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外科學》 第一節(jié) 疾病命名

    歷代中醫(yī)外科著作頗多,各家所載外科疾病的病名,由于地區(qū)不同,方言各異,致使病名不統(tǒng)一,同一性質(zhì)的疾病因所患部位、階段、形態(tài)等不同而有幾個病名,有時一個病名又包括多種性質(zhì)的疾病。外科疾病名目雖然繁多,但從它的命名依據(jù)來看,一般是根據(jù)疾病的發(fā)病部位、穴位、臟腑、病因、癥狀、形態(tài)、顏色、疾病特性、范圍大小、是否傳染等命名,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

    以部位命名者,如頸癰、臍癰、顴療、乳癰、背疽、手發(fā)背;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療、委中毒、環(huán)跳疽;

    以臟腑命名者,如腸癰、肺癰;

    以病因命名者,如凍瘡、水火燙傷、破傷風、毒蛇咬傷、漆瘡;

    以癥狀命名者,如紅絲療、麻風、黃水瘡、瘰疬、乳頭破碎;

    以形態(tài)命名者,如巖、蛇頭疔、螻蛄癤、纏腰火丹、酒渣鼻、鵝掌風;

    以顏色命名者,如白癜風、丹毒、白疤;

    以疾病特性命名者,如小的為癤,大的為癰,更大的為發(fā);

    以傳染性命名者,如疫療。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