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述》 自利

    作者: 程杏軒

    自利者,不經(jīng)攻下,自然注泄也。傷寒自利多種,有表邪傳里,里虛協(xié)熱而利;有不應(yīng)下而下,內(nèi)虛協(xié)熱而利。又三陽合病,皆有自利。太陽陽明合病自利者,為邪在表也,故與葛根湯汗之;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者,為邪在半表半里也,故與黃芩湯和之;陽明少陽合病自利者,為邪入腑也,故與承氣湯下之。是三者所以異也。下利何以明其寒熱耶?蓋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為有熱;自利,小便色白者,此為有寒。惡寒脈微,自利清谷,此為有寒;發(fā)熱后重,泄色黃赤,此為有熱。又自利以身涼脈小為順,身熱脈大為逆。少陰病脈緊,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此為欲解。下利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止,雖發(fā)熱不死。又自利有可溫者,理中、白通諸四逆輩。又有利在下焦,溫劑不應(yīng)者,《經(jīng)》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宜石脂余糧湯;復(fù)不止者,當(dāng)利其小便。又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與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或脈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譫語,或瘥后至年月日復(fù)發(fā)。凡此數(shù)者,皆腸胃有積結(jié),而須攻泄。《經(jīng)》曰通因通用者是也。又下利雖有表證,不可發(fā)汗,以下利為邪氣內(nèi)攻,走泄津液而胃虛?!督?jīng)》曰下利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者是也。大抵五奪之中,下利為甚?!督?jīng)》曰∶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發(fā)熱,下利,厥不止者死;直視,譫語,下利者死;下利,手足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脈不還者死;少陰病自利,煩躁,不得臥者死。凡此數(shù)者,皆邪奪正氣而下脫也。(黃仲理)

    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是臟有寒也;自利渴者,屬少陰,以下焦虛寒,津液不升,故引水自救也;惟厥陰下利屬于熱,以厥陰主肝而司相火,肝旺則氣上撞心,火郁則熱利下重,《經(jīng)》云暴注下迫者是矣。(柯韻伯)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