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蒙筌》 兔頭骨

    作者: 陳嘉謨

    味甘,氣平。無毒。深林空谷,處處有之。孕視月光結(jié)成,子從口內(nèi)吐出。性狡善走,目了極圓。壽歷千年,毛變白色,此得金氣全具。用入藥劑最佳。頭骨下妊娠,癲疾頭眩痛可止;頭皮敷鼠 ,鬼疰皮刺痛能祛。肉味辛平,為食上品。春夏全忌,秋冬啖宜。主濕痹熱蒸,壓丹石燥發(fā)。補中益氣,止渴健脾。孕婦戒勿下咽,生子缺唇屢驗。肝除目暗,通耳聾。涂皸裂凍瘡,敷臭爛痘 。曝亦堪煎汁,玩月砂素傳名,療痘生眼內(nèi)成瘡,痔發(fā)腸頭下血,并可服之;曬連毛燒灰,擂細調(diào)均熱酒,理產(chǎn)后胞衣不下,余血搶心幾危,須急飲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