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下后脈浮。既下矣,脈浮而微數(shù),身微熱,神思或不爽,此邪熱浮于肌表,雖無汗,宜白虎湯汗解之。若大下數(shù)下,脈空而數(shù),按之如無,白虎湯加人參,覆杯則汗解。(似當加歸、地。)
下后脈浮而數(shù),宜汗不得汗;或遷延五六日脈證不改,終不得汗;或素有虧虛也;亦或利久使然。用加人參白虎湯,得汗而解。
下后脈復沉。既下,脈宜浮,是汗解兆也。今不汗而脈復沉,余邪復入胃也,宜更下之。
更下后脈再浮,仍當汗解,宜白虎湯。
下后病愈數(shù)日復發(fā)熱,此非關飲食勞役,勿歸咎于病患也。此余邪匿而復發(fā),必然之理,再少下之即愈,勿用大劑也。
下后身反加熱。下后當身涼,今反加熱,此結(jié)開而氣通,郁陽伸越也。即如爐中伏火,撥開雖焰,不久自熄。此與下后脈反數(shù)義同。若無下證,而妄下之過早者,其發(fā)熱乃病勢,原當逐漸發(fā)熱,非因誤用承氣更加發(fā)熱也。日后邪氣傳胃,有下證者,宜更下之。
下后脈反數(shù),應下失下,口燥舌干而渴,身熱反減,四肢時厥,欲得近火擁被,此陽氣壅伏也。既下矣,厥回不冷,脈大而加數(shù),舌亦不干渴,此里邪去,陽氣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湯∶柴胡、黃芩、陳皮、甘草,去花粉,去知母,加葛根,隨其性而升泄之。
下后數(shù)日,舌上復生胎刺,邪未盡也,再下之。胎刺未去,然已軟,但熱渴未除,更下之。胎刺既去,日后又熱,仍宜下之。其中或緩或急,或輕劑或重劑,或兼用柴胡清燥湯、犀角地黃湯,至投承氣湯,或宜多與,或宜少與,宜臨證斟酌。
下后病全愈,但腹中有塊,按之痛,氣時不利,常作蛙聲,此邪氣盡而宿結(jié)未除也。不可攻,徒損無益,待胃氣平復,自能潤下。(或滋陰,下潤自通。能食者,新致則陳自推。)
下后腹?jié)M去,思食知味,而熱未除,脈近浮,此表尚有余邪也,當?shù)煤菇狻H绮缓?,以柴胡清燥湯和之。復不得汗者,以漸而解也,勿苛求其汗。
戰(zhàn)汗后復下后,越數(shù)日腹痛不止,欲作滯下也。勿論已見病未見病,宜芍藥湯∶白芍、當歸、(各一錢)。檳榔(二錢)、濃樸(一錢)、甘草(七分)、里急后重加大黃(三錢)、紅積倍白芍,白積倍檳榔。
下后自汗不止。(詳自汗下。)下后盜汗。(詳盜汗下。)
下后斑漸出。(詳發(fā)斑下。)下后斑出,復下斑反隱。(詳發(fā)斑下。)
下后或數(shù)下亡陰。瘟病有宜下者,不得已數(shù)下之,致兩目澀,舌枯干,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由其人素多火而陰虧,今重亡津液,宜清燥養(yǎng)榮湯∶知母、花粉、當歸身、白芍、陳皮、地黃汁、甘草,燈心煎服。如熱渴未除,里證仍在,宜承氣養(yǎng)榮湯∶知母、當歸、白芍藥、生地、大黃、枳實、濃樸,姜煎服。如表有余熱,宜柴胡養(yǎng)榮湯∶黃芩、陳皮、柴胡、甘草、當歸、白芍、生地、知母、花粉,姜、棗煎服。如痰涎涌甚,胸膈不清,宜貝母養(yǎng)榮湯∶知母、花粉、栝蔞仁、貝母、橘紅、白芍、當歸、蘇子,姜煎服。(忌參、術。)
下后余熱不能頓除,以膜原之邪未盡,傳胃故也。當寬緩兩日,以柴胡清燥湯緩劑調(diào)理。
下后反痞。下后痞應去,而反痞者,虛也。其人素弱,或新病初起,脾失健運故也。再用行氣藥則非矣,宜參附養(yǎng)榮湯∶當歸、白芍、人參、炒干姜、(各一錢。)生地黃(三錢)、炮附子(七分)。若果是虛,一服必愈。虛實宜辨,表雖微熱,脈不甚數(shù),口不渴者,是虛痞。若潮熱口渴,脈數(shù)者,是實痞,實痞宜再下之,用此則大害。
下后反嘔。下后嘔宜去而反嘔,此胃氣虛寒,少食便吞酸,宜半夏藿香湯,一服嘔止。半夏(一錢半)、藿香、炮姜、陳皮、白茯苓、白術(各一錢)、甘草(五分),姜煎服。
下后脈浮,宜汗不得汗。(見奪液不得汗條。)
下后奪氣不語。下后氣血俱虛,神思不清,惟向里睡,似寐非寐,似寤非寤,呼之不應,此正氣奪也。與其服藥不當,莫如靜守。宜人參養(yǎng)榮湯補之,能食者自然虛回,前證自愈。設不食者,病轉(zhuǎn)加,法當峻補。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下后脈浮。既下矣,脈浮而微數(shù),身微熱,神思或不爽,此邪熱浮于肌表,雖無汗,宜白虎湯汗解之。若大下數(shù)下,脈空而數(shù),按之如無,白虎湯加人參,覆杯則汗解。(似當加歸、地。)
下后脈浮而數(shù),宜汗不得汗;或遷延五六日脈證不改,終不得汗;或素有虧虛也;亦或利久使然。用加人參白虎湯,得汗而解。
下后脈復沉。既下,脈宜浮,是汗解兆也。今不汗而脈復沉,余邪復入胃也,宜更下之。
更下后脈再浮,仍當汗解,宜白虎湯。
下后病愈數(shù)日復發(fā)熱,此非關飲食勞役,勿歸咎于病患也。此余邪匿而復發(fā),必然之理,再少下之即愈,勿用大劑也。
下后身反加熱。下后當身涼,今反加熱,此結(jié)開而氣通,郁陽伸越也。即如爐中伏火,撥開雖焰,不久自熄。此與下后脈反數(shù)義同。若無下證,而妄下之過早者,其發(fā)熱乃病勢,原當逐漸發(fā)熱,非因誤用承氣更加發(fā)熱也。日后邪氣傳胃,有下證者,宜更下之。
下后脈反數(shù),應下失下,口燥舌干而渴,身熱反減,四肢時厥,欲得近火擁被,此陽氣壅伏也。既下矣,厥回不冷,脈大而加數(shù),舌亦不干渴,此里邪去,陽氣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湯∶柴胡、黃芩、陳皮、甘草,去花粉,去知母,加葛根,隨其性而升泄之。
下后數(shù)日,舌上復生胎刺,邪未盡也,再下之。胎刺未去,然已軟,但熱渴未除,更下之。胎刺既去,日后又熱,仍宜下之。其中或緩或急,或輕劑或重劑,或兼用柴胡清燥湯、犀角地黃湯,至投承氣湯,或宜多與,或宜少與,宜臨證斟酌。
下后病全愈,但腹中有塊,按之痛,氣時不利,常作蛙聲,此邪氣盡而宿結(jié)未除也。不可攻,徒損無益,待胃氣平復,自能潤下。(或滋陰,下潤自通。能食者,新致則陳自推。)
下后腹?jié)M去,思食知味,而熱未除,脈近浮,此表尚有余邪也,當?shù)煤菇狻H绮缓?,以柴胡清燥湯和之。復不得汗者,以漸而解也,勿苛求其汗。
戰(zhàn)汗后復下后,越數(shù)日腹痛不止,欲作滯下也。勿論已見病未見病,宜芍藥湯∶白芍、當歸、(各一錢)。檳榔(二錢)、濃樸(一錢)、甘草(七分)、里急后重加大黃(三錢)、紅積倍白芍,白積倍檳榔。
下后自汗不止。(詳自汗下。)下后盜汗。(詳盜汗下。)
下后斑漸出。(詳發(fā)斑下。)下后斑出,復下斑反隱。(詳發(fā)斑下。)
下后或數(shù)下亡陰。瘟病有宜下者,不得已數(shù)下之,致兩目澀,舌枯干,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由其人素多火而陰虧,今重亡津液,宜清燥養(yǎng)榮湯∶知母、花粉、當歸身、白芍、陳皮、地黃汁、甘草,燈心煎服。如熱渴未除,里證仍在,宜承氣養(yǎng)榮湯∶知母、當歸、白芍藥、生地、大黃、枳實、濃樸,姜煎服。如表有余熱,宜柴胡養(yǎng)榮湯∶黃芩、陳皮、柴胡、甘草、當歸、白芍、生地、知母、花粉,姜、棗煎服。如痰涎涌甚,胸膈不清,宜貝母養(yǎng)榮湯∶知母、花粉、栝蔞仁、貝母、橘紅、白芍、當歸、蘇子,姜煎服。(忌參、術。)
下后余熱不能頓除,以膜原之邪未盡,傳胃故也。當寬緩兩日,以柴胡清燥湯緩劑調(diào)理。
下后反痞。下后痞應去,而反痞者,虛也。其人素弱,或新病初起,脾失健運故也。再用行氣藥則非矣,宜參附養(yǎng)榮湯∶當歸、白芍、人參、炒干姜、(各一錢。)生地黃(三錢)、炮附子(七分)。若果是虛,一服必愈。虛實宜辨,表雖微熱,脈不甚數(shù),口不渴者,是虛痞。若潮熱口渴,脈數(shù)者,是實痞,實痞宜再下之,用此則大害。
下后反嘔。下后嘔宜去而反嘔,此胃氣虛寒,少食便吞酸,宜半夏藿香湯,一服嘔止。半夏(一錢半)、藿香、炮姜、陳皮、白茯苓、白術(各一錢)、甘草(五分),姜煎服。
下后脈浮,宜汗不得汗。(見奪液不得汗條。)
下后奪氣不語。下后氣血俱虛,神思不清,惟向里睡,似寐非寐,似寤非寤,呼之不應,此正氣奪也。與其服藥不當,莫如靜守。宜人參養(yǎng)榮湯補之,能食者自然虛回,前證自愈。設不食者,病轉(zhuǎn)加,法當峻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