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指歸》 三焦經(jīng)第十

    作者: 趙術(shù)堂

    (是經(jīng)起于關(guān)沖穴,終于耳門穴。)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 ,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頰腫,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jīng)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經(jīng)絡解

    三焦手少陽之脈,受手厥陰之交,起于第四指之端關(guān)沖穴,上出歷液門、中渚,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歷外關(guān)、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至天井穴,從天井上行,循臂 之外,歷清冷淵、消濼,行手太陰之里、手陽明之外,上肩循臂 ,會肩 、天 ,交出足少陽之后,過秉風、肩井,下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于膻中之上焦,散布絡繞于心包絡,乃下膈入絡膀胱,以約下焦,附右腎而止。其支行者,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項,過大椎,循天牖,上耳后,經(jīng)翳風、 脈、顱囟,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孫,過懸厘、頷厭,及過陽白、睛明,屈曲耳頰至 ,會顴 之分。其又支者,從耳后翳風穴入耳中,過聽宮,歷耳門、和,卻出至目銳 ,會瞳子 ,循絲竹空,而交于足少陽膽經(jīng)也。

    三焦經(jīng)諸穴歌

    手少陽三焦之脈,二十三穴之間。關(guān)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guān)通連,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會肩 相聯(lián),天 處天牖之下,翳風讓 脈居先,顱囟定而角孫近耳,絲竹空而和 接焉,耳門既辟,經(jīng)穴已全。

    分寸歌

    無名之外端關(guān)沖,液門小次指陷中,中渚液下去一寸,陽池腕上之陷中,外關(guān)腕后方二寸,腕后三寸支溝容,腕后三寸內(nèi)會宗,空中有穴用心攻,腕后四寸三陽絡,四瀆肘前五寸著,天井肘外大骨后,骨罅中間一寸摸,肘后二寸清冷淵,消濼對腋臂外落, 會肩前三寸量,肩 上陷中央,天 缺盆陷處上,天牖天容之外旁,翳風耳后尖角陷, 脈耳后青脈現(xiàn),顱囟亦在青絡脈,角孫耳廓中間上,耳門耳前起肉中,禾 耳前動脈張,欲知絲竹空何在,眉后陷中仔細量。

    病證解

    耳聾渾 ,脈入耳中也。嗌腫喉痹,脈上項也。汗出,汗為心液,三焦為心包之表也。目銳 痛,脈至銳也。耳后肩 肘臂外痛,小指次指不用,脈所經(jīng)之地也。以上皆經(jīng)病,未及腑病也。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三焦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間,總領(lǐng)五臟六腑、營衛(wèi)經(jīng)絡、內(nèi)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臟腑之病)

    諸熱瞀 ,(腑臟同病。)暴病暴卒暴喑,(火性急烈也。)躁擾狂越,譫妄驚駭,(腑臟同病,)諸血溢血泄,(火盛則血熱妄行。)諸氣逆沖上,(火性炎上。)諸瘡瘍,(同臟病。)痘疹瘤核。(亦瘡瘍之類。)

    三焦本病,上已詳敘。以下六條,皆他臟他腑之病,諸經(jīng)已載,此復詳敘三焦條下者,以三焦總領(lǐng)五臟六腑、營衛(wèi)經(jīng)絡,無所不貫故也。

    上(上謂心肺胸膈上脘諸經(jīng))熱則喘滿,諸嘔吐酸,胸痞脅痛,食飲不消,頭上汗出。

    中(中謂脾胃兩經(jīng))熱則善饑而瘦,解 ,(尺脈緩澀謂之解 。)中滿,諸脹腹大,諸病有聲,鼓之如鼓,上下關(guān)格不通,霍亂吐利。

    下(下謂肝腎大小腸膀胱諸經(jīng))熱則暴注下迫,水液混濁,下部腫滿,小便淋瀝或不通,大便閉結(jié),下痢。

    上寒(三焦屬火,火實則熱,火虛則寒)則吐飲食痰水,胸痹,前后引前,食已還出。

    中寒則飲食不化,寒脹,僅胃吐水,濕瀉不渴。

    下寒則二便不禁,臍腹冷,疝痛。

    標病(經(jīng)絡之?。?/p>

    惡寒戰(zhàn)栗,如喪神守,(同本臟病。)耳鳴耳聾,嗌干喉痹,(同經(jīng)。)

    諸病 腫疼酸,(本經(jīng)在手,但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不行,下注而為 腫。)驚駭,(驚必兼搐,證見手足,故屬標病。)手小指次指不用。(同經(jīng)。)

    治法解

    實火瀉之

    三焦屬火,邪氣有余則實,故用瀉,下分三法。

    汗∶實在表則發(fā)汗,亦兼諸經(jīng)解表之法。

    麻黃(足太陽,手少陰、陽明汗藥。)柴胡(少陽汗藥。)葛根(手足陽明汗藥。)荊芥(足厥陰經(jīng)汗藥。)升麻(陽明、太陰汗藥。)薄荷(足厥陰經(jīng)汗藥。)羌活(足太陽,足少陰、厥陰汗藥。)石膏(足陽明、手太陰、三焦汗藥。)

    吐∶實在上焦,則用吐法。

    瓜蒂(吐風熱痰涎,上膈宿食。)食鹽(辛溫能涌吐。)齏汁(酸咸吐痰飲宿食。)

    下∶實在中焦、下焦,則用下法。

    大黃(大瀉血分實熱,下有形積滯。)芒硝(蕩滌三焦腸胃實熱。)

    虛火補之

    虛火謂火不足之證,即寒也,故溫之所以為補。

    上焦

    人參(甘溫補肺。)天雄(補下焦以益上焦。)桂心(苦入心。)

    中焦

    人參(益土生金。)黃 (補中益氣。)丁香(溫胃。)木香(和脾氣。)草果(健脾暖胃。)

    下焦

    附子(補命門相火。)肉桂(入肝腎血分,補命門相火。)硫黃(補命門真火不足。)人參(得下焦引藥補三焦。)沉香(入命門,暖精壯陽。)烏藥(治膀胱冷氣。)破故紙(入命門,補相火。)

    本熱寒之

    不言本寒者,虛火即寒,省文也。實火亦熱,但前言瀉法,此不用瀉而用寒,則本熱不必皆實火,瀉熱亦不止汗、吐、下三法也,參看具有精義。

    上焦

    黃芩(酒炒,上行瀉肺火。)連翹(瀉心火與心包火。)梔子(瀉心肺熱。)知母(上清肺金而瀉火。)元參(散浮游之火。)石膏(色白入肺。)生地黃(瀉心火。)

    中焦

    黃連(為中部之使。)連翹(兼除手足少陽、手陽明濕熱。)生 (隨他藥能治諸經(jīng)血熱。)石膏(足陽明大寒之藥。)

    下焦

    黃柏(瀉膀胱相火。)知母(瀉腎火。)生 (入手太陽、陽明,治溺血、便血。)石膏(兼入三焦。)丹皮(瀉肝腎火。)骨皮(瀉肝腎虛熱。)

    標熱散之

    三焦經(jīng)脈在上,且少陽居表里之間,無所謂寒也,故不言標寒。

    解表∶解表亦是汗法,但前通言諸經(jīng)汗法,此則專指本經(jīng)言,故前條首言麻黃,而此條首言柴胡,不用麻黃也。

    柴胡(少陽表藥。)細辛(少陰本藥,辛益肝膽,可通少陽。)荊芥(肝經(jīng)表藥,可通少陽。)羌活(肝經(jīng)表藥,可通少陽。)葛根(陽明表藥,能升陽散火。)石膏(三焦表藥。)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
    吳坤安
  • 作者:
    嚴則庵纂輯、裘慶元輯
  •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作者:
  •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總結(jié)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作者:
  • 作者:
    劉完素
  • 作者:
    任越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