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綱目》 竹

    「氣味」竹葉:(堇竹葉)苦、平、無毒;(淡竹葉)辛、平、大寒、無毒;(苦竹葉)苦、冷、無毒。

    「主治」

    竹葉:

    1、上氣發(fā)熱(急熱之后飲冷水所引起)。用竹葉三斤、桔皮三兩,加水一斗,煮成五升,細(xì)細(xì)飲服。三天服一劑。

    2、時(shí)行發(fā)黃。用竹葉五升(切細(xì))、小麥七升、石膏三兩,加水一斗半,煮取七升,細(xì)細(xì)飲服。服盡一劑可愈。

    3、牙齒出血。用淡竹葉煎濃汁含漱。

    4、脫肛不收。用淡竹葉煎濃汁熱洗。

    5、不兒頭瘡、耳瘡、疥癬。用苦竹葉燒為還想,調(diào)豬膽涂搽。

    竹茹:

    1、傷寒勞復(fù),卵腫股痛。用竹茹一升,加水三升,煮沸幾次后,服汁。

    2、婦女勞復(fù)(病初愈因過勞復(fù)發(fā),熱氣沖胸,手足抽搐,狀如中風(fēng))。用淡竹茹半斤、栝樓二兩、加水二升,煎成一升,分二次服下。

    3、婦女損胎(孕八、九月時(shí),或跌傷,或驚傷,心痛)。用竹茹五兩,加酒一升,煎成五合服下。

    4、月經(jīng)不凈。用竹茹微炙,研為末。每服三錢,加水一碗煎服。

    5、小兒熱痛,口噤體熱。用竹茹三兩、加醋三升,煎成一升。每服一合。

    6、跌打內(nèi)傷(血在胸背,脅中刺痛)。用竹茹、亂發(fā)各一團(tuán),炭火炙煎為末,加酒一升,煮開三次服下。三服可愈。

    竹瀝:

    1、中風(fēng)口噤。用竹瀝、姜汁等于發(fā),每日飲服。

    2、產(chǎn)后中風(fēng)、口噤、身直、面青,手足反張。以竹瀝飲一、二升,即蘇。

    3、小和傷寒。用淡竹瀝、葛根汁各六合,令慢慢飲服。

    4、小兒狂語,夜后便發(fā)。用竹瀝夜服二合。

    5、婦女胎動(dòng)(妊娠為房事所動(dòng),因絕)。用竹瀝一程式,飲服立愈。

    6、消渴尿多。頻飲竹瀝,數(shù)日可愈。

    7、咳嗽肺痿(咳逆短氣、胸中有聲、吐膿痰,有臭味)。有淡竹瀝一合服下。一天服三、五次,以愈為度。

    8、產(chǎn)后虛汗。用淡竹瀝三合,溫服。過一會(huì),再服一次。

    9、目赤痛。眼不得開。用苦竹瀝五合、黃連二分,棉裹浸一宿,頻頻點(diǎn)眼,令熱淚出。

    10、突然牙痛。用苦竹燒一頭,另一頭出汗,取汁涂痛處。沖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