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于補瀉寒溫。
病名。癰疽發(fā)于指、趾而腫脹如青蛇頭狀者。見《瘍醫(yī)大全》卷二十七。又名指風毒。多發(fā)于手、足指、趾部,因邪毒留結(jié)或因外傷染毒所致。證見:患趾部紅腫劇痛如湯潑火燒,痛不可忍,甚則憎寒壯熱,四肢酸痛,其后胬肉突出,痛如刀割。治宜清熱解毒之劑,用白芷散、黃連解毒湯加減內(nèi)服,外敷蜈蚣散?;騾b、疽相關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