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碥》 香港腳

    作者: 何夢瑤

    薏苡仁 牛膝(各二兩) 海桐皮 五加皮 獨(dú)活 防風(fēng) 杜仲(各一兩) 熟地黃(一兩半)

    白術(shù)(半兩) 上為粗末,入生絹袋內(nèi),用好酒五升浸,春秋冬二七日,夏月盛熱,分作數(shù)帖,逐帖浸酒。每日空心溫服一盞或半盞,日三、四服,常令酒氣醺醺不絕。

    久服覺皮膚下如數(shù)百條蟲行,即風(fēng)濕氣散。

    羌活 獨(dú)活(各半兩) 防己(三錢) 大黃(酒煨,一兩) 當(dāng)歸(三錢) 枳實(shí)(麩炒,二錢) 每服五錢或七錢,水二盞,煎至七分,溫服。微利則已,量虛實(shí)加減。

    人參(去蘆) 赤茯苓(去皮) 甘草(炙) 芎 前胡(去蘆)柴胡(去蘆) 羌活(去蘆) 獨(dú)活(去蘆)

    枳殼(去穣,麩炒) 桔梗(去蘆) 大黃 蒼術(shù)(米泔浸,各等分) 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姜五片,薄荷五葉,煎至一盞,熱服。皮膚瘙癢、赤疹,加蟬蛻。

    蒼術(shù)(一兩) 酒黃柏(一兩) 牛膝(鹽、酒炒) 酒當(dāng)歸 川萆 防己 龜板(酥炙,各五錢) 酒糊丸。

    吳茱萸 木瓜(各等分) 為細(xì)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溫酒送下。或以木瓜蒸爛研膏為丸尤佳。

    吳茱萸(半兩) 干木瓜(一兩) 檳榔(一兩) 上 咀,每服八錢,以水一鐘半,生姜五片,煎至一鐘,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大腹子 紫蘇 木通 桑白皮 羌活 木瓜 荊芥 赤芍藥 青皮 獨(dú)活(各一兩)

    枳殼(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蔥白七寸煎,去渣,空心,溫服。

    獨(dú)活 白術(shù) 木瓜(焙干) 大腹皮(炙黃) 紫蘇(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陳皮(湯浸,去白) 沉香木香 川芎 檳榔(麩裹煨熱,各七錢半) 上共杵為粗散,每服二錢半,水二盞,同煎至一盞,去渣,分三服,熱服,取便利為效。

    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 柴胡(去蘆,各一兩) 生干地黃(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射干 枳殼(去穣,麩炒) 貝母 前胡(去蘆) 赤芍藥 天門冬(去心) 百合 檳榔(各七錢半) 每服八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六分,去渣溫服,無時。

    犀角屑 枳殼(去穣,麩炒) 沉香(各七錢半) 檳榔 紫蘇(莖葉) 麥門冬(去心) 赤茯苓(去皮各一兩) 木香 防風(fēng)(各半兩) 石膏(研細(xì),一兩) 上 咀;每服八錢,以水一中盞半,煎至一大盞,去 ,入淡竹瀝一合,更煎一二沸,溫服,不拘時候。

    沉香 赤芍藥 木通 紫蘇(莖葉) 訶梨勒皮 檳榔(各一兩) 吳茱萸(半兩) 上 咀,每服八錢,水一中盞半,入生姜五片,煎一大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半夏(湯洗七次,切片) 桂心(各七錢半) 赤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 陳橘皮(去白) 前胡(去蘆)

    檳榔(各一兩) 紫蘇葉(一兩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鐘半,姜七片,淡竹茹二錢,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無時。

    陳橘皮(去白) 人參(去蘆) 紫蘇葉(各一兩) 上 咀,每服八錢,姜五片,清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

    川芎(七錢) 甘草(二錢) 紫蘇葉 干葛 白茯苓 柴胡(各半兩) 半夏(六錢) 枳殼(炒,三錢)

    桔梗(生,二錢半) 陳皮(三錢半) 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無時。

    宣州木瓜(去穣) 天麻(去蘆) 肉蓯蓉(洗凈) 牛膝(去蘆,各焙干,秤一斤) 附子(炮,去皮尖,二兩)

    虎骨(酥涂炙,一兩) 以上各如法修制,先將前四味,用無灰酒五升浸,春秋各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取出焙干,入附子、虎骨共細(xì)研末,用浸藥酒打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鹽湯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bǔ),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