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①經(jīng)外穴名。出《新針灸學》。在項部,當斜方肌外緣,后發(fā)際下1.5寸處。主治后頭痛,項強,落枕,肩胛疼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②推拿穴位名。出《實用小兒推拿》。在第3-4足趾趾間縫間,趾蹼緣的上方。,此穴用捏法可引腹部之氣下行。用于治療腹脹等癥。
(公元 1695 年)清.張溫(路玉、石頑)著。十六卷。采集歷代名家方論,編次成書。門類依據(jù)王肯堂《證治準繩》,方藥主治多依撩《薛己醫(yī)案》、張介實《景岳全書》,并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予以參訂。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①經(jīng)外穴名。出《新針灸學》。在項部,當斜方肌外緣,后發(fā)際下1.5寸處。主治后頭痛,項強,落枕,肩胛疼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②推拿穴位名。出《實用小兒推拿》。在第3-4足趾趾間縫間,趾蹼緣的上方。,此穴用捏法可引腹部之氣下行。用于治療腹脹等癥。