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灸寒熱法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論篇》,又見《甲乙》卷八第一上篇。

    灸寒熱之法,先取項(xiàng)大椎,以年為壯數(shù),

    大椎穴,三陽督脈之會(huì),故灸寒熱氣取。《明堂》大椎有療傷寒病,不療寒熱。

    平按:“先取”《素問》作“先灸”。

    次灸厥骨,以年為壯數(shù),視背輸陷者灸之,

    此脈中血寒而少,故取背輸陷也。厥骨,脊骶骨也。有本“厥”與“骨”通為一字,巨月反。

    平按:“厥骨”《素問》、《甲乙》作“撅骨”。注“此脈”,袁刻誤作“此血”。

    與臂肩上陷者灸之,

    臂肩亦取脈陷,療寒熱之輸,肩貞等穴也。

    平按:《素問》、《甲乙》“與”作“舉”。

    兩季脅之間灸之,

    季脅本俠脊京門穴也。

    外踝之上,絕骨之端灸之,

    陽輔等穴。

    足小指、次指間灸之,

    臨泣等穴也。

    平按:“小指”,袁刻作“少指”。

    腨下陷脈灸之,

    承山等穴。

    平按:“腨下”《甲乙》作“腨上”。

    外踝之后灸之,

    昆侖等穴也。

    缺盆骨上切之堅(jiān)痛如筋者灸之,[平按:《甲乙》“堅(jiān)痛”作“堅(jiān)動(dòng)”。]膺中陷骨間灸之,□骭骨下灸之,[平按:“□骭骨”《素問》、《甲乙》作“掌束骨”。]臍下關(guān)元三寸灸之,毛際動(dòng)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平按:“膝下”《甲乙》作“臍下”;“三寸”作“二寸”。]足陽明灸之,跗上動(dòng)脈灸之,[平按:“足陽明”下,《素問》無“灸之”二字,新校正云:“按《甲乙經(jīng)》、全元起本足陽明下有灸之二字,并跗上動(dòng)脈是二穴?!睋?jù)此,則全本與本書相同,但今本《甲乙》仍無“灸之”二字。]顛上動(dòng)脈灸之。[平按:《素問》、《甲乙》“動(dòng)脈”作“一”字。]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痛壯數(shù)灸也,凡當(dāng)灸二十七處。

    骭,音干?!躞_,穴也,沖陽等穴也。題云灸寒熱法,此總數(shù)之二十七處中,有依其輸穴,亦取氣指而灸之,不可為定,可量取也。

    平按:“齧”《素問》作“嚙”,《甲乙》同,無“三壯”二字?!巴磯褦?shù)灸也”《素問》作“病法灸之”,《甲乙》作“病法三炷灸之”?!岸咛帯薄端貑枴?、《甲乙》均作“二十九處”。

    傷食,灸不已者,必視其經(jīng)之過于陽者,數(shù)刺之輸血,藥之也。

    傷食為病,灸之不得愈者,可刺之。刺法,可刺大經(jīng)所過之絡(luò)出血,及飲藥調(diào)之陽絡(luò)脈也。

    平按:《素問》“灸”下有“之”字;“之輸”作“其俞”;“血藥”作“而藥”。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