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繭唇脾胃積火成,初如豆粒漸繭形,痛硬潰若翻花逆,久變?nèi)ㄖ鲀础?/p>
【注】此證由脾、胃積火結聚而成。初起如豆粒,漸長若蠶繭,堅硬疼痛,妨礙飲食。
初起及已成無內(nèi)證者,用蟾酥餅貼之,陀僧膏蓋之,日久漸消?;蚩诳收?,宜服清涼甘露飲。若面赤、口唇燥裂、便秘者,此屬氣實,宜服涼膈散;若日輕夜重,五心煩熱,兩顴現(xiàn)紅,脈虛數(shù)無力者,宜服加減八味丸,以滋水養(yǎng)陰;若潰后如翻花,時津血水者屬逆。
失于調(diào)治,久則變?yōu)樯舷⒅邢⑾孪C,屬兇。
繭唇圖(圖缺)
清涼甘露飲
麥冬(去心)知母 黃芩 石斛 枳殼(麩炒) 枇杷葉(去毛,蜜炙) 銀柴胡 犀角(鎊)生地 茵陳蒿 甘草(生,各一錢)
燈心五十寸,淡竹葉一錢,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清涼甘露醫(yī)繭唇,潤燥止渴又生津,麥冬知草芩斛殼,枇杷銀胡犀地茵。
蟾酥餅(見疔瘡門)
陀僧膏(見潰瘍門)
涼膈散(見面部面發(fā)毒)
加減八味丸(見潰瘍門)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繭唇脾胃積火成,初如豆粒漸繭形,痛硬潰若翻花逆,久變?nèi)ㄖ鲀础?/p>
【注】此證由脾、胃積火結聚而成。初起如豆粒,漸長若蠶繭,堅硬疼痛,妨礙飲食。
初起及已成無內(nèi)證者,用蟾酥餅貼之,陀僧膏蓋之,日久漸消?;蚩诳收?,宜服清涼甘露飲。若面赤、口唇燥裂、便秘者,此屬氣實,宜服涼膈散;若日輕夜重,五心煩熱,兩顴現(xiàn)紅,脈虛數(shù)無力者,宜服加減八味丸,以滋水養(yǎng)陰;若潰后如翻花,時津血水者屬逆。
失于調(diào)治,久則變?yōu)樯舷⒅邢⑾孪C,屬兇。
繭唇圖(圖缺)
清涼甘露飲
麥冬(去心)知母 黃芩 石斛 枳殼(麩炒) 枇杷葉(去毛,蜜炙) 銀柴胡 犀角(鎊)生地 茵陳蒿 甘草(生,各一錢)
燈心五十寸,淡竹葉一錢,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清涼甘露醫(yī)繭唇,潤燥止渴又生津,麥冬知草芩斛殼,枇杷銀胡犀地茵。
蟾酥餅(見疔瘡門)
陀僧膏(見潰瘍門)
涼膈散(見面部面發(fā)毒)
加減八味丸(見潰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