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綱目》 渴續(xù)法

    作者: 樓英

    〔羅〕傷寒食少而渴者,當以和胃之藥止之,不可用涼藥止之,恐復損胃氣,愈不能食也,白術(shù)、茯苓是也。

    〔?!城囟覆√幉。詹唤?,后嘔逆惡心,而脈不浮。與之半硫丸,二三服不止,復與黃 建中湯,脈中極緊,無表里病,胸中大熱,發(fā)渴引飲,皆曰陽癥。欲飲之水,予反與姜、附等藥,緊脈反沉細,陽猶未生,以桂、附、姜、烏之類,酒丸,與百丸接之,二日中十余服,病患身熱,煩躁不寧,欲作汗也。又以前丸接之,覆以濃衣,陽脈方出而作大汗。翌日大小便始通,下瘀血一盆,如豬肝然。用胃風湯加桂、附三服,血止,其寒甚如此,亦世之未見也。

    少陰癥,口燥舌干而渴,尺寸脈俱沉,沉遲則四逆湯,沉疾則大承氣湯。少陰口燥舌干而渴,身表涼,脈沉細而虛者,瀉心湯主之,此有形無形藥也。

    人參湯治傷寒七八日,汗后心煩燥渴。

    人參 黃芩 柴胡 葛根(各一兩) 川梔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姜、棗煎,溫服。

    〔《活》〕陽毒倍常,燥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方見陽毒。)風溫加渴甚者,宜栝蔞湯。(方見風溫。)中暑伏熱,累治不瘥,其人發(fā)渴不已,酒蒸黃連丸主之。(方見中暑。)

    〔《脈》〕熱病在腎,令人渴,口干舌焦黃赤,晝夜欲飲水不止,腹大而脹,尚不厭飲,目無精光者,死不治。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