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證名。內(nèi)傷肺絡(luò)的咳嗽吐血。見《癥因脈治》卷二。多因肺胃積熱,痰火上沖;或房勞精竭,腎火刑金;或思慮傷脾,脾火消陰;或郁怒傷肝,肝火拂郁;或用心太過,心火妄動所致。其證身無表邪,咳嗽吐血。肺胃積熱,胃火上沖者,治宜清金降火,用瀉白散、清胃湯、化痰丸等方。房勞精竭。腎火刑金者,先用犀角地黃湯,血止后選用歸芍天地煎、三才丹等。脾陽不足,土不生金者,加味歸脾湯。怒動肝火,木火刑金者,柴胡飲子。肝血不足者,加味補肝散。心火妄動者,導(dǎo)赤各半湯。心血不足者,天王補心丹。腎火不足,陽虛不能攝血者,八味腎氣丸等方。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于學(xué)習(xí)。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guān)溫?zé)岵?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證名。內(nèi)傷肺絡(luò)的咳嗽吐血。見《癥因脈治》卷二。多因肺胃積熱,痰火上沖;或房勞精竭,腎火刑金;或思慮傷脾,脾火消陰;或郁怒傷肝,肝火拂郁;或用心太過,心火妄動所致。其證身無表邪,咳嗽吐血。肺胃積熱,胃火上沖者,治宜清金降火,用瀉白散、清胃湯、化痰丸等方。房勞精竭。腎火刑金者,先用犀角地黃湯,血止后選用歸芍天地煎、三才丹等。脾陽不足,土不生金者,加味歸脾湯。怒動肝火,木火刑金者,柴胡飲子。肝血不足者,加味補肝散。心火妄動者,導(dǎo)赤各半湯。心血不足者,天王補心丹。腎火不足,陽虛不能攝血者,八味腎氣丸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