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味苦,氣平。無毒。一云∶味甘,有小毒。形賦與 (音團) (音屯)相類,生養(yǎng)各山谷,短足慢行;人見則頭足便藏,圓輥如粟房,攢毛外刺。捕者欲執(zhí),溺之即開。取皮毛燒灰,調熱酒吞下。所畏二藥,桔梗麥門。主五痔血流大腸,理諸疝痛引小腹。治胃逆開胃氣殊功,塞鼻衄消鼻痔立效。腹脹痛可止,陰腫痛能祛。肉啖之易肥,仍理中令人能食;骨食之則瘦,更縮筋致足難伸。脂注耳竅久聾,膽治鷹食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