九州、百郡八成以上的主要策略。]
【按語】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而曹操能一枝獨秀, 幾雄據(jù)天下,這是什么原因?縱觀曹操的奮斗史,自見分曉。
首先,曹操有其超人的膽識和過人的決斷力。面對軍閥割據(jù)的局面,他能夠發(fā)揮其機智、勇武的一面,看到“四方生心”,毅然決定“奉主上以從人望”,亦即歷史上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候”,取得了壓倒一切的政治優(yōu)勢,為其創(chuàng)業(yè)開辟了道路。他能夠騁其杰出的智謀,兼取古人優(yōu)異的治國用兵之法,以致“東征西伐”,所向披靡。
其次,曹操善于用人,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他創(chuàng)立了一套開明的人事制度,“唯才是舉”,禮賢下士,務(wù)使其智囊盡具器用,確保了戰(zhàn)略決策的正確與及時。想當時袁紹維據(jù)四州,謀士非不懂用兵之法,而竟敗在曹操手下。如荀或所說,“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由此可見曹操用人之一斑。蘇軾稱:“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失,如其而已矣。古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得失之計而權(quán)之以人?!?br> 曹操不失為古之智者。
歷史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人們常以古鑒今,縱然在我國歷來存在著褒劉貶曹的偏見,但曹操畢竟以其“大順”、“大略”、“大德”、“鞭撻宇內(nèi)”,威服天下,成為后人竟相效仿的兼具文韜武略的一代梟雄。
【經(jīng)文】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jù)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得天下之福。
[董昭等欲共進曹公,九錫備物,密訪于荀彧,彧不許。操心不平,遂殺之。范曄論曰:“世之言荀君通塞,或過矣。常以中賢以下,遂無求備。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終,斯理之不可全詰者也。夫以衛(wèi)賜之賢,一說而弊兩國,彼非薄于人,而欲之,蓋有全必有衰也。斯又功之不可兼者矣。方時運之遭,非雄才無以濟其弱,功高勢強則皇器自移矣。此又時之不可并也,蓋取其歸正而已,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盷
曹氏率義撥亂,代載其功,至文帝時,天人與能矣。遂受漢禪。
[劉若勸進曰:“臣聞符命不虛見,眾心不可遠。故孔子曰:‘周公其不圣乎?以天下讓,是天地日月輕去其萬物也?!且运聪硖煜?,不拜而受。
今火德氣盡,炎上數(shù)終。帝遷明德,祚隆大魏,符瑞昭哲,受命既固。光天之下,神人同應(yīng)。雖有虞之儀鳳,周之躍魚,方之今事未足為喻。而陛下違天命以飾小行,逆人心以守私志,上忤皇穹乃眷之旨;中忘圣人達節(jié)之數(shù);下孤人臣翹首之望,非所以揚圣道于高衢,垂無窮之懿勛也。臣等聞事君有獻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鱗固爭之義。臣等敢以死請?!碧坟┰S芝又曰:
“《易傳》日:‘圣喪受命而王,黃龍以戊己日見。’七月四日戊寅,黃龍見。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也。又曰:‘圣人以德親比天下,仁恩洽普,麒麟以戊己日見。厥應(yīng)圣人受命?!悸劦弁跽?,五行之精。易姓之符,代興之會,以七百二十年為一軌。有德者過于八百,無德者不及四百載。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數(shù)十年。漢行夏誅,迄今四百二十六歲。天之歷數(shù),將以盡終。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瑞也。夫得歲者,道始興。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有周之分野也。高祖入秦,五星聚于東井,有漢之分野也。
今此歲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而天之瑞應(yīng),并集來臻,伏惟殿下體堯舜之圣明,膺七百之禪代,天下學(xué)士所共見也。謹以上聞給事中?!碧K林等又曰:
“天有十二次以為分野。王公之國各有所屬。天子受命,諸侯以封。周文王受命,歲在鶉火,至武王伐紂,十三年歲星復(fù)在鶉火。故《春秋傳》曰:‘武王伐紂,歲在鶉火,則我有周之分野也?!艄夂推吣辏瑲q在大梁,武王始受命為將,討黃巾。建安元年,歲復(fù)在大粱,始拜大將軍。十三年復(fù)在大梁,始拜丞相。今二十五年復(fù)在大梁,陛下受命。此魏得歲與文王受命相應(yīng)。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亦以土德承漢之火,于行運基于堯舜之次。陛下宜改正朔,易服色,正大號,天下幸甚。”] 【譯文】
能夠治理天下危機的人,就會擁有天下的安定;能夠解除天下憂患的人,就會享受天下的快樂;能夠解救天下災(zāi)難的人,就會得到天下的福分。
[董昭等人要晉升曹操的爵位,加賞九錫(古時帝王賜于重臣的九種器物,以示榮寵)。他們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見。荀彧不贊成。曹操心中不滿,于是殺了荀彧。范曄評論說:“世人都言稱荀或通曉通塞機變,有些過頭了。
我常常想中等賢能以下的人,便不必迫求智謀的圓滿,在研習(xí)學(xué)業(yè)中有他的疏漏,能推原開始未必能把握住結(jié)局,這是事理不能完全窮究的原因。憑衛(wèi)賜的賢能,一番話便顛覆兩個國家,不是他對人太薄情而非要如此,原因是國家有盛時就必定有衰時。這又是功業(yè)不能兼顧始終兩端的情形。正遇到某種時運的時候,必須是雄才大略者才可以成功;衰弱的時候,國政王權(quán)就要溶入功勞卓著、勢力強大者的手中了。這又是盛時哀時兩者不能兩全的情形。
這大約只是使統(tǒng)治歸于正道,也是殺身成仁的意思?!盷
曹操率領(lǐng)二軍將士平定戰(zhàn)亂,世世代代記錄著他的功績,到魏文帝時,順大應(yīng)人,于是就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而自立為天子。
劉若上表勸曹丕稱帝:“我聽說過‘符命不虛見,眾心不可遠’的話,所以孔子說:‘周公難道不圣明嗎?他卻把天下讓給了周成王。這如同天地、日月不吝惜萬物一樣?!虼?,堯要禪位給舜,舜一點兒沒有推辭。現(xiàn)在漢室氣數(shù)已盡,炎漢皇帝命運將終,上天感念魏有明德,魏國將領(lǐng)受齊天洪福,祥瑞光明,受天帝之命已是必然,神人都必將響應(yīng)。即便是有虞氏時出現(xiàn)的儀鳳,西周時出現(xiàn)的躍淵之魚,和今人的祥符瑞兆也無法相比。可是陛下你卻違背天命而注重小節(jié),不依眾望而貞守私志,對上忤逆了皇大的旨意,對中忘掉了圣人知人達變的原則,對下令人臣翹首以盼的心愿失望,這樣足不能把圣人之道付諸實施于統(tǒng)治之中的,也不能把蓋世的功勛垂繼后世。我聽說事奉君主的人有進獻廢立君主之議的責(zé)任;事奉皇帝的臣下?lián)碛心骥[固爭的權(quán)力。我們這些臣子大著膽子冒死肯求陛下登基。”太史丞許芝又說:“《周易》說:‘圣人應(yīng)天命稱土,黃龍在戊己日出現(xiàn)’。七月四日是戊寅日,有黃龍出現(xiàn)。這是帝王承受天命的瑞祥之兆。《易傳》又說:‘圣人憑德行使天下歸附,仁愛恩德廣施天下,麒麟在戊己日出現(xiàn)。這是應(yīng)驗在圣人秉受天命上’。我聽說帝王是五行的精華。異姓更替,興衰輪回,以七百二十年為一個周期。有德政的王朝統(tǒng)治時間超過八百年,沒有德政的王朝統(tǒng)治不到四白年。因此,周朝一統(tǒng)天下達到八百六十七年,夏朝只有四百幾十年。漢朝開始推行夏歷(指開國)至今四百二十六年。天命的時限,將要完結(jié)了。這都是帝王秉受天命改朝換代的征兆。,得到歲星照臨的,他的統(tǒng)治開始興起。
從前周武王伐殷商的時候,歲星在鶉火旁出現(xiàn),鶉火正是周的分野。漢高祖進入秦地,五星都聚集在東井附近,這是應(yīng)了漢室的分野?,F(xiàn)在歲星照臨大梁,應(yīng)了魏國的分野。上天的瑞兆應(yīng)顯,一起都呈現(xiàn)并十分完美,萬望陛下能體察堯舜的圣明,秉受可到七百年的禪讓代興,這是天下有識之士的共同想法。敬請把我的想法傳達給陛下?!碧K林等人又說:“天上有十二星次來和地上相應(yīng)成為分野。王公之國各有它的征兆。天子以此秉承天命,諸昏以此分封。周文王秉承天命,歲星是在鶉火星旁,到周武王攻伐殷紂王,這是十三年之后,歲星又出現(xiàn)在鶉火星旁。所以《春秋傳》說:‘周武王攻伐殷紂王,歲星在鶉火星旁,就應(yīng)了我們周室的分野?!郧肮夂推吣?,歲星照臨大梁,魏武王領(lǐng)命拜將,征討黃中軍。建安元年,歲星再次照臨大梁,魏武王被封為大將軍。十三年后,歲星又出現(xiàn)在大梁,魏武王被拜為丞相?,F(xiàn)在二十五年之后歲星又出現(xiàn)在鶉火星旁,陛下該秉承天命。這是魏室合于歲星,和周文王秉受天命相對應(yīng)。舜以土德承繼堯的火德,現(xiàn)在也是以魏的土德承繼漢的火德,在五行運行中漢魏緊隨堯舜之后。陛下應(yīng)該更換年號與服色,建帝號,這是天下百姓的大幸啊!”]
【經(jīng)文】
王室雖靖,而二方未賓,乃問賈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quán),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yīng)期受禪,撫臨率士,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殷。吳、蜀雖蕞爾小國,依山阻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quán)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jù)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平也。用兵之道,先勝后戰(zhàn),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權(quán)、備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
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后武?!蔽牡鄄患{,后果無功。
[三苗國,今岳莊是也。蜀相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馬宣王距之。詔宣王:“但堅壁距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zhàn),久停則糧盡,虜掠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亮送婦人衣以怒宣王,宣王將出戰(zhàn),辛毗仗節(jié)不許,乃止。宣王見亮使,唯問寢食及事繁簡,不及戎事。使答曰:“答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啖食至數(shù)升?!毙踉唬?br> “亮斃矣?!睂す湟病
甘露元年,始以鄧艾為鎮(zhèn)西將軍,距蜀將姜維。維軍敗,退守劍閣。鐘會攻維不能克,乃上言曰:“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jīng)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yīng)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倍拢躁幤叫袩o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山高谷深,艾以氈自裹,推轉(zhuǎn)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將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陣待艾,艾遣子忠等出戰(zhàn),大破之,斬瞻。進軍到洛縣,劉禪遂降。
[后主用譙周策奉璽書於艾,曰:“限分江漢,遇值深遠,附緣蜀土。斗絕一隅,干運犯冒,漸苒歷載。每惟黃初中,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而不德暗劣,貪竊遺緒,俯仰累紀,未率大教,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數(shù)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促命?”艾大喜,報書曰:“王綱失道,群英顯起,龍戰(zhàn)虎爭,終歸真主。此蓋天命去就之道。
自古圣帝愛逮,漢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以興洪業(yè)。具不由此,未有不顛覆者矣。隗囂憑隴而亡;公孫據(jù)蜀而滅,斯實前代覆車之鑒。圣上明哲,宰相忠賢,將比隆黃軒,侔功往代。銜命來征,思聞嘉鄉(xiāng),果煩來使,告以德音。此非人事,乃天意也。昔微子歸周,實為上賓。君子豹變,義存大易。來辭謙沖,以禮舉親,此皆前哲歸命之典。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自非通明智達,何以見王者之義乎?”
后主壯洛陽,策命之為安樂公,曰:“蓋統(tǒng)天載物,以咸寧為大;光宅天下,以時雍為盛。乃者,漢氏失統(tǒng),六合震擾。我太祖承運龍興,弘濟八極。是用應(yīng)天順人,撫有區(qū)夏。於時,乃考因群杰虎爭,九服不靖,乘間阻遠,保據(jù)庸蜀,幾將五紀。朕永惟祖考,思在綏輯,四海愛整,六師曜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應(yīng)機豹變,履信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歟往欽哉!其祗服朕命,克廣德心,以終乃顯烈?!背?,晉文王欲遣鐘會伐蜀。邵第曰:“今鐘會率十萬余眾伐蜀,愚謂會單身無重任,不若余人?!蔽耐踉唬?br> “我寧當復(fù)不助此耶?若滅蜀后,如卿所慮,當何能辦?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心膽已破故也。若蜀已破,遺人震恐,不足與圖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若作惡,祗自族耳。”會果與姜維反,魏將士憤發(fā),殺會及維也。]
至?xí)x未,譙縱復(fù)竊蜀。宋劉裕使朱齡石伐蜀,聲言從內(nèi)水取成都,敗衣羸老進水口。譙縱果疑其內(nèi)水上也[議曰:內(nèi)水,涪江也],悉軍新城以待之。
乃配朱齡石等精銳,徑從外水,[議日:外水,泜江也。若中今洛縣水是也。]
直至成都,不戰(zhàn)而擒縱。此滅蜀形也。
【譯文】
朝廷內(nèi)部雖然安定了,可是吳蜀二地還未歸順。文帝于是問賈詡說:“我想討伐不聽從號令的逆臣,以統(tǒng)一天下,吳國和蜀國先伐哪一個呢?”賈詡回答說:”攻城略地首重用兵權(quán)謀,建立基業(yè)崇尚道德教化。陛下應(yīng)運登基,統(tǒng)治國家,假若撫之以禮樂教化而待其變亂,那么平定他們也就毫不困難了。
吳、蜀雖然是蕞爾小國,但是都有崇山巨川作屏障,而且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quán)識虛實,陸遜會用兵,他們據(jù)險守要,戰(zhàn)船往來于江湖,都很難一下子消滅掉。用兵之道是具備了必勝的條件然后出擊,根據(jù)敵人情況選派將領(lǐng),這樣才能動無失策。我私下揣度,群臣中沒有劉備、孫權(quán)的對手,盡管憑借朝廷的威嚴去對他們動武,仍然看不到萬元一失的情勢。從前舜動用武力而有苗臣服,我認為眼下還是先文后武為好?!蔽牡蹧]有接受。后來果然兵敗,沒有成功。
[三苗國就在現(xiàn)在的岳州。西蜀丞相諸葛亮兵出斜谷,屯扎在渭南。司馬懿率兵攔截他。朝廷詔令司馬懿:“只須堅守不戰(zhàn),以挫敗他們的銳氣。蜀兵前進不得,后退也不和他打,這樣停留時間長了就會把糧草耗盡。蜀兵搶虜不到什么就一定會逃跑了。他們一逃跑就去追擊。這樣以逸待勞,是必然獲勝的辦法。”諸葛亮給司馬懿送來女人的衣服,用以激怒他。司馬懿要出兵迎戰(zhàn),辛毗拿著節(jié)杖制止,司馬懿于是才不再出戰(zhàn)。諸葛亮軍中的使節(jié)到來,司馬懿只問諸葛亮的生活情況如何,公務(wù)忙不忙,絕口不提打仗的事。
諸葛亮的使節(jié)回答說:“處罰超過二十板的小事他都親自過問,每天能吃三四升?!彼抉R懿說:“諸葛亮將要死了?!辈痪霉凰懒?。]
甘露元年(公元256 年),司馬懿任命鄧艾為鎮(zhèn)西將軍,抵御蜀國將軍姜維的進攻。姜維軍隊失敗,退守劍閣。鐘會進攻姜維,可是未能取勝,于是就上書說:“現(xiàn)在敵人受到了挫折,最好乘勝前進,從陰平經(jīng)由小路經(jīng)過漢德陽亭,離開劍閣向西一百里的涪縣挺進,距離成都三百余里,然后發(fā)奇兵直搗其心臟,劍閣的守軍必定回援涪縣,那么我就識別其軌跡而用兵;劍閣守軍如若不回去救援,那么救援涪縣之兵就會很少?!盾娭尽飞险f:攻其不備,擊其不意?,F(xiàn)在攻擊他們的空虛之處,定能破敵?!倍拢嚢鲫幤?,踏上一條周圍荒無人煙且長達七百余里的艱難征程,他們逢山開道,遇水架橋。一路山高水深,甚為艱險。鄧艾面對陡坡,用氈子裹住身體,橫起身子滾下去,眾將士隨后都攀著樹藤,摳著石縫,一個接一個地走下山坡。
隊伍行進到江郵,蜀國衛(wèi)將諸葛瞻從涪縣還守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來攻。
鄧艾派遣他的兒子鄧忠等人出戰(zhàn),大敗蜀軍,并砍下了諸葛瞻的頭。鄧艾進軍洛縣,劉禪于是向鄧艾投降。
[蜀后主劉撣采納譙周的決策,捧著玉璽投降魏軍,向鐘會迸降表說:“因長江、漢水的阻隔,我們遠離朝廷。身處蜀地,阿斗偏安一角,不能順天應(yīng)時,一晃之間,己有數(shù)年。曾在黃初年中,魏主下詔表示親密恩寵。當時若敞開大門,就可光揚大義。可是我昏憒頑劣,貪圖承續(xù)先輩的余業(yè),俯仰之間已過多年,猶未接受詔命,以致天威震怒。人鬼擇賢而歸。我們懼怕朝廷軍隊的神威勇武,豈敢不洗心革面順從朝廷的詔命。”鄧艾非常高興,向劉禪回信說:“朝綱失統(tǒng),群雄出世,龍爭虎斗,結(jié)果天下終究歸于真龍?zhí)熳又?。這大約是天命左右興替的必然規(guī)律。自古以來,圣明的帝王都無法與今天的盛況相比。漢魏帝王秉受天命,作君王的人無不在中原。黃河出現(xiàn)《河圖》,洛水出現(xiàn)《洛書》,圣人遵循它們來興起宏偉的事業(yè)。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沒有不自尋滅亡的。隗囂憑靠隴山的阻隔而亡國;公孫述據(jù)守蜀險而覆滅。這些的確是前代覆車之鑒。魏皇聰明睿思,丞相忠君賢能,能和黃帝軒轅氏之時的盛況一比高低,能和歷代王朝的功業(yè)一比上下。我們秉皇命來征討,早就向往著蜀地的美好,你們果然派出使者,告知好消息。你們這樣做,不是由于人謀,而是天意如此。從前微子歸順周朝,被待為上賓。君子順時而變,是心存天下大治;來辭謙卑恭順,是以禮相親,這都是前代賢哲歸而天命的常典。作人主的,保全國家為上,國家敗亡次之。如果不是聰明通達的人,怎么可以顯現(xiàn)出王者之道呢?”
蜀后主劉禪到了洛陽,被策封為安樂公。詔書說:“通常統(tǒng)治天下,以天下太平為上;治理國家,以汞下和睦為高。過去,漢室失政,天下大亂。
我魏太祖秉受天命龍興出世,志達八極。因之而順天應(yīng)人,奪得了天下。在那個時候,你的父親因為群雄紛爭,天下擾亂,伺機占據(jù)了偏遠的蜀地,幾乎快五代了。我繼承先輩的風(fēng)范,志在和平統(tǒng)一天下,使四海歸一,六軍逞威。梁益公發(fā)揚明德,隨時達變,烙守信譽,順天應(yīng)人,來使天下人永享太平,豈不是永遠會受到人們的稱贊嗎?你敬守皇命,盡心修德,也是為了遵守你先輩的功業(yè)呀?!?br> 當初晉文王派鐘會攻打蜀國。邵第說:“現(xiàn)在鐘會率十多萬大軍伐蜀,愚下認為,鐘會單獨出兵不守重任,不如派其他人去?!睍x文王說:“我難道還不懂這一點嗎?如果蜀國被消滅后出現(xiàn)你所擔心的情況,那我怎么能有辦法對付呢?一般說,敗軍之將,不能和他們談?wù)撚挛?;亡國的大夫,不能和他們圖謀保存社稷。蜀國戰(zhàn)敗后,蜀人已被嚇破了膽,因此之故,不必擔心。如果蜀國已經(jīng)被攻克,其他的人都會被震懾住,不值得和他們圖謀大事。
中原的將士都思鄉(xiāng)心切,不愿和鐘會他們同心協(xié)力。如果鐘會想叛逆,只能是自取滅族?!辩姇缓徒S謀反。魏國將士憤起殺死了鐘會和姜維。]
到了晉朝未年,譙縱又立蜀國。宋主劉裕派遣朱齡石討伐蜀國,聲稱從內(nèi)水直取成都,卻把老弱殘兵派駐水口。譙縱果然懷疑是從內(nèi)水發(fā)兵,結(jié)果把軍隊全部駐在新城待朱齡石來進攻。而劉裕卻給朱齡石等人以精兵強將,經(jīng)由外水(外水即泜江),直取成都,最終譙縱不戰(zhàn)被擒。這就是蜀國被滅的情形。
【經(jīng)文】
魏嘉平中,孫權(quán)死,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大將軍胡遵、鎮(zhèn)南將軍毋丘儉等,表征吳。朝廷以三征計異,詔訪尚書傅嘏。嘏對曰:“昔夫差勝齊陵晉,威行中國,不能以免姑蘇之禍;齊閔辟土兼國,開地千里,不足以救顛覆之敗。有始者不必善終,古事之明效也。孫權(quán)自破蜀兼荊州之后,志盈越滿,兇宄已極,相國宣、文王先識取亂侮亡之義,深達宏圖大舉之策。今權(quán)已死,托孤于諸葛烙,若矯權(quán)苛暴,蠲其虐政,民免酷烈,偷安新惠,外內(nèi)齊慮,有同舟之懼,雖不能終自保完,猶足以延期挺命于深江之外矣。今議者或欲泛舟經(jīng)濟,橫行江表;或欲倍道并進,攻其城壘;或欲大佃疆場,觀釁而動。此三者皆取賊之常計,然施之當機則功成;若茍不應(yīng)節(jié),必貽后患。
自治兵已來,出入三載,非俺襲之軍也。賊喪元帥,利存退守。若羅船津要,劍城清野,橫行之計,其殆難捷也。賊之為寇六十年,君臣偽立,吉兇同患。
若恪蠲其弊,天奪之疾,崩潰之應(yīng),不可卒待也。今賊設(shè)羅落,又持重密,間諜不行,耳目無聞。夫軍無耳目,投察未詳,而舉大眾以臨巨險,此為希幸徼功,先戰(zhàn)而后求勝,非全軍之長策也。唯有大佃最差完牢,兵出民表,寇鈔不犯,坐食積谷,不煩運士;乘畔討襲,無遠勞費。此軍之急務(wù)也。夫屯壘相逼,巧拙得用,策之而知得失之計,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情偽將焉所逃。夫以小敵大,則役煩力竭;以貧致富,則斂重財匱。故敵逸能勞之,飽能饑之,此之謂也。然后盛眾厲兵以振之,參惠倍賞以招之,多方廣似以疑之。由不虞之道,以間其不戒。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昔漢氏歷世?;夹倥?,朝臣謀士早朝晏罷,介胄之將,則陳征伐。縉紳之徒,咸言和親;勇奮之士,思展搏噬。故樊噲愿以十萬橫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李信求以二十萬獨舉楚人,而果辱秦軍。今諸將有陳越江陵之險,獨步虜庭,即亦向時之類也。以陛下圣德,輔相賢智,法明士練,措計于全勝之地,振長策以御之,虜之崩潰,必然之數(shù)。故兵法曰:‘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若釋廟勝必然之理,而行百一不全之略,誠愚臣之所慮也。故謂大佃而逼之計最長?!睍r不從嘏言,詔昶等征吳。吳將諸葛恪拒之,大敗魏軍于東關(guān),魏后陵夷禪晉,太祖即位。
?。弁蹶频葦?,朝議欲貶黜諸將。景王曰:“我不聽公休以至此,此我過,諸將何罪?”時雍州刺史陳泰討胡又敗,景王又謝朝士曰:“此我過也,非玄伯之責(zé)?!庇谑俏喝藧偰?,思報之也。] 【譯文】
魏國嘉平時,孫權(quán)去世。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大將軍胡遵、鎮(zhèn)南將軍毋丘儉等人上書請求攻打吳國。因為三人攻打吳國的具體策略不同,朝廷下詔請尚書傅嘏商議。傅嘏說:“從前吳王夫差戰(zhàn)勝齊國,欺凌晉國,威霸橫行中原,最后卻免不了姑蘇敗亡之禍;齊閡公開辟疆土,兼并別國,擴大地盤,卻不能挽救被顛覆的命運。事情有一個好的開始,不一定有好的結(jié)尾,古代的這些事例都是很鮮明的驗證。自從打敗蜀國,得到荊州之后,孫權(quán)志滿意得,極度兇殘墮落,相國宣王司馬懿、文王司馬昭最先認識到自取混亂必然亡國辱家的道理,精通國家能夠大展宏圖的策略。現(xiàn)在孫權(quán)已經(jīng)死了,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俗,假如能糾正孫權(quán)的嚴苛殘暴除去他的虐政,使百姓免于苛政的苦難,在江東茍且偷安,享受新獲得的好處,全國上下共同思考保全之策,有同舟共濟的戒懼,即使最終不能自我保全,還足以延長在江東的壽命。現(xiàn)在有人想坐船渡江,在江面戰(zhàn)斗;有人想從相反兩路一齊進軍,攻打敵軍的城壘;有人想大軍屯田疆場,觀察動靜,乘機行動,這三種想法都是攻打敵人的常用計策,但是只有施行得當,方能成功;假若計策使用不當,必定要有后患。自從治軍以來,軍隊已經(jīng)作戰(zhàn)三年了,不適于偷襲作戰(zhàn)。敵軍沒有統(tǒng)帥,利在撤退堅守。如果把戰(zhàn)船列在重要渡口,實行堅壁清野,此時再縱橫決戰(zhàn),這樣的計策恐怕很難取勝。敵軍在江東為寇近六十年了,私立君臣之位,上下齊心已能同患難。假如諸葛恪能消除孫權(quán)執(zhí)政時的弊端,上天令其覆亡的隱患,吳國崩潰的趨勢,還不可能馬上等來?,F(xiàn)在敵軍設(shè)下羅網(wǎng),又防守嚴密,間諜不能行動,探子也打聽不到敵軍情況。軍隊中沒有探子,對敵情的偵察就不詳細,輕率地率領(lǐng)大軍兵臨險地,這是希望僥幸成功得到封賞、不顧后果先戰(zhàn)斗后尋求取勝的辦法,并不是保全軍隊的好辦法。只有大軍屯田疆場是最為穩(wěn)妥的辦法,出兵按照百姓的意愿,秋毫無犯,坐等使用糧草,不煩勞運輸?shù)氖勘?;乘機偷襲作戰(zhàn),沒有長途跋涉的勞苦,這樣做能解決行軍打仗中所有首要的事務(wù)。安營扎寨逼迫敵軍,巧妙愚笨的計策都得以運用,計策出來知道是好是壞,戰(zhàn)斗起來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敵情的偽詐可以得知。以寡敵眾,戰(zhàn)役頻繁,士兵氣力就會衰竭;以貧敵富,斂賦過重,國內(nèi)財物就會匱乏。所以如果敵軍安逸,我們就使它疲勞,糧草充足,就使它匱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然后再派勇猛的大軍威懾敵人,多施恩惠加倍行賞招降敵軍,多方用計,廣設(shè)疑軍,讓敵軍產(chǎn)生懷疑,以出其不意的進軍路線而攻其不備。等到三年,再左右攻擊,敵軍必然象水流一樣分散瓦解,我軍安坐等待敵軍分崩離析,成功唾手可得。過去漢朝歷代常以匈奴擾邊為患,大臣謀士早朝宴罷,都在談?wù)撨@個問題,大將主張征戰(zhàn)討伐,豪門貴戚主張和親聯(lián)姻,奮勇的戰(zhàn)士想上戰(zhàn)場施展全力搏斗廝殺。
所以樊噲愿意率軍十萬攻打匈奴,季布當面指出出軍的短處;李信請求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果然被楚軍打敗?,F(xiàn)在諸將要帶兵度過危險的江陵,孤軍深入敵境,這也犯了樊噲、李信一樣的錯誤。憑陛下你的圣明賢德,大臣的忠正賢良,法律分明,士兵精練,采用穩(wěn)妥全勝的計策,施展長遠的戰(zhàn)略抵御敵軍,敵軍的崩潰失敗,是必然的事。所以兵書說:‘不靠戰(zhàn)斗而使敵軍屈服。不用攻打而攻克敵軍的城池,這是打仗的妙策。’如果違背如何戰(zhàn)勝敵國的通常規(guī)律,采用有漏洞的策略,這是我所憂慮的事情。所以說大軍屯田疆場威逼敵軍的計策最好?!?br> 當時朝廷不聽傅嘏的話,命王昶等人征討吳國。吳國將領(lǐng)諸葛恪率軍抵抗,在東關(guān)大敗魏軍。魏國后來衰落,讓位于晉朝,晉太祖即位。
[王昶等人兵敗,朝臣提議要貶黜有關(guān)將領(lǐng)。景王司馬師說:“我不聽傅嘏的話才到這個地步,這是我的過錯,各位將軍有什么罪過?”當時,雍州刺史陳泰征討胡人又敗歸,景王又向朝臣謝罪說:“這是我的過錯,沒有玄伯陳泰的責(zé)任。”于是魏國的人從此都很和睦,惦著要報答司馬師。]
【經(jīng)文】
至世祖時[即晉武帝],羊祜上平吳表曰:“先帝順天應(yīng)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nèi)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而吳復(fù)背信,使邊事更興。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yè)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眾役無時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勛,成無為之化也。故堯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寧靜宇宙,栽兵和眾者也。蜀平之時,天下皆謂吳當并亡。自此來十三年,是謂一周。平定之期,復(fù)在今日矣。議者常言吳楚有道后服,無禮先強,此乃諸侯之時耳。當今一統(tǒng),不得與古同諭。夫適道之論,皆未應(yīng)權(quán),是故謀之雖多,而決之欲獨。凡以險阻得存者,謂所敵者同力,足以自固。茍其輕重不齊,強弱異勢,則智士不能謀,而險阻不可保也。蜀之地,非不險也,高山尋云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后能濟,皆言一夫荷栽,千人莫當。及進兵之日,曾無藩離之限,斬將寨旗,伏尸數(shù)萬,乘勝席卷,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非皆無戰(zhàn)心,誠力不足相抗。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難,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孫皓之暴,侈于劉禪;吳越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晉兵眾,多于前世;資儲器械,盛于往時。今不于此平吳,而更阻兵相守,征夫苦役,日尋干戈,經(jīng)歷盛衰,不可長久,宜當時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并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蕩。吳緣江為國,無有內(nèi)外,東西數(shù)千里,以藩籬自持,所敵者大,無有寧息。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名臣重將,不復(fù)自信,是以孫秀之徒,皆畏逼而至。臣疑于朝,士困于野,無有保勢之計,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yīng)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盾,不如中國,唯有水戰(zhàn)是其所便。一入其地,則長江非復(fù)所固,還保城池,則去長入短,而官軍懸進,人有致節(jié)之志。吳人戰(zhàn)于其內(nèi),有憑城之心。如此,軍不逾時,克可必矣?!?br> 帝深納焉。乃令王濬等滅吳。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矣。
[時吳王皓有兼上國之心,使陸抗為荊州牧。晉使羊祜與吳人相持。祜增修德政以懷吳。吳每與戰(zhàn),必克日而后合,間謀掩襲并不為,若臨陣俘獲,軍正將斬之,祜輒曰:“此等死節(jié)之臣也?!睘橹固?,親加殯,給其家,迎喪者,必厚為之禮而歸之。吳將有來者,輒任其所適。若欲返吳,便為祖道。吳將有二兒,皆幼,在境上戲,為祜軍所略,經(jīng)月。其父謂之已死,發(fā)喪。枯親自勉勞供養(yǎng),遣歸。父后感其恩,率二子來降。于是陸抗每告其眾曰:“彼專為義,此專為暴,是不戰(zhàn)而自服也。各保分界,無求細益而已?!?br> 稱曰:“羊叔子雖樂毅、諸葛亮,何以過之?”陸抗將死,言于吳王皓曰:
“西陵、建平國之蕃表,處在上游,受敵二境。臣父遜昔垂沒陳言:西陵,國之西門。如其有虞,當舉國爭之。臣愚以為,諸侯王幼沖,未嘗事,乞簡閱一切,以輔疆場。”
晉南征大將軍羊祜來朝,密陣伐吳之計,使王濬治船于蜀,方舟百余步,皆為城郭,門施樓鹵,首畫怪獸,以懼江神。容二千余人,皆馳馬往還。及梯流于吳,建平太守吾彥取其流梯,以呈吳王日:“晉必有攻吳之計,宣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江?!眳峭躔┎粡摹┠溯m為鐵鎖,加之錐刺以斷于江,阻于我也。濬聞之,乃為大筏,縛草為人,伏習(xí)流者;下施竹炬,以礙鎖錐,乃興師。果如濬策,弗之患也。太康元年,安東將軍王渾擊橫江,破之。龍驤將軍王濬克建平、丹陽二城。杜預(yù)又分遣輕兵八百,乘簟渡江,上樂鄉(xiāng)岸,屯巴山,多張旗幟,起火山上,出其不意。破公安時,諸將咸謂百年之冠,未可全克,且春水方生,難于持久,宜待來冬更為大舉。預(yù)喻之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zhàn)以并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shù)節(jié)之后皆迎刃而解耳!抗表論之,上深然焉。”吳遣張悌。沈瑩濟江,瑩謂悌曰:“晉作戰(zhàn)船于蜀久矣,今傾國大動,萬里齊起,并悉益州之眾,浮江而下,我上流諸軍無有戒備,恐邊江諸城盡莫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于此,宜畜力待來一戰(zhàn)。若破之日,江西自清,上方雖壞,可還取也。今渡江逆戰(zhàn),勝不可保,若或摧喪,則大事去矣!”張悌不從,遂濟江盡眾來逼,王師不擾,其眾退而兵亂,晉軍乘之,大破吳師,吳王皓乃降于濬,戍卒八萬,方舟鼓噪入干石頭。皓面縛輿櫬,濬焚櫬,禮也。賜皓爵為歸命侯。]
【譯文】
當晉世祖(即武帝司馬炎)執(zhí)政時,羊祜上表請求征討吳國說:“先帝順應(yīng)天時,向西平定了巴、蜀,向南與東吳講和,使天下戰(zhàn) 火熄滅,百姓安居樂業(yè)。而吳國又背信棄義,使硝煙再次燃起,運氣天數(shù)雖然是上天授予的,但是成就功業(yè)必須依靠人事,如果不一次大舉消滅它,百姓們一刻不得安寧。
況且這也可借以光耀先帝的勛業(yè),成就清靜無為的德化政治。所以,堯攻打丹水,舜征伐有苗,都是為了天下安寧,百姓和樂。平定蜀國之后,天下人都說吳國也會一并滅亡。從那時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三年了,世事循環(huán)更替,如今平定吳國的日子,就在眼前。議論的人常說吳、楚是因為政治清明才最后歸順,國家沒有禮法膽大妄為的先期強大。這是春秋戰(zhàn)國諸候爭霸時的事。現(xiàn)在一統(tǒng)天下,不能與古代同日而語。符合一般規(guī)律的說法,都不是順應(yīng)時宜采取變通措施,所以謀畫雖然很多,而最后決定使用的只有一個。依靠地理位置的險峻得以生存的國家,只是在敵我力量相當時,才可以依險足以保存自己,假使雙方勢力不均、強弱發(fā)生變化,那么有智謀的人不能出謀劃策,即使地理險峻,國家也不能保全。蜀地不可謂不險,高山聳立,直人云端,山谷幽深,只有棄掉馬匹,懸起車輛,才能進入。都說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等到進兵攻打時,卻連一點兒抵抗能力都沒有。過關(guān)斬將,插旗蜀地,敵軍死傷數(shù)萬,我軍乘勝席卷蜀地,直入成都。漢中各城池都按兵不動,不是都沒有抵抗之心,而是力量不足。到劉禪投降歸順,各城守將全都離散?,F(xiàn)在攻打江淮的難處,沒有攻打劍閣之難;山川的險要,也無有岷山、漢水之險。
孫皓殘暴,甚于劉禪,東吳的困境過于蜀國。但是我大晉國的兵力比以前增多,糧食器械的儲備超過以往?,F(xiàn)在不舉兵平定吳國,而是按兵不動,戰(zhàn)士苦于兵役,就會漸漸尋釁鬧事,軍隊的戰(zhàn)斗力就會衰竭,不能長久征戰(zhàn)。當務(wù)之急,應(yīng)當早做決定,一統(tǒng)天下?,F(xiàn)在如果率梁州、益州的軍隊,水陸并進,荊楚的軍隊兵臨江陵,平定南豫州郡,直達夏口,徐、揚、青、袞各州的軍隊齊向襪陵,多方進軍讓吳軍迷惑,產(chǎn)生誤會。以一個小小的吳國,抵擋天下的軍隊,勢力一定會分散,防御會全線吃緊,巴、漢的奇兵再乘機攻其虛弱,這樣,一地失守,吳國上下就會混亂。吳國沿江建國,沒有內(nèi)地,東西幾千里,靠籬笆為屏障,所要抵御的地區(qū)廣大,全國各地一處也不會安寧。孫皓恣意殘暴,為所欲為,猜忌下屬,名臣大將不再有信心,所以象孫秀這樣的人都會因害怕而歸順。在朝廷內(nèi)大臣受到猜疑,朝廷外賢士困頓,不得提拔,沒有保存國家的計策,安定的決心;平常還想離開所擔任的職位,兵臨城下時,必定會有投降的,吳國上下也最終不能齊心協(xié)力共同戰(zhàn)斗,這是可以預(yù)見的。吳軍的戰(zhàn)斗風(fēng)格在于迅速,不能夠持續(xù)長久。他們的器械不如中原精良,只有水戰(zhàn)是優(yōu)勢,如果我軍一旦進入?yún)堑?,長江就不再是屏障,吳軍就會轉(zhuǎn)而保衛(wèi)城池。這樣他們?nèi)ラL取短,我軍再慢慢前進,士兵有勇敢戰(zhàn)斗的勇氣。吳軍在本土戰(zhàn)斗,有憑借城池固守的想法,這樣不用多久,必定大敗吳國?!睍x世祖采納羊祜的建議,下令王濬率軍消滅吳國。這樣就很快統(tǒng)一天下了。
[當時,吳王孫皓心存圖謀大國的念頭,派陸抗作荊州牧。晉國派豐祜和吳軍相持。羊祜采取加強修養(yǎng)政德的辦法來感化吳國人。每當與吳軍交戰(zhàn),一定要定好日期再交鋒,不做那些偷襲的事。若是臨陣抓到俘虜,軍政官將要殺掉他們,羊祜就說著:“這些人都是為節(jié)操而死的臣子。”一邊流著眼淚,并親自予以殯斂,接濟他們的家人。家人來迎喪,一定要尊禮送歸。吳國的將領(lǐng)如有人來投奔,就遂他們的心意,愛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是想回吳國,就給他們放行。某吳將有兩個小孩兒都很小,在邊境上玩耍,被羊祜的部下俘獲。過了一個月,他們的父親以為已經(jīng)死了,便為他們發(fā)喪。羊祜親自辛苦供養(yǎng)他們,把他們送回去。他們的父親后來感激羊祜的恩德,帶領(lǐng)二個孩子前來投降。這樣,陸抗便常對他的部下說:“人家一味講德行,我們卻一味地用暴力,這樣,不交戰(zhàn)我們也輸了。你們各自守衛(wèi)疆界,不要貪求小利就行了?!标懣狗Q贊羊祜道:“羊叔子【羊祜】比起樂毅、諸葛亮來也毫不為過?!标懣古R死時,對吳王孫皓說:“西陵、建平是國家的門戶,處在長江上游,兩面受敵。我的父親陸遜曾經(jīng)在臨死時囑咐:西陵是國家的西大門,如果那里發(fā)生不測,就當用全國的力量把它奪回來。我冒昧地認為,眾侯王年紀還小,沒管理過國家大事,請求節(jié)儉他們的一切開支,以此確保戰(zhàn)場上的支出?!?br> 晉國南征大將軍羊祜到朝中,秘密陳述伐吳的計謀,讓王濬在蜀地造船。
大船長上百步,上面都建造上城樓,四面開門,船頭畫上怪獸圖案,說是要鎮(zhèn)懾江神。每條船上能容納兩千多人,都能在船上騎馬來往。王濬造船時砍削的木片順流漂到東吳,建平太守吾彥撈起木片呈給吳王孫皓,說:“晉國一定有攻打吳國的計劃,應(yīng)當增加建平的兵馬。晉國拿不下建平,就不敢渡江。”吳王孫皓不聽。吾彥于是就鍛造鐵鏈和錐刺攔在江上,來阻擋晉軍。
王濬聽到這個消息,就造大木筏,上面扎上草人,命令識水性的人駕筏在前開路,遇到鐵鏈就用大火炬燒化它。除掉這些障礙就開始發(fā)兵,結(jié)果很順利,和王濬預(yù)料的一樣,沒有一點意外情況。晉太康元年,安東將軍[杜預(yù)]攻陷橫江,龍驤將軍王濬攻克建平、丹陽二城。杜預(yù)又派遣輕兵八百人乘小船偷偷渡江,抵達樂鄉(xiāng)屯在巴山上,懸張旌旗,燃起大火,令其毫無防備。攻打公安的時候,眾將都說這足百年未有的大戰(zhàn),不能全勝,而且春水正起,不能長久作戰(zhàn),應(yīng)當?shù)却緛砼R,再大舉進攻。杜預(yù)分析道:“樂毅憑借濟西一仗打敗了強大的齊國。現(xiàn)在軍威已經(jīng)大振,勢如破竹。經(jīng)幾次戰(zhàn)役之后,吳軍營壘只能應(yīng)刃而解。陸抗上表奏于孫皓的說法,皇上深以為然。”吳國派張悌、沈瑩渡江,沈瑩對張悌說:“晉國在蜀地造船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現(xiàn)在傾舉全國的力量進行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萬里邊境同時起兵。并且動用益州的全部軍隊,渡江而下,我國上游各地守軍毫無防備,恐怕長江沿岸的眾多城池都抵御不了晉軍的進攻,晉國的水軍一定會打到這里。應(yīng)當保存實力等待晉軍到來,打一場硬仗。如果是打敗了晉軍的話,長江西岸自然肅清。
這樣上游關(guān)隘即使被攻破,還可以再奪回來。現(xiàn)在渡江應(yīng)戰(zhàn),不能確保獲勝,如果萬一失敗,大業(yè)就徹底喪失了?!睆堛┎宦?。于是傾盡所有的兵力渡江進逼。晉不去交戰(zhàn),吳軍后撤時亂了陣腳,晉軍趁機攻打,大敗吳軍。吳王孫皓于是向王濬投降。八萬軍卒乘大船叫嚷著駛?cè)胧^城。孫皓自己綁著雙手,拉著棺材來見王濬,王濬燒掉棺材,以示禮敬。后賜予孫皓歸命昏的爵位。]
【經(jīng)文】
至?xí)x惠庸弱,胡亂中原,天子蒙塵,播遷江表,當時天下復(fù)分裂矣。出入五代,三百余年。隋文帝受圖,始謀伐陳矣。嘗問高穎取陳之策,穎曰:
“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熱,水田早熟。量彼收獲之際,微征士馬,聲言掩襲,賊必屯兵堅守,足使廢其農(nóng)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如此,賊以為常。后果集兵,彼必不信,猶豫之頃,吾乃濟師登陸而戰(zhàn),兵氣益倍。
又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儲積,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風(fēng)縱火,待其修立,復(fù)更燒之。不出數(shù)年,自可財力俱盡?!鄙闲衅洳撸惾艘姹?。后發(fā)兵,以薛道衡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兼掌文翰。及王師臨江,高穎召道衡,夜坐幕下,因問曰:“今師之舉,克定江東與否?君試言之?!钡篮獯鹪唬骸胺舱摯笫鲁蓴。软氁灾晾頂嘀?,禹貢所載九州,本是王者封域。后漢之季,群雄競起,孫權(quán)兄弟,遂有吳楚之地。晉武受命,尋即吞并,永嘉南遷,重此分割。自爾已來,戰(zhàn)爭不息,否終斯泰,天道之恒。郭璞有云:‘江東偏王三百年,還與中國合?!駭?shù)將滿矣。以運數(shù)而言,其必克一也。有德者昌,無德者亡,自古興滅,皆由此道。主上躬履恭儉,憂勞庶政,叔寶峻宇雕墻,酣酒荒色,上下離心,人神同噴,其必克二也。為國之體,在于任寄,彼之公卿,備員而已。拔小人施文慶,委以政事,尚書令江總,唯事詩酒,本非經(jīng)略之才,蕭摩訶任蠻奴,是其大將,一夫之用耳,其必克三也。我有道而大,彼無德而小。量其甲士,不過十萬,西自巫峽,東至滄海,分之則勢懸而力弱,聚之則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席卷之兆,其在不疑。”穎忻然曰:“君言成敗,理甚分明,吾今豁然也。本以才學(xué)相期,不意籌略乃至此也?!彼爝M兵,虜叔寶。此滅吳形也。
[議曰:昔三國時,蜀遣宗預(yù)使吳。預(yù)謂權(quán)曰:“蜀土雖云鄰國,東西相賴,吳不可無蜀,蜀不可無吳?!睂O盛曰:“夫帝王之保,唯道與義,道義既建,雖小可大,殷周是也;茍仗詐力,雖強必敗,秦項是也,況乎偏鄙之城,恃山水之固而欲連接萬里,永相資賴哉!昔九國建合縱之計、而秦人卒并六合;囂述營輔車之謀,而光武終兼隴南。夫以九周之強、隴漢之大,莫能相救,坐觀屠覆,何者?道德之基不固而離弱之心難一故也。而云吳不可無蜀,蜀不可無吳,豈不謅哉!由此觀之,為國之本,唯道義而已,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盡故國也。有矣夫!”]
【譯文】
到晉惠帝時,惠帝平庸軟弱,胡人騷擾中原,天子蒙受侮辱,逃到長江以南,這時天下再次分裂。五代歷經(jīng)三百多年。隋文帝得到圖讖,才謀畫攻伐陳朝。文帝曾經(jīng)詢問攻取陳朝的計策,高穎說:“長江以北,土地寒冷,農(nóng)田收割較晚;長江以南,土地溫?zé)幔锍墒燧^早。等到收獲季節(jié),再稍微征兵買馬,聲言要偷襲,敵軍必定會屯兵堅守防御,這樣就錯過收割的好時節(jié)。敵軍既然聚集軍隊,我軍便解散,多次反復(fù),敵軍必然習(xí)以為常,然后我們再聚集軍隊,這時敵軍必然不相信,在其猶豫之際,我軍再渡江登陸作戰(zhàn),士兵的士氣必然更加高漲。又因為江南土層淺,住的多是茅舍,所有的儲蓄積聚,都不是放在地窖中。我們再秘密派人順風(fēng)放火,等到他們再修建好,就再放火,不用幾年,國內(nèi)財力自然匾乏?!彼逦牡鄄捎酶叻f的計策,陳朝士兵益發(fā)疲弊。然后文帝發(fā)兵,派薛道衡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并掌握公文。等到文帝的軍隊兵臨長江,高穎召見薛道衡,在大帳中夜坐,問道:“現(xiàn)進軍能夠打敗江東嗎?你試著說一說。”薛道衡回答:“凡是討論大事的成敗,必須用理論去推斷。禹貢所居住的九州,本來是君王的疆土。后漢末期,豪杰舉兵蜂起,孫權(quán)兄弟于是占據(jù)吳、楚的土地。晉武帝即位,立即吞并吳、楚,到永嘉南遷時,又分裂開來。從那時以來,戰(zhàn)爭不斷,戰(zhàn)爭之后必然是和平,這是永恒的天理。郭璞曾說:‘江東偏安三百年后,還要與中原合并,現(xiàn)在運數(shù)將滿。從運數(shù)來說,必然打敗陳朝,這是一。有德的人昌盛,無德的人滅亡。自古以來興衰盛敗都沒有脫離這個規(guī)律?;噬瞎Ь磹勖?,提倡節(jié)儉,整天為黎民百姓國家大事操勞,陳后主卻修造官室,雕鏤宮墻,沉迷酒色,臣民不和他同心,百姓神靈都很憤怒,這是陳朝失敗的第二條理由。建立國家的體制,必須任用可以托付大事的大臣,而陳朝的公卿大臣,只是充數(shù)而已。提拔小人施文慶,委以重任,尚書江總,只會吟詩喝酒,不是胸有韜略的人,蕭摩訶任用野蠻落后的部族,這樣的人不足以擔當大任。這是能大敗敵軍的第三條理由。我軍有道,力量強大,敵軍無道,力量弱小。估計敵軍擁有士兵不過十萬,西起巫峽,東到滄海,分兵把守,勢力就孤弱,聚兵守一地,就會顧此失彼,這是能大敗敵軍的第四條理由。大軍席卷江南的先兆在于對形勢不迷惑。”高穎高興地說:“你分析作戰(zhàn)的成敗,條理很分明,我現(xiàn)在豁然開朗了。我本來用才能學(xué)問的事來請教你,想不到你的籌謀韜略達到這樣高的程度?!庇谑沁M兵江南,俘虜了陳叔寶。這是與消滅吳國情況相類似的。
[從前三國的時候,蜀國派宗預(yù)出使東吳。宗預(yù)對孫權(quán)說:“蜀國在地理上與東吳雖然是相鄰的兩個國家,但東西兩國都要相互依存。吳國不能沒有蜀國,蜀國也不能沒有吳國?!睂O盛說:“帝王自保王室,只有仰仗道義,道義已經(jīng)樹立起來,即使小國也能變成大國。殷、周的興起就是這樣。假若仰仗欺詐的力量,即使強國也會衰敗。秦皇、項楚就是這樣。更何況是地處偏遠的小國,依恃山水的險固,卻要聯(lián)合萬里之遠的地方,相互永遠憑靠呢?
從前六國用合縱的計策,可秦國還是最終統(tǒng)一了天下。隗囂、公孫述經(jīng)營聯(lián)合的謀略,光武帝劉秀卻終究兼并了隴、蜀之地。憑六國的強大,隴漢的廣闊,都不能相互救援,各自坐視盟友被殺戮和傾覆,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這是因為道德的根基不牢固,分離、衰弱的人心難以一致的原因。宗預(yù)卻說‘吳國不能沒有蜀國,蜀國不能沒有吳國’的話,這不是有點陷媚之態(tài)嗎!因此看來,治理國家的根本唯有道義,君王如果不修養(yǎng)政德,自己跟前的人也都會成為敵國的人。有過這樣的情況?。 盷
【經(jīng)文】
自隋開皇十年庚戌歲滅陳,至今開元四年丙辰歲,凡一百二十六年,天下統(tǒng)一。論曰:《傳》稱“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又曰:“大都偶國,亂之本?!惫耪咧T侯不過百里,山海不以封,勿親夷狄,良有以也。何者?
賈生有言:“臣竊跡前事,夫諸侯大抵強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韓信倚胡則又反;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豨兵精則又反;彭越因梁則又反;鯨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最弱最后反。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曩令樊、酈、絳、灌據(jù)數(shù)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然則天下之大計亦可知已。欲諸侯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殂醢,則莫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則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币源擞^之,令專城者,皆提封千里,有人民焉,非特百里之資也,官以才,屬肺附,非特母親之疏也。吳據(jù)江湖,蜀阻天險,非特山海之利也;跨州連郡,形束壤制,非特偶國之害也。若遭萬世之變,有七子之禍,則不可諱,有國者不可不察。[魏明帝問黃權(quán)曰:“今三國鼎峙,何方為正?”對曰:“當以天文正之。往年災(zāi)禍守心,而文帝崩,吳蜀二國主無事,由是觀之,魏正統(tǒng)矣?!盷
【譯文】
自從隋文帝十年滅掉陳,到現(xiàn)在的開元四年已經(jīng)有126 年了,天下一直是統(tǒng)一的。《左傳》說:“國都面積超過一百雉是國家的禍患”又說:“大的都城同同都一樣大是國家敗亂的根本?!惫糯闹T侯國面積不過百里,不分封山海,不許親近夷族。這是有原因的,為什么呢?賈誼說:“我私下觀察前代情況,發(fā)現(xiàn)諸侯勢力強大的先謀反?;搓幫踉诔貏萘ψ顝姡钕戎\反;韓信依靠胡人又謀反;貫高靠趙國的資助謀反;陳豨士兵精良,因而又謀反;彭越靠梁國的幫助謀反;黥布用淮南的軍隊謀反;盧綰勢力最弱小也最后謀反。長沙王擁有兩萬幾千戶的封賞,功勞最少卻最能保全自己,勢力最弱卻最忠誠。這不是各人的性情不同,是形勢使然。假設(shè)讓樊噲、酈生、周勃、灌嬰各擁有幾十個城池稱王,現(xiàn)在國家殘破滅亡,也是可以讓人相信的事;讓韓信、彭越之輩,位居最高的候位,即使是現(xiàn)在,他們的勢力還會存在。既然這樣,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計,就可以知曉了。要想讓諸候都忠誠順服,就不如分封象長沙王那樣的諸湖國;想要讓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弱,守在諸侯。當漢之季,奸臣擅朝,九有不澄,四郊多壘。雖復(fù)諸侯釋位,以閑王政,然包藏禍心,各圖非冀。魏太祖略不世出,靈武冠時。值炎精幽昧之期,逢風(fēng)塵無妄之世,嗔目張膽,首建義旗。時韓暹、楊奉挾獻帝自河?xùn)|還洛陽。
[靈帝崩,太子辨即位。并州牧董卓入朝,因廢帝為弘農(nóng)王,而立獻帝,以董卓為太師,遷都長安。司徒王允誅卓,卓將郭汜、李傕圍長安城,城陷,殺王允。后李傕與郭汜有隙,傕質(zhì)天子于其家。傕將楊奉謀殺傕,事泄叛傕,傕衰弱,天子乃得出奔。楊奉欲以天子還洛陽,郭汜追天子于弘農(nóng)之曹陽。
奉等敗,殺公卿略盡。天子渡河,都安邑,以韓遇為征東將軍,持政還洛陽。
洛陽宮室燒盡,百官被荊棘,太祖迎天子都許。韓暹、楊奉各出奔。]
太祖議迎都許,或以為山東未定,不可。荀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哀王,而諸候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guān)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外難,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jié),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后雖慮之,無及?!碧嬷谅尻枺钐熳佣荚S。維其弛紊,紉其贅旒,俾我漢家不失舊物矣。于是運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北破袁紹,南擄劉琮,東舉公孫康,西夷張魯。[議曰:劉表諸杰雖中間自有吞并,乃楊雄所謂“六國蚩蚩,為贏弱姬者也?!辈⑼屉m狀,適所以為吾奉也。]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志績未究,中世而殞。
[曹操,字孟德,少機警有權(quán)數(shù),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故世人未之奇也。唯喬玄異焉,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君乎?”
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軍、頓丘。黑山賊于毒等攻東武陽,太祖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諸將皆以為當還自救,太祖曰:“昔孫臏救趙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而攻臨淄,使賊聞我西而還,是武陽自解也;不還我能敗虜家,虜不能敗武陽,必矣!”乃行,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大破之。
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袁尚、袁熙依之。及太祖破丸,或說公:
“遂珠之,尚兄弟可擒也。”公曰:“吾方使康送尚、熙首,不煩兵矣?!?br> 九月,公引軍自柳城還,康即斬送尚、熙首。狀將問曰:“公還,而康斬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并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
太祖攻呂布于下邳,不拔,欲還,荀攸曰:“布勇而無謀,今三軍皆北,其銳氣衰。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未復(fù),宮謀未定,進急攻筑,布可拔也?!蹦藳Q沂、泗灌城,城潰,生擒布。
袁紹將文丑與太祖戰(zhàn),荀攸勸太祖以輜撞餌賊,賊遂奔竟之,陣亂,斬文丑。太祖與袁紹相持于官渡時,公糧少,與荀或書,議欲還許。或曰:“紹悉狀據(jù)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今軍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臬時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公以十分居一之眾,劃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又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縱,來奔說太祖:襲紹別屯,燔其糧谷。遂破紹。
張繡在南陽與荊州牧劉表合,太祖征之。謀臣進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游軍而食子表,袁不能供也,急之,則并力;緩之,則自離?!?br> 太祖不從。表果遣兵救繡,太祖兵敗。三年春,太祖還許,繡兵來追,太祖軍不能進,與荀或書曰:“賊來追吾,雖日行數(shù)里,吾策筑至安眾,破筑必矣?!惫O(shè)奇伏,攻破之。公還許,荀彧問:“前何以策賊必破?”對曰:
“虜遏歸師,與吾死地戰(zhàn),吾是以知勝。”
西平曲光殺其郡守以叛,諸將欲擊之。張既曰:“唯光等造反,郡人未必悉同。若便以軍臨之,吏人、羌胡必謂國家不別是非,更使皆相持著,此為虎傅翼也。光等欲以羌胡為援,今先使羌胡鈔擊,重其賞,所虜獲者皆以俾之,外阻其勢,內(nèi)離其交,必不戰(zhàn)而定?!蹦讼嬗鳎褐T為光等所誤者,原之,能斬賊帥送首者,加封。于是光部黨斬送光首。
此九州百郡十并其八之大略也。]
【譯文】
古時候的天子掌管國家,在邊疆,他的影響力卑弱的地方就依靠諸候?qū)嵭薪y(tǒng)治。到了漢未,奸臣當?shù)溃煜虏粚?,而多?zhàn)亂,雖然恢復(fù)了諸候的職位以協(xié)理朝政,但都各自心懷不軌,各圖所謀,魏太祖雄才大略,百年不遇,他機智、勇武冠于當時。時值奸相佞臣擅權(quán),天下動亂的時期,魏太祖嗔目張膽,首先豎起義旗。當時韓暹、楊舉挾持漢獻帝自河?xùn)|返回洛陽。[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辨即位。并州牧董卓進京執(zhí)掌朝政,于是廢皇帝劉辨為弘農(nóng)王,而立漢獻帝,自封為太師,遷都到長安。司徒王允設(shè)計刺殺董卓,董卓手下大將郭汜、李傕兵圍長安城,攻克長安后,殺了王允。后來,李傕與郭汜之間發(fā)生了矛盾,李傕把皇帝關(guān)在他的家中作人質(zhì)。李傕的部將楊奉頂謀刺殺李傕,因密謀泄露而背叛李傕,李傕的勢力衰弱之后,皇帝才得以出逃。楊奉要帶著皇帝返回洛陽,郭汜在弘農(nóng)迫擊皇帝到曹陽。楊奉等人戰(zhàn)敗,郭汜等肆意殺戮,幾乎殺盡公卿。皇帝渡過黃河,暫都安邑,封韓暹為征東將軍,主持朝政還都洛陽。洛陽的皇宮都已被燒毀,文武百官無處棲身。魏太祖曹操接皇帝定都許昌。韓暹、楊奉分別出逃。]
魂太祖建議迎獻帝而定都在許昌。有人認為山東尚未平定,不能這樣。
荀或勸太祖說:“從前晉文帝挾持周襄王而諸候都來歸順聽命;漢高祖東伐,為義帝戴孝,天下歸心。自天子?xùn)|歸,將軍你首豎義旗,在山東平討亂臣賊子的叛亂,雖未能遠赴關(guān)外,還是分兵遣將,歷艱險與外族通使。雖然抗御著外部的禍患,但你的心無時不在漢朝王室的安危上,這是將軍匡正天下的一貫志向。如今軍隊突然轉(zhuǎn)向,將士都有匡復(fù)漢室之心,百姓一想到過去,就會倍感悲傷和怨嘆。因此事奉獻帝實在是順從眾人的愿望,這叫做大順;按公平原則來臣服豪杰,這叫做大略:發(fā)揚仁義來招納天下英雄,這叫做大德。天下縱有逆賊,也不足為患,這是很明了的事。韓暹、楊奉他們膽敢作亂,若不及時決定,四方社會都生反叛之心,天下大亂后再要想辦法就很難辦到了。”太祖到達洛陽,奉護大子遷都許昌。平定了叛亂,重振朝綱,使我漢室沒有丟失一件舊物。接著又運用謀略,興兵海內(nèi),北破袁紹,南擄劉瓊。東收公孫康,西平張魯。[劉表等各路豪杰雖然在其間相互各自吞并,只是揚雄所說的:“六國胡殺憨斗都是在替秦人削弱周王”的情形。吞并的地方雖然很多,但恰恰是給我曹魏準備下的禮品。]國內(nèi)大部分領(lǐng)土,都已歸復(fù),可是志愿不競,而中道殞亡。
[曹操,字孟德。年少時,為人機靈聰敏,善于隨機應(yīng)變。但他愛打抱不平,想做啥就做啥,不檢點自己的行為,也不注意修養(yǎng)品行、研習(xí)學(xué)業(yè)。因此,一般人并不高看他。只有喬玄認為他非同尋常。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將要大亂,沒有身懷治國奇策的人是拯救不了這個亂世的。能安定天下的,也就是你?。 辈懿偃螙|郡太守,管轄東武陽,駐軍在頓丘。黑山的賊首于毒等人率兵攻打東武陽,曹操率兵西向,進入黑山攻打于毒等人的大本營。
眾將都認為應(yīng)當回師自救。曹操說:“從前孫臏救援趙圍而反攻打魏國,耿弇要逃往西安卻反而攻打臨淄。我的目的就是想讓賊兵聽到我們向西進兵的消息后回來,這就可以讓東武陽自己解圍了。如果賊兵不回來,我們一定能夠搗毀他們的巢穴,他們卻一定無法攻陷東武陽。于是開始出發(fā)西進。于毒聽到這個消息,便丟開東武陽,罷兵回師。曹操在半路攔腰攻擊,大敗賊兵。
當初,遼東太守公孫康仗其地處邊遠而不臣服。袁尚、袁熙投靠了他。
等到曹操攻克烏丸,有人勸說曹操:“趁勢去征伐他們,就可以活捉袁尚兄弟了?!辈懿僬f:“我正讓公孫康把袁尚、袁熙的首級送來,不煩勞將士們了?!本旁拢懿俾受姀牧前鄮熯€朝,公孫康馬上就殺了袁尚、袁熙,送來他們的首級。眾將問:“你回來,公孫康就送來袁尚、袁熙的首級,這是為什么?”曹操說:“他一向害怕袁尚等人,我如果逼迫他,他們就會團結(jié)一致;我對他寬松,他們就會自相殘殺。這是他們之間的矛盾糾葛和力量對比造成的。”
曹操在下邳攻打呂布,沒有攻克,要撤軍。荀攸說:“呂布有勇無謀,現(xiàn)在他三軍都已敗北,他的銳氣已經(jīng)減弱了。三軍都把主將視為支柱,支柱已經(jīng)衰弱士兵就沒有了斗志。陳宮雖有智謀但性情遲緩?,F(xiàn)在趁呂布的士氣還沒有恢復(fù),陳宮的主意還沒有拿定,進軍迅速攻打他們,呂布就可以被打敗了?!辈懿儆谑菦Q開沂水、泗水河口,水淹下邳城。守城軍隊潰敗,生擒呂布。
袁紹率領(lǐng)文丑諸將和曹操開戰(zhàn)。荀攸勸說曹操用輜重引誘敵兵,敵人于是紛紛搶奪輜重,袁軍軍陣大亂,曹軍在陣中殺死了文丑。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的時候,曹操糧食饋乏。曹操就給荀或?qū)懶耪f,要撤兵回許昌。
荀或說:“袁紹把所有的人馬都集結(jié)在官渡,要和曹公一決勝負。你以最弱小的力量抵抗最強大的力量,如果不能制服對方,一定會被對方乘機制服。
這是天下最關(guān)鍵的時刻。而且袁紹只是匹夫之勇,能夠聚攏人才但不會任用人才。如果憑你的圣明勇武并借助于應(yīng)時,干什么不能成功?現(xiàn)在士兵雖少,還不象楚漢之間在榮陽、成桌時的力量對比。那個時候,劉邦和項羽都沒有誰肯后退的,先后退的一方氣勢一定會屈從另一方。你用十分之一的士眾,劃分疆域而固守它,卡住袁軍的咽喉,令其不能向前,這樣的情況已經(jīng)堅持半年了。眼看著袁軍的勢頭已經(jīng)枯竭,一定會發(fā)生變故。這是運用奇謀的時機,千萬不能失去啊!”后來又有袁紹的謀士許攸,因貪圖錢財,袁紹不能縱容他,他就來投降。他向曹操游說,讓曹操偷襲袁紹的其它屯營,燒了他的糧草。于是打敗了袁紹。
在南陽和荊州牧劉表會合,曹操前往征伐他們。謀臣進言說:“張繡和劉表相互仰仗自認為強大。但是張繡作為游擊軍隊被劉表供養(yǎng),劉表是無法供養(yǎng)的。逼迫他們,他們就會團結(jié)一致;緩圖他們,他們就會自己分裂?!?br> 曹操不聽,劉表果然派兵來救張繡,曹操大敗。初平三年的春天,曹操撤兵回許都。張繡率兵前來追擊,曹操的軍隊無法前進。曹操給荀或?qū)懶耪f:“敵人來追擊我,雖然我們一天只能走幾里路,但照我的估計,到了安眾,必定能打敗張繡?!焙髞?,果然利用奇兵伏擊打敗了張繡。曹操回到許都,荀彧問:“上次為什么估計敵人被打???”曹操回答說:“敵人阻擋住我軍的退路,把我軍逼到絕境同我們作戰(zhàn),我因此知道我們會勝利?!?br> 西平曲光殺了西平郡守,興兵叛亂,眾將要求派兵攻打他。張既說:“只有曲光等人造反,郡中其它人不一定都和他們一樣。如果此時派兵前往,當?shù)毓倮艉颓既?、胡人一定認為國家不辨是非,反而更加使他們相互依賴。這樣做就象是給老虎增添了翅膀。曲光等人要依靠羌人、胡人作外援,現(xiàn)在先讓羌人、胡人從背后攻打他們,給以豐厚的獎賞。凡被俘虜?shù)亩汲洚斍既?、胡人的奴俾。在外擋住他們的勢頭,在內(nèi)分化他們的聯(lián)合。這樣必定會不戰(zhàn)而平定叛軍?!庇谑前l(fā)布檄文告知那些隨曲光做亂的人:“錯了的行為不迫究,能夠殺賊兵首領(lǐng)的人要加以封賞?!痹谶@個時候,曲光的部下殺了曲光,并送來首級。
以上這就是統(tǒng)一了九州、百郡八成以上的主要策略。]
【按語】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而曹操能一枝獨秀, 幾雄據(jù)天下,這是什么原因?縱觀曹操的奮斗史,自見分曉。
首先,曹操有其超人的膽識和過人的決斷力。面對軍閥割據(jù)的局面,他能夠發(fā)揮其機智、勇武的一面,看到“四方生心”,毅然決定“奉主上以從人望”,亦即歷史上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候”,取得了壓倒一切的政治優(yōu)勢,為其創(chuàng)業(yè)開辟了道路。他能夠騁其杰出的智謀,兼取古人優(yōu)異的治國用兵之法,以致“東征西伐”,所向披靡。
其次,曹操善于用人,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他創(chuàng)立了一套開明的人事制度,“唯才是舉”,禮賢下士,務(wù)使其智囊盡具器用,確保了戰(zhàn)略決策的正確與及時。想當時袁紹維據(jù)四州,謀士非不懂用兵之法,而竟敗在曹操手下。如荀或所說,“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由此可見曹操用人之一斑。蘇軾稱:“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失,如其而已矣。古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得失之計而權(quán)之以人?!?br> 曹操不失為古之智者。
歷史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人們常以古鑒今,縱然在我國歷來存在著褒劉貶曹的偏見,但曹操畢竟以其“大順”、“大略”、“大德”、“鞭撻宇內(nèi)”,威服天下,成為后人竟相效仿的兼具文韜武略的一代梟雄。
【經(jīng)文】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jù)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得天下之福。
[董昭等欲共進曹公,九錫備物,密訪于荀彧,彧不許。操心不平,遂殺之。范曄論曰:“世之言荀君通塞,或過矣。常以中賢以下,遂無求備。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終,斯理之不可全詰者也。夫以衛(wèi)賜之賢,一說而弊兩國,彼非薄于人,而欲之,蓋有全必有衰也。斯又功之不可兼者矣。方時運之遭,非雄才無以濟其弱,功高勢強則皇器自移矣。此又時之不可并也,蓋取其歸正而已,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盷
曹氏率義撥亂,代載其功,至文帝時,天人與能矣。遂受漢禪。
[劉若勸進曰:“臣聞符命不虛見,眾心不可遠。故孔子曰:‘周公其不圣乎?以天下讓,是天地日月輕去其萬物也?!且运聪硖煜?,不拜而受。
今火德氣盡,炎上數(shù)終。帝遷明德,祚隆大魏,符瑞昭哲,受命既固。光天之下,神人同應(yīng)。雖有虞之儀鳳,周之躍魚,方之今事未足為喻。而陛下違天命以飾小行,逆人心以守私志,上忤皇穹乃眷之旨;中忘圣人達節(jié)之數(shù);下孤人臣翹首之望,非所以揚圣道于高衢,垂無窮之懿勛也。臣等聞事君有獻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鱗固爭之義。臣等敢以死請?!碧坟┰S芝又曰:
“《易傳》日:‘圣喪受命而王,黃龍以戊己日見。’七月四日戊寅,黃龍見。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也。又曰:‘圣人以德親比天下,仁恩洽普,麒麟以戊己日見。厥應(yīng)圣人受命?!悸劦弁跽?,五行之精。易姓之符,代興之會,以七百二十年為一軌。有德者過于八百,無德者不及四百載。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數(shù)十年。漢行夏誅,迄今四百二十六歲。天之歷數(shù),將以盡終。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瑞也。夫得歲者,道始興。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有周之分野也。高祖入秦,五星聚于東井,有漢之分野也。
今此歲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而天之瑞應(yīng),并集來臻,伏惟殿下體堯舜之圣明,膺七百之禪代,天下學(xué)士所共見也。謹以上聞給事中?!碧K林等又曰:
“天有十二次以為分野。王公之國各有所屬。天子受命,諸侯以封。周文王受命,歲在鶉火,至武王伐紂,十三年歲星復(fù)在鶉火。故《春秋傳》曰:‘武王伐紂,歲在鶉火,則我有周之分野也?!艄夂推吣辏瑲q在大梁,武王始受命為將,討黃巾。建安元年,歲復(fù)在大粱,始拜大將軍。十三年復(fù)在大梁,始拜丞相。今二十五年復(fù)在大梁,陛下受命。此魏得歲與文王受命相應(yīng)。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亦以土德承漢之火,于行運基于堯舜之次。陛下宜改正朔,易服色,正大號,天下幸甚。”] 【譯文】
能夠治理天下危機的人,就會擁有天下的安定;能夠解除天下憂患的人,就會享受天下的快樂;能夠解救天下災(zāi)難的人,就會得到天下的福分。
[董昭等人要晉升曹操的爵位,加賞九錫(古時帝王賜于重臣的九種器物,以示榮寵)。他們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見。荀彧不贊成。曹操心中不滿,于是殺了荀彧。范曄評論說:“世人都言稱荀或通曉通塞機變,有些過頭了。
我常常想中等賢能以下的人,便不必迫求智謀的圓滿,在研習(xí)學(xué)業(yè)中有他的疏漏,能推原開始未必能把握住結(jié)局,這是事理不能完全窮究的原因。憑衛(wèi)賜的賢能,一番話便顛覆兩個國家,不是他對人太薄情而非要如此,原因是國家有盛時就必定有衰時。這又是功業(yè)不能兼顧始終兩端的情形。正遇到某種時運的時候,必須是雄才大略者才可以成功;衰弱的時候,國政王權(quán)就要溶入功勞卓著、勢力強大者的手中了。這又是盛時哀時兩者不能兩全的情形。
這大約只是使統(tǒng)治歸于正道,也是殺身成仁的意思?!盷
曹操率領(lǐng)二軍將士平定戰(zhàn)亂,世世代代記錄著他的功績,到魏文帝時,順大應(yīng)人,于是就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而自立為天子。
劉若上表勸曹丕稱帝:“我聽說過‘符命不虛見,眾心不可遠’的話,所以孔子說:‘周公難道不圣明嗎?他卻把天下讓給了周成王。這如同天地、日月不吝惜萬物一樣?!虼?,堯要禪位給舜,舜一點兒沒有推辭。現(xiàn)在漢室氣數(shù)已盡,炎漢皇帝命運將終,上天感念魏有明德,魏國將領(lǐng)受齊天洪福,祥瑞光明,受天帝之命已是必然,神人都必將響應(yīng)。即便是有虞氏時出現(xiàn)的儀鳳,西周時出現(xiàn)的躍淵之魚,和今人的祥符瑞兆也無法相比。可是陛下你卻違背天命而注重小節(jié),不依眾望而貞守私志,對上忤逆了皇大的旨意,對中忘掉了圣人知人達變的原則,對下令人臣翹首以盼的心愿失望,這樣足不能把圣人之道付諸實施于統(tǒng)治之中的,也不能把蓋世的功勛垂繼后世。我聽說事奉君主的人有進獻廢立君主之議的責(zé)任;事奉皇帝的臣下?lián)碛心骥[固爭的權(quán)力。我們這些臣子大著膽子冒死肯求陛下登基。”太史丞許芝又說:“《周易》說:‘圣人應(yīng)天命稱土,黃龍在戊己日出現(xiàn)’。七月四日是戊寅日,有黃龍出現(xiàn)。這是帝王承受天命的瑞祥之兆。《易傳》又說:‘圣人憑德行使天下歸附,仁愛恩德廣施天下,麒麟在戊己日出現(xiàn)。這是應(yīng)驗在圣人秉受天命上’。我聽說帝王是五行的精華。異姓更替,興衰輪回,以七百二十年為一個周期。有德政的王朝統(tǒng)治時間超過八百年,沒有德政的王朝統(tǒng)治不到四白年。因此,周朝一統(tǒng)天下達到八百六十七年,夏朝只有四百幾十年。漢朝開始推行夏歷(指開國)至今四百二十六年。天命的時限,將要完結(jié)了。這都是帝王秉受天命改朝換代的征兆。,得到歲星照臨的,他的統(tǒng)治開始興起。
從前周武王伐殷商的時候,歲星在鶉火旁出現(xiàn),鶉火正是周的分野。漢高祖進入秦地,五星都聚集在東井附近,這是應(yīng)了漢室的分野?,F(xiàn)在歲星照臨大梁,應(yīng)了魏國的分野。上天的瑞兆應(yīng)顯,一起都呈現(xiàn)并十分完美,萬望陛下能體察堯舜的圣明,秉受可到七百年的禪讓代興,這是天下有識之士的共同想法。敬請把我的想法傳達給陛下?!碧K林等人又說:“天上有十二星次來和地上相應(yīng)成為分野。王公之國各有它的征兆。天子以此秉承天命,諸昏以此分封。周文王秉承天命,歲星是在鶉火星旁,到周武王攻伐殷紂王,這是十三年之后,歲星又出現(xiàn)在鶉火星旁。所以《春秋傳》說:‘周武王攻伐殷紂王,歲星在鶉火星旁,就應(yīng)了我們周室的分野?!郧肮夂推吣?,歲星照臨大梁,魏武王領(lǐng)命拜將,征討黃中軍。建安元年,歲星再次照臨大梁,魏武王被封為大將軍。十三年后,歲星又出現(xiàn)在大梁,魏武王被拜為丞相?,F(xiàn)在二十五年之后歲星又出現(xiàn)在鶉火星旁,陛下該秉承天命。這是魏室合于歲星,和周文王秉受天命相對應(yīng)。舜以土德承繼堯的火德,現(xiàn)在也是以魏的土德承繼漢的火德,在五行運行中漢魏緊隨堯舜之后。陛下應(yīng)該更換年號與服色,建帝號,這是天下百姓的大幸啊!”]
【經(jīng)文】
王室雖靖,而二方未賓,乃問賈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quán),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yīng)期受禪,撫臨率士,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殷。吳、蜀雖蕞爾小國,依山阻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quán)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jù)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平也。用兵之道,先勝后戰(zhàn),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權(quán)、備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
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后武?!蔽牡鄄患{,后果無功。
[三苗國,今岳莊是也。蜀相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馬宣王距之。詔宣王:“但堅壁距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zhàn),久停則糧盡,虜掠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亮送婦人衣以怒宣王,宣王將出戰(zhàn),辛毗仗節(jié)不許,乃止。宣王見亮使,唯問寢食及事繁簡,不及戎事。使答曰:“答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啖食至數(shù)升?!毙踉唬?br> “亮斃矣?!睂す湟病
甘露元年,始以鄧艾為鎮(zhèn)西將軍,距蜀將姜維。維軍敗,退守劍閣。鐘會攻維不能克,乃上言曰:“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jīng)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yīng)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倍拢躁幤叫袩o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山高谷深,艾以氈自裹,推轉(zhuǎn)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將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陣待艾,艾遣子忠等出戰(zhàn),大破之,斬瞻。進軍到洛縣,劉禪遂降。
[后主用譙周策奉璽書於艾,曰:“限分江漢,遇值深遠,附緣蜀土。斗絕一隅,干運犯冒,漸苒歷載。每惟黃初中,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而不德暗劣,貪竊遺緒,俯仰累紀,未率大教,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數(shù)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促命?”艾大喜,報書曰:“王綱失道,群英顯起,龍戰(zhàn)虎爭,終歸真主。此蓋天命去就之道。
自古圣帝愛逮,漢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以興洪業(yè)。具不由此,未有不顛覆者矣。隗囂憑隴而亡;公孫據(jù)蜀而滅,斯實前代覆車之鑒。圣上明哲,宰相忠賢,將比隆黃軒,侔功往代。銜命來征,思聞嘉鄉(xiāng),果煩來使,告以德音。此非人事,乃天意也。昔微子歸周,實為上賓。君子豹變,義存大易。來辭謙沖,以禮舉親,此皆前哲歸命之典。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自非通明智達,何以見王者之義乎?”
后主壯洛陽,策命之為安樂公,曰:“蓋統(tǒng)天載物,以咸寧為大;光宅天下,以時雍為盛。乃者,漢氏失統(tǒng),六合震擾。我太祖承運龍興,弘濟八極。是用應(yīng)天順人,撫有區(qū)夏。於時,乃考因群杰虎爭,九服不靖,乘間阻遠,保據(jù)庸蜀,幾將五紀。朕永惟祖考,思在綏輯,四海愛整,六師曜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應(yīng)機豹變,履信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歟往欽哉!其祗服朕命,克廣德心,以終乃顯烈?!背?,晉文王欲遣鐘會伐蜀。邵第曰:“今鐘會率十萬余眾伐蜀,愚謂會單身無重任,不若余人?!蔽耐踉唬?br> “我寧當復(fù)不助此耶?若滅蜀后,如卿所慮,當何能辦?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心膽已破故也。若蜀已破,遺人震恐,不足與圖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若作惡,祗自族耳。”會果與姜維反,魏將士憤發(fā),殺會及維也。]
至?xí)x未,譙縱復(fù)竊蜀。宋劉裕使朱齡石伐蜀,聲言從內(nèi)水取成都,敗衣羸老進水口。譙縱果疑其內(nèi)水上也[議曰:內(nèi)水,涪江也],悉軍新城以待之。
乃配朱齡石等精銳,徑從外水,[議日:外水,泜江也。若中今洛縣水是也。]
直至成都,不戰(zhàn)而擒縱。此滅蜀形也。
【譯文】
朝廷內(nèi)部雖然安定了,可是吳蜀二地還未歸順。文帝于是問賈詡說:“我想討伐不聽從號令的逆臣,以統(tǒng)一天下,吳國和蜀國先伐哪一個呢?”賈詡回答說:”攻城略地首重用兵權(quán)謀,建立基業(yè)崇尚道德教化。陛下應(yīng)運登基,統(tǒng)治國家,假若撫之以禮樂教化而待其變亂,那么平定他們也就毫不困難了。
吳、蜀雖然是蕞爾小國,但是都有崇山巨川作屏障,而且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quán)識虛實,陸遜會用兵,他們據(jù)險守要,戰(zhàn)船往來于江湖,都很難一下子消滅掉。用兵之道是具備了必勝的條件然后出擊,根據(jù)敵人情況選派將領(lǐng),這樣才能動無失策。我私下揣度,群臣中沒有劉備、孫權(quán)的對手,盡管憑借朝廷的威嚴去對他們動武,仍然看不到萬元一失的情勢。從前舜動用武力而有苗臣服,我認為眼下還是先文后武為好?!蔽牡蹧]有接受。后來果然兵敗,沒有成功。
[三苗國就在現(xiàn)在的岳州。西蜀丞相諸葛亮兵出斜谷,屯扎在渭南。司馬懿率兵攔截他。朝廷詔令司馬懿:“只須堅守不戰(zhàn),以挫敗他們的銳氣。蜀兵前進不得,后退也不和他打,這樣停留時間長了就會把糧草耗盡。蜀兵搶虜不到什么就一定會逃跑了。他們一逃跑就去追擊。這樣以逸待勞,是必然獲勝的辦法。”諸葛亮給司馬懿送來女人的衣服,用以激怒他。司馬懿要出兵迎戰(zhàn),辛毗拿著節(jié)杖制止,司馬懿于是才不再出戰(zhàn)。諸葛亮軍中的使節(jié)到來,司馬懿只問諸葛亮的生活情況如何,公務(wù)忙不忙,絕口不提打仗的事。
諸葛亮的使節(jié)回答說:“處罰超過二十板的小事他都親自過問,每天能吃三四升?!彼抉R懿說:“諸葛亮將要死了?!辈痪霉凰懒?。]
甘露元年(公元256 年),司馬懿任命鄧艾為鎮(zhèn)西將軍,抵御蜀國將軍姜維的進攻。姜維軍隊失敗,退守劍閣。鐘會進攻姜維,可是未能取勝,于是就上書說:“現(xiàn)在敵人受到了挫折,最好乘勝前進,從陰平經(jīng)由小路經(jīng)過漢德陽亭,離開劍閣向西一百里的涪縣挺進,距離成都三百余里,然后發(fā)奇兵直搗其心臟,劍閣的守軍必定回援涪縣,那么我就識別其軌跡而用兵;劍閣守軍如若不回去救援,那么救援涪縣之兵就會很少?!盾娭尽飞险f:攻其不備,擊其不意?,F(xiàn)在攻擊他們的空虛之處,定能破敵?!倍拢嚢鲫幤?,踏上一條周圍荒無人煙且長達七百余里的艱難征程,他們逢山開道,遇水架橋。一路山高水深,甚為艱險。鄧艾面對陡坡,用氈子裹住身體,橫起身子滾下去,眾將士隨后都攀著樹藤,摳著石縫,一個接一個地走下山坡。
隊伍行進到江郵,蜀國衛(wèi)將諸葛瞻從涪縣還守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來攻。
鄧艾派遣他的兒子鄧忠等人出戰(zhàn),大敗蜀軍,并砍下了諸葛瞻的頭。鄧艾進軍洛縣,劉禪于是向鄧艾投降。
[蜀后主劉撣采納譙周的決策,捧著玉璽投降魏軍,向鐘會迸降表說:“因長江、漢水的阻隔,我們遠離朝廷。身處蜀地,阿斗偏安一角,不能順天應(yīng)時,一晃之間,己有數(shù)年。曾在黃初年中,魏主下詔表示親密恩寵。當時若敞開大門,就可光揚大義。可是我昏憒頑劣,貪圖承續(xù)先輩的余業(yè),俯仰之間已過多年,猶未接受詔命,以致天威震怒。人鬼擇賢而歸。我們懼怕朝廷軍隊的神威勇武,豈敢不洗心革面順從朝廷的詔命。”鄧艾非常高興,向劉禪回信說:“朝綱失統(tǒng),群雄出世,龍爭虎斗,結(jié)果天下終究歸于真龍?zhí)熳又?。這大約是天命左右興替的必然規(guī)律。自古以來,圣明的帝王都無法與今天的盛況相比。漢魏帝王秉受天命,作君王的人無不在中原。黃河出現(xiàn)《河圖》,洛水出現(xiàn)《洛書》,圣人遵循它們來興起宏偉的事業(yè)。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沒有不自尋滅亡的。隗囂憑靠隴山的阻隔而亡國;公孫述據(jù)守蜀險而覆滅。這些的確是前代覆車之鑒。魏皇聰明睿思,丞相忠君賢能,能和黃帝軒轅氏之時的盛況一比高低,能和歷代王朝的功業(yè)一比上下。我們秉皇命來征討,早就向往著蜀地的美好,你們果然派出使者,告知好消息。你們這樣做,不是由于人謀,而是天意如此。從前微子歸順周朝,被待為上賓。君子順時而變,是心存天下大治;來辭謙卑恭順,是以禮相親,這都是前代賢哲歸而天命的常典。作人主的,保全國家為上,國家敗亡次之。如果不是聰明通達的人,怎么可以顯現(xiàn)出王者之道呢?”
蜀后主劉禪到了洛陽,被策封為安樂公。詔書說:“通常統(tǒng)治天下,以天下太平為上;治理國家,以汞下和睦為高。過去,漢室失政,天下大亂。
我魏太祖秉受天命龍興出世,志達八極。因之而順天應(yīng)人,奪得了天下。在那個時候,你的父親因為群雄紛爭,天下擾亂,伺機占據(jù)了偏遠的蜀地,幾乎快五代了。我繼承先輩的風(fēng)范,志在和平統(tǒng)一天下,使四海歸一,六軍逞威。梁益公發(fā)揚明德,隨時達變,烙守信譽,順天應(yīng)人,來使天下人永享太平,豈不是永遠會受到人們的稱贊嗎?你敬守皇命,盡心修德,也是為了遵守你先輩的功業(yè)呀?!?br> 當初晉文王派鐘會攻打蜀國。邵第說:“現(xiàn)在鐘會率十多萬大軍伐蜀,愚下認為,鐘會單獨出兵不守重任,不如派其他人去?!睍x文王說:“我難道還不懂這一點嗎?如果蜀國被消滅后出現(xiàn)你所擔心的情況,那我怎么能有辦法對付呢?一般說,敗軍之將,不能和他們談?wù)撚挛?;亡國的大夫,不能和他們圖謀保存社稷。蜀國戰(zhàn)敗后,蜀人已被嚇破了膽,因此之故,不必擔心。如果蜀國已經(jīng)被攻克,其他的人都會被震懾住,不值得和他們圖謀大事。
中原的將士都思鄉(xiāng)心切,不愿和鐘會他們同心協(xié)力。如果鐘會想叛逆,只能是自取滅族?!辩姇缓徒S謀反。魏國將士憤起殺死了鐘會和姜維。]
到了晉朝未年,譙縱又立蜀國。宋主劉裕派遣朱齡石討伐蜀國,聲稱從內(nèi)水直取成都,卻把老弱殘兵派駐水口。譙縱果然懷疑是從內(nèi)水發(fā)兵,結(jié)果把軍隊全部駐在新城待朱齡石來進攻。而劉裕卻給朱齡石等人以精兵強將,經(jīng)由外水(外水即泜江),直取成都,最終譙縱不戰(zhàn)被擒。這就是蜀國被滅的情形。
【經(jīng)文】
魏嘉平中,孫權(quán)死,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大將軍胡遵、鎮(zhèn)南將軍毋丘儉等,表征吳。朝廷以三征計異,詔訪尚書傅嘏。嘏對曰:“昔夫差勝齊陵晉,威行中國,不能以免姑蘇之禍;齊閔辟土兼國,開地千里,不足以救顛覆之敗。有始者不必善終,古事之明效也。孫權(quán)自破蜀兼荊州之后,志盈越滿,兇宄已極,相國宣、文王先識取亂侮亡之義,深達宏圖大舉之策。今權(quán)已死,托孤于諸葛烙,若矯權(quán)苛暴,蠲其虐政,民免酷烈,偷安新惠,外內(nèi)齊慮,有同舟之懼,雖不能終自保完,猶足以延期挺命于深江之外矣。今議者或欲泛舟經(jīng)濟,橫行江表;或欲倍道并進,攻其城壘;或欲大佃疆場,觀釁而動。此三者皆取賊之常計,然施之當機則功成;若茍不應(yīng)節(jié),必貽后患。
自治兵已來,出入三載,非俺襲之軍也。賊喪元帥,利存退守。若羅船津要,劍城清野,橫行之計,其殆難捷也。賊之為寇六十年,君臣偽立,吉兇同患。
若恪蠲其弊,天奪之疾,崩潰之應(yīng),不可卒待也。今賊設(shè)羅落,又持重密,間諜不行,耳目無聞。夫軍無耳目,投察未詳,而舉大眾以臨巨險,此為希幸徼功,先戰(zhàn)而后求勝,非全軍之長策也。唯有大佃最差完牢,兵出民表,寇鈔不犯,坐食積谷,不煩運士;乘畔討襲,無遠勞費。此軍之急務(wù)也。夫屯壘相逼,巧拙得用,策之而知得失之計,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情偽將焉所逃。夫以小敵大,則役煩力竭;以貧致富,則斂重財匱。故敵逸能勞之,飽能饑之,此之謂也。然后盛眾厲兵以振之,參惠倍賞以招之,多方廣似以疑之。由不虞之道,以間其不戒。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昔漢氏歷世?;夹倥?,朝臣謀士早朝晏罷,介胄之將,則陳征伐。縉紳之徒,咸言和親;勇奮之士,思展搏噬。故樊噲愿以十萬橫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李信求以二十萬獨舉楚人,而果辱秦軍。今諸將有陳越江陵之險,獨步虜庭,即亦向時之類也。以陛下圣德,輔相賢智,法明士練,措計于全勝之地,振長策以御之,虜之崩潰,必然之數(shù)。故兵法曰:‘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若釋廟勝必然之理,而行百一不全之略,誠愚臣之所慮也。故謂大佃而逼之計最長?!睍r不從嘏言,詔昶等征吳。吳將諸葛恪拒之,大敗魏軍于東關(guān),魏后陵夷禪晉,太祖即位。
?。弁蹶频葦?,朝議欲貶黜諸將。景王曰:“我不聽公休以至此,此我過,諸將何罪?”時雍州刺史陳泰討胡又敗,景王又謝朝士曰:“此我過也,非玄伯之責(zé)?!庇谑俏喝藧偰?,思報之也。] 【譯文】
魏國嘉平時,孫權(quán)去世。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大將軍胡遵、鎮(zhèn)南將軍毋丘儉等人上書請求攻打吳國。因為三人攻打吳國的具體策略不同,朝廷下詔請尚書傅嘏商議。傅嘏說:“從前吳王夫差戰(zhàn)勝齊國,欺凌晉國,威霸橫行中原,最后卻免不了姑蘇敗亡之禍;齊閡公開辟疆土,兼并別國,擴大地盤,卻不能挽救被顛覆的命運。事情有一個好的開始,不一定有好的結(jié)尾,古代的這些事例都是很鮮明的驗證。自從打敗蜀國,得到荊州之后,孫權(quán)志滿意得,極度兇殘墮落,相國宣王司馬懿、文王司馬昭最先認識到自取混亂必然亡國辱家的道理,精通國家能夠大展宏圖的策略。現(xiàn)在孫權(quán)已經(jīng)死了,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俗,假如能糾正孫權(quán)的嚴苛殘暴除去他的虐政,使百姓免于苛政的苦難,在江東茍且偷安,享受新獲得的好處,全國上下共同思考保全之策,有同舟共濟的戒懼,即使最終不能自我保全,還足以延長在江東的壽命。現(xiàn)在有人想坐船渡江,在江面戰(zhàn)斗;有人想從相反兩路一齊進軍,攻打敵軍的城壘;有人想大軍屯田疆場,觀察動靜,乘機行動,這三種想法都是攻打敵人的常用計策,但是只有施行得當,方能成功;假若計策使用不當,必定要有后患。自從治軍以來,軍隊已經(jīng)作戰(zhàn)三年了,不適于偷襲作戰(zhàn)。敵軍沒有統(tǒng)帥,利在撤退堅守。如果把戰(zhàn)船列在重要渡口,實行堅壁清野,此時再縱橫決戰(zhàn),這樣的計策恐怕很難取勝。敵軍在江東為寇近六十年了,私立君臣之位,上下齊心已能同患難。假如諸葛恪能消除孫權(quán)執(zhí)政時的弊端,上天令其覆亡的隱患,吳國崩潰的趨勢,還不可能馬上等來?,F(xiàn)在敵軍設(shè)下羅網(wǎng),又防守嚴密,間諜不能行動,探子也打聽不到敵軍情況。軍隊中沒有探子,對敵情的偵察就不詳細,輕率地率領(lǐng)大軍兵臨險地,這是希望僥幸成功得到封賞、不顧后果先戰(zhàn)斗后尋求取勝的辦法,并不是保全軍隊的好辦法。只有大軍屯田疆場是最為穩(wěn)妥的辦法,出兵按照百姓的意愿,秋毫無犯,坐等使用糧草,不煩勞運輸?shù)氖勘?;乘機偷襲作戰(zhàn),沒有長途跋涉的勞苦,這樣做能解決行軍打仗中所有首要的事務(wù)。安營扎寨逼迫敵軍,巧妙愚笨的計策都得以運用,計策出來知道是好是壞,戰(zhàn)斗起來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敵情的偽詐可以得知。以寡敵眾,戰(zhàn)役頻繁,士兵氣力就會衰竭;以貧敵富,斂賦過重,國內(nèi)財物就會匱乏。所以如果敵軍安逸,我們就使它疲勞,糧草充足,就使它匱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然后再派勇猛的大軍威懾敵人,多施恩惠加倍行賞招降敵軍,多方用計,廣設(shè)疑軍,讓敵軍產(chǎn)生懷疑,以出其不意的進軍路線而攻其不備。等到三年,再左右攻擊,敵軍必然象水流一樣分散瓦解,我軍安坐等待敵軍分崩離析,成功唾手可得。過去漢朝歷代常以匈奴擾邊為患,大臣謀士早朝宴罷,都在談?wù)撨@個問題,大將主張征戰(zhàn)討伐,豪門貴戚主張和親聯(lián)姻,奮勇的戰(zhàn)士想上戰(zhàn)場施展全力搏斗廝殺。
所以樊噲愿意率軍十萬攻打匈奴,季布當面指出出軍的短處;李信請求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果然被楚軍打敗?,F(xiàn)在諸將要帶兵度過危險的江陵,孤軍深入敵境,這也犯了樊噲、李信一樣的錯誤。憑陛下你的圣明賢德,大臣的忠正賢良,法律分明,士兵精練,采用穩(wěn)妥全勝的計策,施展長遠的戰(zhàn)略抵御敵軍,敵軍的崩潰失敗,是必然的事。所以兵書說:‘不靠戰(zhàn)斗而使敵軍屈服。不用攻打而攻克敵軍的城池,這是打仗的妙策。’如果違背如何戰(zhàn)勝敵國的通常規(guī)律,采用有漏洞的策略,這是我所憂慮的事情。所以說大軍屯田疆場威逼敵軍的計策最好?!?br> 當時朝廷不聽傅嘏的話,命王昶等人征討吳國。吳國將領(lǐng)諸葛恪率軍抵抗,在東關(guān)大敗魏軍。魏國后來衰落,讓位于晉朝,晉太祖即位。
[王昶等人兵敗,朝臣提議要貶黜有關(guān)將領(lǐng)。景王司馬師說:“我不聽傅嘏的話才到這個地步,這是我的過錯,各位將軍有什么罪過?”當時,雍州刺史陳泰征討胡人又敗歸,景王又向朝臣謝罪說:“這是我的過錯,沒有玄伯陳泰的責(zé)任。”于是魏國的人從此都很和睦,惦著要報答司馬師。]
【經(jīng)文】
至世祖時[即晉武帝],羊祜上平吳表曰:“先帝順天應(yīng)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nèi)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而吳復(fù)背信,使邊事更興。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yè)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眾役無時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勛,成無為之化也。故堯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寧靜宇宙,栽兵和眾者也。蜀平之時,天下皆謂吳當并亡。自此來十三年,是謂一周。平定之期,復(fù)在今日矣。議者常言吳楚有道后服,無禮先強,此乃諸侯之時耳。當今一統(tǒng),不得與古同諭。夫適道之論,皆未應(yīng)權(quán),是故謀之雖多,而決之欲獨。凡以險阻得存者,謂所敵者同力,足以自固。茍其輕重不齊,強弱異勢,則智士不能謀,而險阻不可保也。蜀之地,非不險也,高山尋云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后能濟,皆言一夫荷栽,千人莫當。及進兵之日,曾無藩離之限,斬將寨旗,伏尸數(shù)萬,乘勝席卷,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非皆無戰(zhàn)心,誠力不足相抗。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難,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孫皓之暴,侈于劉禪;吳越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晉兵眾,多于前世;資儲器械,盛于往時。今不于此平吳,而更阻兵相守,征夫苦役,日尋干戈,經(jīng)歷盛衰,不可長久,宜當時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并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蕩。吳緣江為國,無有內(nèi)外,東西數(shù)千里,以藩籬自持,所敵者大,無有寧息。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名臣重將,不復(fù)自信,是以孫秀之徒,皆畏逼而至。臣疑于朝,士困于野,無有保勢之計,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yīng)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盾,不如中國,唯有水戰(zhàn)是其所便。一入其地,則長江非復(fù)所固,還保城池,則去長入短,而官軍懸進,人有致節(jié)之志。吳人戰(zhàn)于其內(nèi),有憑城之心。如此,軍不逾時,克可必矣?!?br> 帝深納焉。乃令王濬等滅吳。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矣。
[時吳王皓有兼上國之心,使陸抗為荊州牧。晉使羊祜與吳人相持。祜增修德政以懷吳。吳每與戰(zhàn),必克日而后合,間謀掩襲并不為,若臨陣俘獲,軍正將斬之,祜輒曰:“此等死節(jié)之臣也?!睘橹固?,親加殯,給其家,迎喪者,必厚為之禮而歸之。吳將有來者,輒任其所適。若欲返吳,便為祖道。吳將有二兒,皆幼,在境上戲,為祜軍所略,經(jīng)月。其父謂之已死,發(fā)喪。枯親自勉勞供養(yǎng),遣歸。父后感其恩,率二子來降。于是陸抗每告其眾曰:“彼專為義,此專為暴,是不戰(zhàn)而自服也。各保分界,無求細益而已?!?br> 稱曰:“羊叔子雖樂毅、諸葛亮,何以過之?”陸抗將死,言于吳王皓曰:
“西陵、建平國之蕃表,處在上游,受敵二境。臣父遜昔垂沒陳言:西陵,國之西門。如其有虞,當舉國爭之。臣愚以為,諸侯王幼沖,未嘗事,乞簡閱一切,以輔疆場。”
晉南征大將軍羊祜來朝,密陣伐吳之計,使王濬治船于蜀,方舟百余步,皆為城郭,門施樓鹵,首畫怪獸,以懼江神。容二千余人,皆馳馬往還。及梯流于吳,建平太守吾彥取其流梯,以呈吳王日:“晉必有攻吳之計,宣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江?!眳峭躔┎粡摹┠溯m為鐵鎖,加之錐刺以斷于江,阻于我也。濬聞之,乃為大筏,縛草為人,伏習(xí)流者;下施竹炬,以礙鎖錐,乃興師。果如濬策,弗之患也。太康元年,安東將軍王渾擊橫江,破之。龍驤將軍王濬克建平、丹陽二城。杜預(yù)又分遣輕兵八百,乘簟渡江,上樂鄉(xiāng)岸,屯巴山,多張旗幟,起火山上,出其不意。破公安時,諸將咸謂百年之冠,未可全克,且春水方生,難于持久,宜待來冬更為大舉。預(yù)喻之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zhàn)以并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shù)節(jié)之后皆迎刃而解耳!抗表論之,上深然焉。”吳遣張悌。沈瑩濟江,瑩謂悌曰:“晉作戰(zhàn)船于蜀久矣,今傾國大動,萬里齊起,并悉益州之眾,浮江而下,我上流諸軍無有戒備,恐邊江諸城盡莫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于此,宜畜力待來一戰(zhàn)。若破之日,江西自清,上方雖壞,可還取也。今渡江逆戰(zhàn),勝不可保,若或摧喪,則大事去矣!”張悌不從,遂濟江盡眾來逼,王師不擾,其眾退而兵亂,晉軍乘之,大破吳師,吳王皓乃降于濬,戍卒八萬,方舟鼓噪入干石頭。皓面縛輿櫬,濬焚櫬,禮也。賜皓爵為歸命侯。]
【譯文】
當晉世祖(即武帝司馬炎)執(zhí)政時,羊祜上表請求征討吳國說:“先帝順應(yīng)天時,向西平定了巴、蜀,向南與東吳講和,使天下戰(zhàn) 火熄滅,百姓安居樂業(yè)。而吳國又背信棄義,使硝煙再次燃起,運氣天數(shù)雖然是上天授予的,但是成就功業(yè)必須依靠人事,如果不一次大舉消滅它,百姓們一刻不得安寧。
況且這也可借以光耀先帝的勛業(yè),成就清靜無為的德化政治。所以,堯攻打丹水,舜征伐有苗,都是為了天下安寧,百姓和樂。平定蜀國之后,天下人都說吳國也會一并滅亡。從那時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三年了,世事循環(huán)更替,如今平定吳國的日子,就在眼前。議論的人常說吳、楚是因為政治清明才最后歸順,國家沒有禮法膽大妄為的先期強大。這是春秋戰(zhàn)國諸候爭霸時的事。現(xiàn)在一統(tǒng)天下,不能與古代同日而語。符合一般規(guī)律的說法,都不是順應(yīng)時宜采取變通措施,所以謀畫雖然很多,而最后決定使用的只有一個。依靠地理位置的險峻得以生存的國家,只是在敵我力量相當時,才可以依險足以保存自己,假使雙方勢力不均、強弱發(fā)生變化,那么有智謀的人不能出謀劃策,即使地理險峻,國家也不能保全。蜀地不可謂不險,高山聳立,直人云端,山谷幽深,只有棄掉馬匹,懸起車輛,才能進入。都說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等到進兵攻打時,卻連一點兒抵抗能力都沒有。過關(guān)斬將,插旗蜀地,敵軍死傷數(shù)萬,我軍乘勝席卷蜀地,直入成都。漢中各城池都按兵不動,不是都沒有抵抗之心,而是力量不足。到劉禪投降歸順,各城守將全都離散?,F(xiàn)在攻打江淮的難處,沒有攻打劍閣之難;山川的險要,也無有岷山、漢水之險。
孫皓殘暴,甚于劉禪,東吳的困境過于蜀國。但是我大晉國的兵力比以前增多,糧食器械的儲備超過以往?,F(xiàn)在不舉兵平定吳國,而是按兵不動,戰(zhàn)士苦于兵役,就會漸漸尋釁鬧事,軍隊的戰(zhàn)斗力就會衰竭,不能長久征戰(zhàn)。當務(wù)之急,應(yīng)當早做決定,一統(tǒng)天下?,F(xiàn)在如果率梁州、益州的軍隊,水陸并進,荊楚的軍隊兵臨江陵,平定南豫州郡,直達夏口,徐、揚、青、袞各州的軍隊齊向襪陵,多方進軍讓吳軍迷惑,產(chǎn)生誤會。以一個小小的吳國,抵擋天下的軍隊,勢力一定會分散,防御會全線吃緊,巴、漢的奇兵再乘機攻其虛弱,這樣,一地失守,吳國上下就會混亂。吳國沿江建國,沒有內(nèi)地,東西幾千里,靠籬笆為屏障,所要抵御的地區(qū)廣大,全國各地一處也不會安寧。孫皓恣意殘暴,為所欲為,猜忌下屬,名臣大將不再有信心,所以象孫秀這樣的人都會因害怕而歸順。在朝廷內(nèi)大臣受到猜疑,朝廷外賢士困頓,不得提拔,沒有保存國家的計策,安定的決心;平常還想離開所擔任的職位,兵臨城下時,必定會有投降的,吳國上下也最終不能齊心協(xié)力共同戰(zhàn)斗,這是可以預(yù)見的。吳軍的戰(zhàn)斗風(fēng)格在于迅速,不能夠持續(xù)長久。他們的器械不如中原精良,只有水戰(zhàn)是優(yōu)勢,如果我軍一旦進入?yún)堑?,長江就不再是屏障,吳軍就會轉(zhuǎn)而保衛(wèi)城池。這樣他們?nèi)ラL取短,我軍再慢慢前進,士兵有勇敢戰(zhàn)斗的勇氣。吳軍在本土戰(zhàn)斗,有憑借城池固守的想法,這樣不用多久,必定大敗吳國?!睍x世祖采納羊祜的建議,下令王濬率軍消滅吳國。這樣就很快統(tǒng)一天下了。
[當時,吳王孫皓心存圖謀大國的念頭,派陸抗作荊州牧。晉國派豐祜和吳軍相持。羊祜采取加強修養(yǎng)政德的辦法來感化吳國人。每當與吳軍交戰(zhàn),一定要定好日期再交鋒,不做那些偷襲的事。若是臨陣抓到俘虜,軍政官將要殺掉他們,羊祜就說著:“這些人都是為節(jié)操而死的臣子。”一邊流著眼淚,并親自予以殯斂,接濟他們的家人。家人來迎喪,一定要尊禮送歸。吳國的將領(lǐng)如有人來投奔,就遂他們的心意,愛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是想回吳國,就給他們放行。某吳將有兩個小孩兒都很小,在邊境上玩耍,被羊祜的部下俘獲。過了一個月,他們的父親以為已經(jīng)死了,便為他們發(fā)喪。羊祜親自辛苦供養(yǎng)他們,把他們送回去。他們的父親后來感激羊祜的恩德,帶領(lǐng)二個孩子前來投降。這樣,陸抗便常對他的部下說:“人家一味講德行,我們卻一味地用暴力,這樣,不交戰(zhàn)我們也輸了。你們各自守衛(wèi)疆界,不要貪求小利就行了?!标懣狗Q贊羊祜道:“羊叔子【羊祜】比起樂毅、諸葛亮來也毫不為過?!标懣古R死時,對吳王孫皓說:“西陵、建平是國家的門戶,處在長江上游,兩面受敵。我的父親陸遜曾經(jīng)在臨死時囑咐:西陵是國家的西大門,如果那里發(fā)生不測,就當用全國的力量把它奪回來。我冒昧地認為,眾侯王年紀還小,沒管理過國家大事,請求節(jié)儉他們的一切開支,以此確保戰(zhàn)場上的支出?!?br> 晉國南征大將軍羊祜到朝中,秘密陳述伐吳的計謀,讓王濬在蜀地造船。
大船長上百步,上面都建造上城樓,四面開門,船頭畫上怪獸圖案,說是要鎮(zhèn)懾江神。每條船上能容納兩千多人,都能在船上騎馬來往。王濬造船時砍削的木片順流漂到東吳,建平太守吾彥撈起木片呈給吳王孫皓,說:“晉國一定有攻打吳國的計劃,應(yīng)當增加建平的兵馬。晉國拿不下建平,就不敢渡江。”吳王孫皓不聽。吾彥于是就鍛造鐵鏈和錐刺攔在江上,來阻擋晉軍。
王濬聽到這個消息,就造大木筏,上面扎上草人,命令識水性的人駕筏在前開路,遇到鐵鏈就用大火炬燒化它。除掉這些障礙就開始發(fā)兵,結(jié)果很順利,和王濬預(yù)料的一樣,沒有一點意外情況。晉太康元年,安東將軍[杜預(yù)]攻陷橫江,龍驤將軍王濬攻克建平、丹陽二城。杜預(yù)又派遣輕兵八百人乘小船偷偷渡江,抵達樂鄉(xiāng)屯在巴山上,懸張旌旗,燃起大火,令其毫無防備。攻打公安的時候,眾將都說這足百年未有的大戰(zhàn),不能全勝,而且春水正起,不能長久作戰(zhàn),應(yīng)當?shù)却緛砼R,再大舉進攻。杜預(yù)分析道:“樂毅憑借濟西一仗打敗了強大的齊國。現(xiàn)在軍威已經(jīng)大振,勢如破竹。經(jīng)幾次戰(zhàn)役之后,吳軍營壘只能應(yīng)刃而解。陸抗上表奏于孫皓的說法,皇上深以為然。”吳國派張悌、沈瑩渡江,沈瑩對張悌說:“晉國在蜀地造船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現(xiàn)在傾舉全國的力量進行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萬里邊境同時起兵。并且動用益州的全部軍隊,渡江而下,我國上游各地守軍毫無防備,恐怕長江沿岸的眾多城池都抵御不了晉軍的進攻,晉國的水軍一定會打到這里。應(yīng)當保存實力等待晉軍到來,打一場硬仗。如果是打敗了晉軍的話,長江西岸自然肅清。
這樣上游關(guān)隘即使被攻破,還可以再奪回來。現(xiàn)在渡江應(yīng)戰(zhàn),不能確保獲勝,如果萬一失敗,大業(yè)就徹底喪失了?!睆堛┎宦?。于是傾盡所有的兵力渡江進逼。晉不去交戰(zhàn),吳軍后撤時亂了陣腳,晉軍趁機攻打,大敗吳軍。吳王孫皓于是向王濬投降。八萬軍卒乘大船叫嚷著駛?cè)胧^城。孫皓自己綁著雙手,拉著棺材來見王濬,王濬燒掉棺材,以示禮敬。后賜予孫皓歸命昏的爵位。]
【經(jīng)文】
至?xí)x惠庸弱,胡亂中原,天子蒙塵,播遷江表,當時天下復(fù)分裂矣。出入五代,三百余年。隋文帝受圖,始謀伐陳矣。嘗問高穎取陳之策,穎曰:
“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熱,水田早熟。量彼收獲之際,微征士馬,聲言掩襲,賊必屯兵堅守,足使廢其農(nóng)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如此,賊以為常。后果集兵,彼必不信,猶豫之頃,吾乃濟師登陸而戰(zhàn),兵氣益倍。
又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儲積,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風(fēng)縱火,待其修立,復(fù)更燒之。不出數(shù)年,自可財力俱盡?!鄙闲衅洳撸惾艘姹?。后發(fā)兵,以薛道衡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兼掌文翰。及王師臨江,高穎召道衡,夜坐幕下,因問曰:“今師之舉,克定江東與否?君試言之?!钡篮獯鹪唬骸胺舱摯笫鲁蓴。软氁灾晾頂嘀?,禹貢所載九州,本是王者封域。后漢之季,群雄競起,孫權(quán)兄弟,遂有吳楚之地。晉武受命,尋即吞并,永嘉南遷,重此分割。自爾已來,戰(zhàn)爭不息,否終斯泰,天道之恒。郭璞有云:‘江東偏王三百年,還與中國合?!駭?shù)將滿矣。以運數(shù)而言,其必克一也。有德者昌,無德者亡,自古興滅,皆由此道。主上躬履恭儉,憂勞庶政,叔寶峻宇雕墻,酣酒荒色,上下離心,人神同噴,其必克二也。為國之體,在于任寄,彼之公卿,備員而已。拔小人施文慶,委以政事,尚書令江總,唯事詩酒,本非經(jīng)略之才,蕭摩訶任蠻奴,是其大將,一夫之用耳,其必克三也。我有道而大,彼無德而小。量其甲士,不過十萬,西自巫峽,東至滄海,分之則勢懸而力弱,聚之則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席卷之兆,其在不疑。”穎忻然曰:“君言成敗,理甚分明,吾今豁然也。本以才學(xué)相期,不意籌略乃至此也?!彼爝M兵,虜叔寶。此滅吳形也。
[議曰:昔三國時,蜀遣宗預(yù)使吳。預(yù)謂權(quán)曰:“蜀土雖云鄰國,東西相賴,吳不可無蜀,蜀不可無吳?!睂O盛曰:“夫帝王之保,唯道與義,道義既建,雖小可大,殷周是也;茍仗詐力,雖強必敗,秦項是也,況乎偏鄙之城,恃山水之固而欲連接萬里,永相資賴哉!昔九國建合縱之計、而秦人卒并六合;囂述營輔車之謀,而光武終兼隴南。夫以九周之強、隴漢之大,莫能相救,坐觀屠覆,何者?道德之基不固而離弱之心難一故也。而云吳不可無蜀,蜀不可無吳,豈不謅哉!由此觀之,為國之本,唯道義而已,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盡故國也。有矣夫!”]
【譯文】
到晉惠帝時,惠帝平庸軟弱,胡人騷擾中原,天子蒙受侮辱,逃到長江以南,這時天下再次分裂。五代歷經(jīng)三百多年。隋文帝得到圖讖,才謀畫攻伐陳朝。文帝曾經(jīng)詢問攻取陳朝的計策,高穎說:“長江以北,土地寒冷,農(nóng)田收割較晚;長江以南,土地溫?zé)幔锍墒燧^早。等到收獲季節(jié),再稍微征兵買馬,聲言要偷襲,敵軍必定會屯兵堅守防御,這樣就錯過收割的好時節(jié)。敵軍既然聚集軍隊,我軍便解散,多次反復(fù),敵軍必然習(xí)以為常,然后我們再聚集軍隊,這時敵軍必然不相信,在其猶豫之際,我軍再渡江登陸作戰(zhàn),士兵的士氣必然更加高漲。又因為江南土層淺,住的多是茅舍,所有的儲蓄積聚,都不是放在地窖中。我們再秘密派人順風(fēng)放火,等到他們再修建好,就再放火,不用幾年,國內(nèi)財力自然匾乏?!彼逦牡鄄捎酶叻f的計策,陳朝士兵益發(fā)疲弊。然后文帝發(fā)兵,派薛道衡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并掌握公文。等到文帝的軍隊兵臨長江,高穎召見薛道衡,在大帳中夜坐,問道:“現(xiàn)進軍能夠打敗江東嗎?你試著說一說。”薛道衡回答:“凡是討論大事的成敗,必須用理論去推斷。禹貢所居住的九州,本來是君王的疆土。后漢末期,豪杰舉兵蜂起,孫權(quán)兄弟于是占據(jù)吳、楚的土地。晉武帝即位,立即吞并吳、楚,到永嘉南遷時,又分裂開來。從那時以來,戰(zhàn)爭不斷,戰(zhàn)爭之后必然是和平,這是永恒的天理。郭璞曾說:‘江東偏安三百年后,還要與中原合并,現(xiàn)在運數(shù)將滿。從運數(shù)來說,必然打敗陳朝,這是一。有德的人昌盛,無德的人滅亡。自古以來興衰盛敗都沒有脫離這個規(guī)律?;噬瞎Ь磹勖?,提倡節(jié)儉,整天為黎民百姓國家大事操勞,陳后主卻修造官室,雕鏤宮墻,沉迷酒色,臣民不和他同心,百姓神靈都很憤怒,這是陳朝失敗的第二條理由。建立國家的體制,必須任用可以托付大事的大臣,而陳朝的公卿大臣,只是充數(shù)而已。提拔小人施文慶,委以重任,尚書江總,只會吟詩喝酒,不是胸有韜略的人,蕭摩訶任用野蠻落后的部族,這樣的人不足以擔當大任。這是能大敗敵軍的第三條理由。我軍有道,力量強大,敵軍無道,力量弱小。估計敵軍擁有士兵不過十萬,西起巫峽,東到滄海,分兵把守,勢力就孤弱,聚兵守一地,就會顧此失彼,這是能大敗敵軍的第四條理由。大軍席卷江南的先兆在于對形勢不迷惑。”高穎高興地說:“你分析作戰(zhàn)的成敗,條理很分明,我現(xiàn)在豁然開朗了。我本來用才能學(xué)問的事來請教你,想不到你的籌謀韜略達到這樣高的程度?!庇谑沁M兵江南,俘虜了陳叔寶。這是與消滅吳國情況相類似的。
[從前三國的時候,蜀國派宗預(yù)出使東吳。宗預(yù)對孫權(quán)說:“蜀國在地理上與東吳雖然是相鄰的兩個國家,但東西兩國都要相互依存。吳國不能沒有蜀國,蜀國也不能沒有吳國?!睂O盛說:“帝王自保王室,只有仰仗道義,道義已經(jīng)樹立起來,即使小國也能變成大國。殷、周的興起就是這樣。假若仰仗欺詐的力量,即使強國也會衰敗。秦皇、項楚就是這樣。更何況是地處偏遠的小國,依恃山水的險固,卻要聯(lián)合萬里之遠的地方,相互永遠憑靠呢?
從前六國用合縱的計策,可秦國還是最終統(tǒng)一了天下。隗囂、公孫述經(jīng)營聯(lián)合的謀略,光武帝劉秀卻終究兼并了隴、蜀之地。憑六國的強大,隴漢的廣闊,都不能相互救援,各自坐視盟友被殺戮和傾覆,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這是因為道德的根基不牢固,分離、衰弱的人心難以一致的原因。宗預(yù)卻說‘吳國不能沒有蜀國,蜀國不能沒有吳國’的話,這不是有點陷媚之態(tài)嗎!因此看來,治理國家的根本唯有道義,君王如果不修養(yǎng)政德,自己跟前的人也都會成為敵國的人。有過這樣的情況?。 盷
【經(jīng)文】
自隋開皇十年庚戌歲滅陳,至今開元四年丙辰歲,凡一百二十六年,天下統(tǒng)一。論曰:《傳》稱“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又曰:“大都偶國,亂之本?!惫耪咧T侯不過百里,山海不以封,勿親夷狄,良有以也。何者?
賈生有言:“臣竊跡前事,夫諸侯大抵強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韓信倚胡則又反;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豨兵精則又反;彭越因梁則又反;鯨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最弱最后反。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曩令樊、酈、絳、灌據(jù)數(shù)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然則天下之大計亦可知已。欲諸侯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殂醢,則莫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則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币源擞^之,令專城者,皆提封千里,有人民焉,非特百里之資也,官以才,屬肺附,非特母親之疏也。吳據(jù)江湖,蜀阻天險,非特山海之利也;跨州連郡,形束壤制,非特偶國之害也。若遭萬世之變,有七子之禍,則不可諱,有國者不可不察。[魏明帝問黃權(quán)曰:“今三國鼎峙,何方為正?”對曰:“當以天文正之。往年災(zāi)禍守心,而文帝崩,吳蜀二國主無事,由是觀之,魏正統(tǒng)矣?!盷
【譯文】
自從隋文帝十年滅掉陳,到現(xiàn)在的開元四年已經(jīng)有126 年了,天下一直是統(tǒng)一的。《左傳》說:“國都面積超過一百雉是國家的禍患”又說:“大的都城同同都一樣大是國家敗亂的根本?!惫糯闹T侯國面積不過百里,不分封山海,不許親近夷族。這是有原因的,為什么呢?賈誼說:“我私下觀察前代情況,發(fā)現(xiàn)諸侯勢力強大的先謀反?;搓幫踉诔貏萘ψ顝姡钕戎\反;韓信依靠胡人又謀反;貫高靠趙國的資助謀反;陳豨士兵精良,因而又謀反;彭越靠梁國的幫助謀反;黥布用淮南的軍隊謀反;盧綰勢力最弱小也最后謀反。長沙王擁有兩萬幾千戶的封賞,功勞最少卻最能保全自己,勢力最弱卻最忠誠。這不是各人的性情不同,是形勢使然。假設(shè)讓樊噲、酈生、周勃、灌嬰各擁有幾十個城池稱王,現(xiàn)在國家殘破滅亡,也是可以讓人相信的事;讓韓信、彭越之輩,位居最高的候位,即使是現(xiàn)在,他們的勢力還會存在。既然這樣,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計,就可以知曉了。要想讓諸候都忠誠順服,就不如分封象長沙王那樣的諸湖國;想要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